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3413500000002

第2章 生活用品:宜室宜家,拉开帷幔看古今(1)

椅子的由来:

胡床到唐朝发展成有靠背、扶手的器物

椅子原名叫“胡床”,有人说,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就是胡床。其实不然,唐代是跪坐、盘腿坐与垂足坐并行的时代,其中最为特殊的一类就是“床”。当时床的概念十分宽泛:凡是上有面板、下有足撑的家具,不论它是放置物品的,还是用来坐人的,或是用来睡卧的,都可以称之为“床”,如床、茶床、食床、禅床。它们到底指何物,那也只能依上下文来确定了。但是,唯独“胡床”是不包含在其中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假如唐朝的人要说“胡床”,也不会单独以一个“床”字来代表它。那么,胡床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椅子为什么叫“胡床”?它又有怎样的发展历史呢?

很久以前,人们是席地而坐,因为那时是没有椅子的。《诗经》有“其桐其椅”,“椅”即“梓”,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其实椅子的形象来源于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魏晋时,在胡床的基础之上,已经发展出了椅子和凳子的形状,但那时,人们还是把它们叫做“胡床”。

在敦煌285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画;在257窟壁画中,又有坐在方凳和交叉腿长凳上的妇女;在龙门莲花洞石雕中也有坐圆凳的妇女。这些图像都生动地体现出了,在南北朝时期仍被叫做“胡床”的椅、凳已经被仕宦贵族家庭所使用。当时,在寺庙中,胡床又叫禅床,用于打坐。据记载,“椅子”这个名称,在唐代才开始出现,它的使用也逐渐增多,这时,椅子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

唐代以前的“椅”字是当做“车旁”讲的,“车旁”即指车的围栏。是人们乘车时依靠的围栏。后来的椅子,在制作上也是受“椅”即“车旁”的启发,就是在四足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所以沿用了“椅”的名字,把这种坐具称为“椅子”了。唐代就已经有了相当讲究的椅子,如在坐面后部立四根柱,中间两柱稍高,装上弧形横梁,而两端长出的部分雕成龙头状,扶手由后中柱通过边柱向前兜转搭在前立柱上。扶手与坐面中间空当嵌圈口花牙。扶手端雕成龙头,坐面附上软垫和衬背,十分精致,如郎余令的《历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在明清时期,这种装饰称为“混面双边线”。唐代卢楞枷的《六尊者像》中描绘的椅子更是精美,四支铃杵代替四足,两侧有横枨连接,扶手前柱和椅边柱沿雕莲花,扶手和搭脑上拱,两端上翘并装饰莲花,莲花下垂串珠流苏,整体造型庄重华贵。在寺院中这种镶金坠玉的家具体现了高僧的尊贵与神圣。

五代到宋代时期,家具大体保留着唐代的遗风,高型坐具得到了空前普及,椅子出现了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多种形式。不过,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也是有所区别的。

高型家具风行于民间,居家必备高型桌椅。在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市肆小店,都陈放着各式各样的高型家具。宋代《会昌九老图》中出现的圈椅也是以前朝代所没有的品种。宋代还流行一种交椅,它的等级高于其它的椅子,只要是有一点身份的家庭,都会置备交椅,一般是供主人和贵客使用。在宋代的墓室里常常会雕有墓主夫妇对坐在椅子上的场面,这说明椅子在当时与人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了。

由席成毯:

