书城心理学通俗心理学
3373300000005

第5章 不可不知的情绪心理学(1)

01 踢猫效应:不要把坏情绪传染给别人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每一个决定和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心理的影响。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情绪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人如果可以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所有的难题都可以轻松驾驭了。

名词解释

踢猫效应,是一种情绪转移,指人的不好情绪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宣泄,就会转移到其他人和事上,是一种情绪的蔓延现象。

定律由来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人生犹如跌宕起伏的海洋,人就是那航海的船,而情绪无疑是那船上的帆。只有我们适时地调整帆的方向,也就是学会控制自己,才能避免有可能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阻止可能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因果链的产生。

现实演绎

生活中,我们的坏心情就像流感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不断蔓延。下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王先生是某私企的总经理,对公司管理非常严格,而且能以身作则,每天都早到迟退。不料,突然有一天早晨,王先生看报太入迷了,结果出门晚了。他匆匆忙忙地开车,闯了一个红灯,被警察逮个正着,还扣了驾驶执照。

本来上班就迟到了,还被扣了驾照,王先生感到气急败坏。回到办公室,正好碰到项目经理来向他汇报工作。他不带好气地问:“上周那个项目敲定没有?”项目经理告诉他还没有。他突然吼道:“我已经付给你七年薪水了。现在我们终于有一次机会做笔大生意,你却把它弄吹了!如果你不把那个项目争回来,你就别想再踏进公司半步!”

项目经理怀着一肚子不满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心想:“我为公司卖了七年力,你王经理不过是个傀儡。现在,就因为我丢掉了一个项目,就恐吓要解雇我,太过分了!”正巧秘书来找他签字,他马上问秘书:“今天早上我给你的那五封信打好了没有?”秘书回答说:“还没,我……”他立刻冒起火来,指责说:“不要找任何借口,我要你赶快打好这些信件。虽然你在这干了三年,不表示你会一直被雇佣!”

秘书很愤怒地回到自己座位,心想:“有病啊!三年来,我一直很努力工作,经常超时加班,现在就因为我无法同时做两件事,就恐吓要辞退我。太欺负人了!”

秘书下班回家,看到九岁的儿子正悠闲地打着游戏,立刻叫起来:“我告诉你多少次,要好好学习,赶快给我回到房里去看书!”

儿子回到自己房间,心想:“妈妈刚到家就冲我发这么大的火,真过分。”这时,平时她最喜欢的小狗走了过来,可他二话没说就狠狠地踢了小狗一脚:“给我滚出去!”

小狗疼得乱窜,发疯似的冲出门乱咬,还咬了一个人——那个人正好是从这里路过的王总经理。

其实,这样的情绪转移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概括为情绪转移定律,指人的不好情绪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宣泄,就会转移到其他人和事上,是一种情绪的蔓延现象。

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像我们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出气筒一样,我们也应该适当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别人当成出气筒。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在社会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那么,我们就要学会排解不良情绪。

自我调试

既然人人都不希望被当作出气筒,那么,遇到不良情绪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1.有意识地转移注意焦点

当你遇到挫折感到苦闷、烦恼,情绪处于低潮时,就暂时抛开眼前的麻烦,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烦恼的事,而把注意力转移到较感兴趣的活动和话题中去。多回忆自己感到最幸福、最愉快的事,以此来冲淡或忘却烦恼,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2.自觉地转换环境

如外出散步、旅游参观,调换居住地点等。通过新的环境,冲淡、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

可见,明智人生需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要做到处颓热不倒,处逆境不躁,心静若止水,从而能明察秋毫。还要守住一份寂寞,忍耐一份孤独,从而不随波逐流。自己的情绪,还是要自己做主。

02 心理摆效应:顺其自然,让心不再摇摆

名词解释

心理摆效应,指在情绪心理学中,人们由于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而引发的像钟摆那样向两极摆动的心理现象。

定律由来

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每一种情感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心理摆效应”就是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即如果此刻你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出现。

现实演绎

如果直接告诉你你的心里有个钟摆,估计你一定不会相信。那么,请你回想,自己是否有过心情有如大海波涛一样大起大落的时候?例如,同朋友聚会时热闹得快快乐乐,自己单独一人时又孤寂得冷冷清清;出去玩一场觉得很开心,可回来后又为日常生活的单调枯燥而心烦……这些都是我们内心向两个极端摆动的现象。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的心理都有十分明显的两极性。有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爱与恨、乐与悲、祸与福、赞成与反对,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就随着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而产生两极摆动的现象。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最为精彩、最振聋发聩的篇章,范进乐极生悲就是典型的心理摆效应的例子。

乡试出榜那天,家里断炊,范进抱着一只母鸡到集上去卖。报喜人来了,邻居寻范进回去打发报喜人,范进不信,被邻居一把拖了回来。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金榜)。”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说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范进被人唤醒后,哭笑无常,满街疯癫。后来,经他的岳父胡屠户的一记耳光,惊醒过来,疯病才见好。

多数人都不解,一个正常的人为什么会产生心理摆效应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心理存在着一种起伏现象

这是说,人的心理变化犹如大海的波涛,一会儿潮起,一会儿潮落,潮起潮落,经常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着。而这种变化总是在心理的两极来回摆动,从而产生心理摆效应。

