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新四军令人称奇的十大战役
3373900000049

第49章 天目山战役发展东南(1)

1、 粟裕主动请缨

★作战时间 1945年2月12日至6月23日

★作战地区 浙江省天目山地区

★双方作战目的

新四军 苏浙军区部队积极向敌后挺进之际,在天目山地区为反击国民党顽军的聚歼。

国民党顽军 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企图在天目山地区围歼新成立的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

1944年秋,中国人民的抗日烽火,以其更加猛烈的气势,在神州大地熊熊燃烧。日本侵略者就像一条野牛,在人民战争的无边的火阵里,被烧得焦头烂额,正在进行垂死挣扎。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更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灭亡。

但侵略者是不甘于束手就擒的,日寇妄图调整其在中国大陆的兵力部署,以挽救其灭亡的命运。日军在进犯湖南、广西的同时,以进犯浙赣铁路的一部分兵力转向东南沿海进攻,占领温州,同时以另一部占领福州,企图作为其最后挣扎的基地。而国民党军队为了保存实力,准备内战,在敌人的进攻面前,毫不抵抗,命令其军队不断地向后撤退,粤汉铁路沿线及其以东广大地区,可能迅速地成为沦陷区。

党中央、毛泽东审时度势,于9月27日致电华中局。正式提出:“我军为了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条件,对苏浙皖地区工作应有新发展的部署,特别是浙江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为此,电报提出了几点建议:1.浙东游击纵队派一支得力部队,向天台以南的沿海敌后发展游击战争;2.由浙东派一个精干连或营,相机挺进至平阳山区与龙跃会合,造成该区的扩张形势;3.苏南部队除巩固现有地区外,中心工作应放在太湖西南岸,沿京杭国道伸入天目山,造成过钱塘江与浙东打通的战略形势;4.派叶飞、朱克靖等同志率2个主力团,由华中局抽调苏南、浙江一批干部随同渡江,会合16旅,共同担任南进任务;5.恢复6师师部,以叶飞为师长。

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接到中央电示后,经过慎重研究,于10月9日致电中央,表示完全拥护中央关于发展苏皖浙与浙江的方针,但对执行的步骤提出了下列意见请示:

1.浙东部队为反正伪军所组成,并无老部队作骨干,战斗力不强,担负向天台方向发展的任务甚为困难。因此提议,浙东目前应相机恢复四明山,而对南则暂采稳重、逐渐发展的方针。

2.龙跃地区的中心任务为向温州及温州以北沿海敌占区发展,而将对闽、浙交界海岸线的发展,主要委托福建曾镜冰部担任。

3.完全同意叶飞率2个主力团渡江的提议。在叶飞到达江南后,首先求得打开太湖西南及天目山地区,然后以一个主力团挺进浙东,完成沿海岸南下、打通闽浙沿海地区的任务。

与此同时,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就叶飞率2个主力团渡江南下问题,致电苏中区和1师征求意见。

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对于发展东南怀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从1934年7月率抗日先遣队北上到3年游击战争,他一直战斗在这一地区。1942年他曾向军部建议,增派部队向浙江发展,陈毅回电说,目前情况尚不明朗,仅可做准备。现在时机成熟了,党中央作出了南下的决策,这是他“期待已久的夙愿”,自然不愿错过。同时他考虑,这次南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作为1师主帅自己不去不放心。因此,粟裕主动请缨南下,他向华中局和军部提出,亲率第一批主力渡江,执行南进任务。

10月23日,华中局致电毛泽东、刘少奇、陈毅,转述粟裕建议,由他率部队南下,叶飞留苏中为宜,并认为这样安排较佳。第二天,中央军委即复电同意。这样,挥师南下的任务改由粟裕承担。这是他一生中第3次执行先遣任务,第1次是1934年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2次是1938年的新四军东进抗日先遣队。

粟裕接受任务后,分析了华中特别是苏中的军事力量和东南的形势,于11月2日致电军部提出:“是否须派更多兵力南下请考虑。”