席子解决坐卧问题,地毯最初用来装饰

风水上说:沙发前的一块地毯,犹如宅前用以纳气的明堂,也犹如屋前的一块青草地,可以发挥生旺的效应,不可或缺,色彩缤纷的地毯最佳。客厅沙发前的地毯则宜为红色或金黄色。看来地毯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美化我们的房间,还能生旺,带来好运气,而它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它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地毯是由席子演变而来的,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就有了席子。在那个时候,人们用芦苇来编篮子和席子。在西方,最早在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中,就有地毯的记载。欧洲和俄罗斯是使用地毯最为广泛的地区。但说起地毯的发源地,它们却不是。真正的地毯发祥地其实是中亚地区。而发明者是中亚无名的游牧民族,由于地毯可以抵御寒冷,防止潮湿,可以搭建帐篷,制作门帘,还能做幕布或墙面的装饰,地毯成了他们生产、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不可替代。1947年到1949年,鲁登科在蒙古和中国间的阿尔泰山上一座公元前5世纪的冰冻墓葬里,发现了一块地毯。此地毯是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块,据鲁登科调查,这块地毯应该是从伊朗传过来的。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人主要把地毯作为装饰物品,而不作为生活用品,因为当时的地毯价格非常高,只有富人才买得起。当时,东方地毯很受欢迎,名声很大。不过,最好的地毯还要属波斯人生产的。虽然埃及和叙利亚的地毯在12世纪被所有欧洲人熟知,但还是不及波斯地毯好。后来,波斯周边的几个国家,如印度、土耳其等,也纷纷开始生产地毯,并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土耳其地毯,虽起步比波斯晚,但也不逊色,它和波斯地毯齐名,一直被认为是财富与权利的象征,是上等的艺术品,只有富有的人才会拥有。

到了1606年,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些人们,开始使用织机生产地毯,随着机织地毯的增多,地毯的价格也降了下来,18世纪后,地毯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

地毯是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由西部地区传入我国的。据说,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带进了一些西藏人民用牛、羊毛制成的拜佛垫,中原人才对地毯有了认识,人们从拜佛垫上获得灵感,做出了毯子,从而形成了我国萌芽状态的地毯业。唐宋时代,西部制作地毯的其他技法,逐渐传到内地,改进提高了内地的编织技术。元朝,非常重视地毯织造业,并且当时宫廷贵族对地毯的需求量非常大。雍正元年,染织局专有九名技艺高超的师傅为皇室织造地毯。公元初年,西域的和田地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了中原。手工地毯的织造技术,从此向东传播开来,地毯织造业也逐步成为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主要的手工业生产之一。

如今,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地毯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床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床,最初主要用来坐卧、饮食

我们一天之中至少需要8小时的睡眠,小孩和懒人睡的时间更不止8小时,这样算起来,我们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那么用来睡眠的工具——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家具。这陪伴我们度过三分之一生命的床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据传说它是神农氏发明的,但并没有确实的证据。

原始社会时,人们生活非常简陋,睡觉时只铺垫一些植物的枝叶或兽皮作为“床”。等到人们掌握了编织技术后便开始铺垫席子。再之后,床就出现了。在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像床形的字“淋”,这说明在商代已经有了床。不过从实物来看,我们发现的最早的床,是在信阳长台关的一座大型楚墓中,床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四周是栏杆,床下面有6个仅19厘米的矮足。

春秋以来,床不仅仅是睡眠工具,它往往还兼做其他的家具。那时人们在床上放置案几用来写字、读书和饮食。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不少建筑物开始变高变大,因此室内的空间也随着增加了,这使所有的家具也相应地加高了,当然床的高度也随之增加了。在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有床的图像,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床的高度已经和今天的床差不多了。另外还有一种四足较高的床的图像。不过那时的床,仍然不只是睡卧的专用家具。直到唐代以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桌椅后,人们才开始将看书、写字、饮食等活动转移到桌椅上。这时床才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变成了专供睡卧的专用家具。明代时,人们制作出了用纱或网状织物围起来的床。在同一时期,西欧出现了更加豪华的床,其背部是一块镶板,正面两边的圆柱有雕花,顶上有用以垂挂帐帷的天盖,而且同时能睡下几个人,非常大。

19世纪20年代,弹簧床诞生了。到了19世纪后期,金属床也慢慢增多了。而现在,我们的床具更是种类繁多,也越来越舒适了。从古到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改进它,目的就是提高睡眠的质量,并且让它更加赏心悦目。看来这也是人类永久不变的一个主题。

木匠的厚礼:

沙发的发明原为方便脑血栓贵族坐卧

说起沙发来,它还有一则有趣的典故。从前,有一个印度的贵族,他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他坐卧都很不方便,身体也不舒服,于是他找来一个木匠,为他量身定做一把坐椅。这个木匠非常聪明,为了设计出让这位贵族满意的椅子,他别出心裁,在木椅上钉上了布料,并且在布料里填充了棉花之类的东西作为软垫。这一椅子做出来后,马上就受到了这个贵族的喜欢,这个身体不适的贵族坐卧在此椅上感觉非常舒服。这把椅子就是沙发的前身。