2.心理摆效应的产生与个人的两极循环人格密切相关

有些人的人格特征两极心理状态很明显,一会儿狂喜,一会儿宁静;一会儿激情万丈,一会儿心灰意冷;一会儿快快乐乐,一会儿哭哭啼啼;一会儿爱,一会儿恨,等等。这种人特别容易产生心理摆效应。

3.与环境、角色反差有较大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每一种感情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

自我调试

面对“心理摆效应”带来的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1.一定要懂得消除思想上的偏差

人生不能总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永远是诗,人生有聚也有散,生活有乐也有苦。有些人由于希望永远生活在激情、浪漫、刺激之中,因而对缺乏上述因素的平凡生活状态总是心存排斥之意,他们的心境自然也就会因生活场景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2.学会体验各种生活状态的不同乐趣

既能在激荡人心的生活中体验激情的热烈奔放,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唯有此,我们才能在生活场景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消极的情绪。

3.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

人在让自己快乐兴奋的生活时空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而当自己转入情绪的低谷时,要尽量避免不停对比和回顾自己情绪高潮时的激动画面,隔绝有关刺激源,把注意力转到一些能平和自己心境或振奋自己精神的事情和活动当中去。

03 情感宣泄定律:情感需要宣泄的窗口

名词解释

情感宣泄定律,指情感如果不及时宣泄,会引起心理问题。即使你在压抑、克制阶段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只说明它从“显意识层”转移到了“潜意识层”,对你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找机会真正发泄出去。

定律由来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祝福》的主人公,她以“喋喋不休地讲述阿毛事件”而为人们所熟知。由于第二个丈夫的死,特别是儿子阿毛的死,祥林嫂的心理处于极度紊乱的状态,正常的精神在屡次的灾祸中严重受阻,只有依赖倾诉——反复絮叨“阿毛的故事”,来宣泄她那被压抑且痛苦的情感。这种倾诉,更确切地说是宣泄,完全是创伤心理求得安慰的需要。

现实演绎

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薪资待遇等各方面都相当不错,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不理想。为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与的研究小组,对工厂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是谈话试验。在大约两年多的时间里,心理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中,专家耐心地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不许有任何反驳和训斥,让工人们把不满情绪尽情地宣泄出来。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工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关于这个试验,心理学家分析,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各种管理制度有诸多不满而无处发泄,而专家们通过谈话恰好能让他们将这些不满发泄出来,对情绪起到疏导的作用,从而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工作效率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再如,中国一些小学为学生开设“情感宣泄”课,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心中的苦闷、遇到的困惑或者想发泄的事情。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情绪疏导,为他们提供宣泄的机会,其他同学还可以帮忙想办法、出点子,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中学会如何摆脱苦恼,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从而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情绪宣泄,但要注意合理性。这就好比我们用高压锅做饭,一方面要将气适当地放掉,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把饭做好。如果只知道将气泄掉,那么,拿掉整个锅盖就可以达到目的了。然而,这样做却使饭夹生了。因此,情绪宣泄不仅要有建设性,还应该是无害的。

在宣泄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指责别人,用诉苦的方式,更容易博得别人的理解。也可以找个不影响他人的适当场合,自己大哭一场,或者听音乐、做运动……都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自我调试

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失败等不顺我们心意的事情,由此所产生的情绪,如同洪水一样,若不及时把它泄出去,会像水库里不断涨高的蓄水,给我们心理的堤坝造成强大压力。对此,我们不能采用堵的方法,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堵塞只能是暂时的,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决堤”,那时情况失控,就更严重了。

也许你会问:“在心理上高筑堤坝不行吗?”要知道,如果这样做,势必使人在心理深处与外界日益隔绝,造成精神的忧郁、孤独、苦闷及窒息等不良后果。同时,这股暗流达到一定程度,还是要冲破心理的堤坝,甚至导致精神失常。

04 酸葡萄甜柠檬定律:快乐是自找的

名词解释

酸葡萄甜柠檬定律,指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人们便有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机制,即认为得不到的都是不好的,得到的是好的。

定律由来

在西方,《伊索寓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狐狸吃不到葡萄的故事: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果林,发现架子上挂着一串串簇生的葡萄,垂涎三尺,可自己怎么也摘不到。就在很失望的时候,狐狸突然笑道:“那些葡萄没有长熟,还是酸溜溜的。”于是高高兴兴地走了。事实上,葡萄还是没吃到,狐狸仍是饿着肚子,但一句自我安慰的话,却让他走出沮丧,变得快乐起来。心理学中也借用了这个术语,用来解释人类心理防卫的一种机制——合理化的自我安慰。寓言中的狐狸通过自我安慰,没吃到想要的葡萄也开心,属于典型的酸葡萄心理。与之相对应的是甜柠檬心理,它指人们对得到的东西尽管不喜欢或不满意,也坚持认为是好的。这种心理属于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

现实演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处于那只狐狸的境遇。比如,一个公司职员很想得到更高的职位,却总也得不到提升。为了保持内心平衡,他便会自我安慰:职位越高,责任越重,还不如现在工作轻松,乐得逍遥自在。当人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便会产生挫折感,为了解除内心的不悦与不安,自己就会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从而使自己从不满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