不谋而合,同一天毛泽东、刘少奇也致电军部,提出了几点意见:

1.设立苏浙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苏南及全浙,将来必要时设立中央分局领导之。

2.除即调2团外,准备再从1、2、3、4各师调5个至6个团南进。

3.从军直及各地抽调大批干部,加以两三星期训练,陆续派往苏浙。

接到毛、刘及粟裕的电报后,新四军领导人即电令粟裕、叶飞、谭震林到军部开会,研究发展东南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步骤,确定南下的兵力、干部。

12日,粟裕、叶飞赶到黄花塘,与军部领导人商定:由粟裕率领第7团、特务1、4团共3个团7000多人及地方干部300余人,首批渡江南下,会合16旅、浙东游击纵队发展苏浙敌后。然后根据形势发展,再由谭震林、叶飞率第二批、第三批主力南下,必要时再组织后续南下梯队。2师政治委员谭震林因正在淮南路西指挥反“扫荡”,没有来开会研究,后来因情况变化也没有南下。

2、 “米西”师长率部夜渡长江

“米西”师长是谁呢?其实就是粟裕师长。

“米西”是大家在开玩笑时对粟裕的称呼。这个绰号还是日军一个指挥官发明的,一次他写信给粟裕,要求到战场上收拾战死日军的尸体,信中称呼粟裕为“米西师长”。他解释说,“粟”是粮,吃的食物,这个字由“米”和“西”组成,正好是日语“吃”的意思,叫“米西”好记。

12月27日,新四军第1师第3旅慷慨高歌,兵分两路,誓师南征。

东路由师参谋长刘先胜、3旅旅长陶勇率领特1团、特2团及3旅机关,从江都大桥地区渡江南下;西路由粟裕率领第7团和300名地方干部,由仪征地区渡江南下。

这天晚上,粟裕身穿一件黑色短皮夹克,头戴棉军帽,也没有放下风耳,站在江边注视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时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看时间。透过冷月清光,可见粟裕的神情是那样从容、沉稳。这时他刚满37岁。

这是粟裕第3次担负先遣任务了。此时虽然他外表从容,其实心里很不平静。

部队从苏中南下,要通过敌人的数道封锁线。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也是风险最大的一关,就是大部队偷渡敌人严密封锁的长江天险。这个地区有南京、上海两大城市和很多中、小城市,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是日伪心腹之地,驻有重兵。敌寇对长江封锁很严,舰艇在江中昼夜巡逻,沿江据点林立,警戒严密。时值冬季,长江水位低落,形成宽阔的泥滩,除了码头,车、船既不能靠岸,人、马又难于徒涉。

“不知这帮伪军干得怎么样了?”粟裕心里寻思。

在部队过河的一些地段,地下党已经给个别伪军头目做了工作,让他们把日寇“邀请”到据点里面吃喝作乐,把大部分伪军拉出去“打野”,只留少数伪军在岗哨,实际是为新四军大部队通过作警戒。

“长江是我们的——我们可以千百次地自由来去!”这是一首当年在新四军、在华中根据地群众中很流行的歌曲。然而,近万人的新四军大部队要在日伪封锁极为严密的长江防线上偷渡,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无边的夜幕笼罩着大地,战士们乘上一条条小木船,悄悄地隐蔽在江汊子的芦苇荡里,等待着过江的时机。严冬的夜晚,寒气袭人,江风一吹,战士们浑身上下冷冰冰的。风吹苇叶的尖啸声,江水的咆哮声,掺杂着日寇军舰、巡逻艇的汽笛声,使得这漆黑的夜晚更加阴森可怖。

夜,已经很深了,敌人也似乎消停了。部队正准备过江,突然,江面上出现了一艘巡逻艇,两盏明亮的探照灯,就像一条大鲨鱼瞪着两只闪光的眼睛,朝3旅隐蔽的江汊子扑过来。战士们立即做好了战斗准备。巡逻艇越来越近了,那突突的马达声,听得真真切切,探照灯光在战士们的头上闪来闪去。巡逻艇越开越近,已经影影绰绰看出艇上日本兵的狰狞的面目。忽然,巡逻艇一转身,向东开去。好一场虚惊。原来,敌人每天停止巡逻前都到江汊子来诈一诈,然后就回去睡大觉。

乘着这有利的时机,部队迅速渡过了长江天险,突破了京(宁)沪铁路两侧日伪的严密封锁,穿过丹北、茅东等日伪岗哨林立、碉堡棋布的“清乡区”,于1945年1月上旬,全部安抵浙江长兴之槐花,与坚持江南抗日斗争的新四军第16旅胜利会合。

16旅旅长王必成是粟裕的老部下,原为1师2旅旅长。1942年1、6师机关合并后,为支援损失严重的16旅,他率领2旅主力渡江南下,与16旅合并,继续用16旅番号。“米西师长,终于把你盼来了……”

王必成见到久别的老首长,本想开句玩笑,但刚说了一句就哽咽了。

战士们从江北大平原,一下子来到了江南山区,处处都感到新奇。过去的平原,满眼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现在到这里,真是开门见山。过去的平原,村庄一片连着一片,密密麻麻,星罗棋布,现在到这里,半山腰里闻鸡鸣,山顶还有犬叫声,稀稀落落的村压,如同漫撒的珍珠。登高远望,那连绵起伏的层峦叠嶂,那无边的毛竹林,那宛如银色飘带一样潺潺流动的小溪,真是山清水秀,美如画卷。

3、 蒋介石无比震惊

1944年除夕之夜,在重庆蒋介石官邸。

蒋介石正倚靠在窗前,面色凝重地望着沉浸在除夕夜中的山城。

这时,侍从室二处主任陈布雷悄悄走了进来,他将一份电报呈在蒋介石面前:

委座:

据侦察,新四军粟裕部已渡江南下,现抵长兴、广德、德清一线,企图不明。如何处置,盼立示。

三战区顾祝同

蒋介石缓缓地坐在沙发上,陈布雷心里清楚,委座对这一消息感到有些震惊。蒋介石在盘算,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把粟裕这个棋子下到此地,用意何在?他转身对陈布雷说道:“粟裕乃新四军的一员猛将,此次南下用心险恶。要电告墨三,集中所有兵力,务必将粟裕赶回苏北。”

陈布雷直接用电话将命令下达给顾祝同。

早在粟裕南渡长江的同一天,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便给蒋介石发函:

自桂柳战事发生后,东南战区益显重要。为适应尔后战况之演进,及配合盟军登陆作战,在军事、政治、党务、经济方面,固应有充分之准备,尤其对奸伪之防止不容稍加忽视。盖东南奸伪,自新四军在皖南叛变以来,其残余部队借沦陷区敌伪之掩护,控制长江渡口,往来流窜,日渐长(壮)。最近复自苏皖北纷纷南调,向赣东北,皖南沿江,苏南沿京沪路,及浙闽沿海一带潜谋发展。即在我控制区域内,如浙南、闽浙赣、闽粤赣边区,亦时有秘密组织潜伏活动,且公开宣传将迎接盟军登陆。似此若不事先加以严密防制,则一旦盟军登陆,借接近盟军为掩护,愈滋蔓难困,妨碍反攻,阻扰胜利,其为害之烈,不在敌寇之下。依据东南目前情势,针对奸伪此项阴谋,谨拟订本战区协同盟军登陆前后防制奸伪活动办法,其中除建立沿海军政一元化据点一项,已电闽、浙两省府及沿海负责军事机关着手办理外,余正分别积极策划,逐步进行中。兹检呈该办法一份,是否有当?敬乞鉴核示道。

谨呈委员长蒋

职顾祝同

民国33年12月26日

蒋介石收到电函后,同意了顾祝同的奸伪活动办法。

这一次,顾祝同接到陈布雷的电话命令后,不禁想起10年前与粟裕的一次交锋。1934年夏,方志敏、寻淮洲、粟裕率抗日先遣队北上。蒋介石亲临南昌坐镇,督令顾祝同部在天目山、南华山、怀玉山一线堵截。

1935年1月中旬,国民党以14个团的兵力将红10军团(对外称北上抗日先遣队)围困在赣东北怀玉山地区。15日,红10军团乘夜偷越国民党赣东北封锁线,方志敏、刘英、粟裕亲率先遣团拼死冲杀,在乐平与常山之间撕开一个口子,打开了通往根据地的缺口。可是,等候了整整一天,仍不见主力跟进。午后3时,随主力行动的军团长刘畴西派人送来报告,谓“部队疲倦,本日不能继续前进”。方志敏面色一寒,将信递给刘、粟两人。

“兵贵神速,现在是与敌人抢时间,就是爬也要往前赶,怎么能停下来休息呢?刘畴西昏了头?”身负重伤的政治部主任刘英大吃一惊,从担架上坐起。

“刘畴西这个人,你还不了解?屎不到肛门不找厕所,再急急不到他头上。还是让我重新杀回去,把主力带出来。”参谋长粟裕苦笑着提出请求。

“敌人很快就会强行封闭乐常线,此地不宜久留,刘英、粟裕立即带领先遣团向苏区靠拢,我去找主力。”方志敏作出决断。

“后面危机重重,稍有不测,可能会全军覆灭,还是我去吧?”粟裕劝阻道。

方志敏坚定地说:“再危险我也要去!我是军政委员会主席,对全军安全负有责任,死也要和大多数战士在一起。”

方志敏带着警卫员魏长发乘夜色重新钻入包围圈,在源头附近找到了主力部队。由于丧失了宝贵的时机,国民党军两个团填补了乐平与常山之间的缺口,方志敏组织部队从不同方向连续突击7次,均遇到强大阻击,伤亡惨重,主力2000余人星散四处,方志敏也七天七夜没有吃饭,身处绝境,饥寒交迫,筋疲力尽。战役最后结果是方志敏因叛徒出卖而被俘,粟裕负伤撤至浙南山区。

想到这里,顾祝同得意地笑了起来。他找来上官云相和参谋处长岳星明,一起研究堵截方案。岳星明先汇报刚刚得到的情况:新四军南下部队共3个旅9个团,浙西只有2个旅6个团。这6个团分布很散,在上堡里一线只有一个团。

顾祝同看了一眼上官云相,然后说道:“我们先集中5个团的兵力围歼共匪的这个团。然后按此法各个击破。”

上官云相表示赞同:“我看立即给28军军长陶柳发报,令他亲率62师3个团和忠义救国军2个团,火速赶到上堡里,务必于2天之内结束战斗。”顾祝同补充说道:“其他部队也同时做好准备,全力以赴,再创第二个皖南奇迹。”

4、 苏浙军区在浙江长兴成立

粟裕率领的1师3旅与王必成的6师16旅会合后,1月13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在长兴温塘村举行了苏浙军区成立大会。会上宣布:粟裕任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江部队,并以华中局代表的名义,领导江南、浙东两个区党委的工作。会上粟裕司令员发表了讲话,号召苏浙军区全体指战员团结一致,竭尽一切力量,完成党中央赋予的准备反攻,驱逐日寇,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伟大任务。

军区成立后,为了便于领导指挥,部队进行了整编。第6师第16旅,整编为第1纵队;浙东游击队为2纵队;第1师第3旅为第3纵队。后来到达的第1师教导旅为第4纵队。每个纵队下辖3个支队。

苏浙军区辖区在南京、上海、三门、宁国、芜湖之间,归新四军领导。

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术水平和作战能力,粟裕司令员亲自给指挥员上课,讲解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战例,强调在作战中,要坚决贯彻毛主席的运动战、歼灭战思想,坚决执行命令,密切协同。与此同时,各单位抓紧时间对部队进行政治动员和政策纪律教育,开展山地战的战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