但真正的沙发出现于古埃及,大约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而包皮沙发是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出现的,那个时候,沙发主要是用马鬃、禽羽、植物等天然的弹性材料来做填充物的,外面则是用天鹅绒或刺绣品等物来蒙面,这样接触起来就非常柔软。在当时风行的华星格尔椅,是世界上最早的沙发椅之一。1904年时,莫里斯发明出弹簧的组装体,就是将喇叭体弹簧的组装体装入沙发的框架中,它就是现代深坐沙发的前身。20世纪初的时候,一种软垫新工艺“橡胶泡工艺”诞生了,它是由邓洛浦发明的。制作的原理是:将气体充入橡胶中,然后倒入模具并且将其烘干,这样就能获得一种弹性填料,即发泡橡胶。应用发泡橡胶可以大大地简化沙发蒙面的填装工艺,并且用它制作的沙发也具有弹簧的外观质量和功能效果。它的发明标志着沙发工艺走向成熟。

国外的沙发一般是指三人沙发,又被叫做长沙发。长沙发是指至少可以容纳两人或几个人坐的,或是可以容纳一个人横躺的有扶手、有靠垫、有垫子的椅子。而我国家具制造业往往是把“沙发”引申为所有的软体座椅。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沙发的发展史,中国最早的沙发是汉代的“玉几”,“玉几”是缚有厚厚织物的坐具,它就是中国最早的沙发。唐代时,在皇宫里出现了简易沙发,即软垫“御椅”。在明清时期,我国的家具制作和设计虽然有了大的突破,但在软体家具上却没有很大的进展。20世纪初,我国上海最早出现了沙发。20世纪20年代初,广州的一些人开始仿制。那个时候,上海的沙发是专供汽车、轮船作为坐垫用的。而广州的沙发,主要供家庭使用。解放后,随着现代工业的蓬勃发展,沙发业开始初具规模。

如今,人们对沙发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它的样式、用料,甚至保健功能都划进了人们购买沙发的考虑范围。沙发可以消除疲劳,并且高雅美观,有助于美化我们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沙发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现代生活必需品。

欧洲的餐具:

西方使用的餐叉为何成了文明的标志?

一个患有绝症的女子,邀请她的牧师商量自己的遗愿。她请求带着自己心爱的《圣经》一起下葬,并且兴奋地说:“我希望下葬时右手握住一把餐叉。”牧师有些不解,女子解释说:“我参加教友联谊会和百乐聚餐多年来,总会记得当用完的主膳被撤下后,有些人肯定会对我说,‘留好你的餐叉’,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因为我知道更好吃的要来了,比如像天鹅绒般嫩滑的巧克力蛋糕,还有那用深盘烘焙的苹果派。所以,我只是希望当人们看到我手握着餐叉躺在棺材中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们:留好你的餐叉,好东西在后头呢。”牧师的眼里涌出了快乐的泪水,他知道这位女子对天堂的领悟比他更深。她知道,更好的就要来了。这个动人的故事,除了给人们带来一种乐观的心态以外,还让我们看出在西方,餐叉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是,说起餐叉的历史,却没有多少人知道。

大约在13世纪以前,欧洲人还都全用手指头吃东西。这种使用手指头进食的方式,还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平民是五指齐下抓食,而有教养的贵族则是用三个手指抓,无名指和小指不可以沾到食物。吃东西时所用手指的多与寡,就代表了罗马人的不同身份,在欧洲这一规则延续到了16世纪,还仍然被奉行。

餐叉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当时它已经成了厨房的主要工具。但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这种餐叉也被人们遗忘了。后来,到了拜占庭时期,餐叉又被广泛地使用开来。又过了几个世纪,餐叉被拜占庭的一位公主带到了威尼斯,从此,它进入了欧洲地区。在1397年的法国,餐叉首次出现在了查理五世的宫廷用具里。在11世纪时,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出现了有两个叉齿的餐叉。但那时的神职人员却不接受用叉子吃饭的方式,甚至很憎恶,他们认为人类应该用手去碰触上帝所赐予的食物,而用叉是对上帝的不敬。他们对世人说,人们创造餐具是受到了撒旦的诱惑,是一种亵渎神灵的行为。据意大利史料记载:一个威尼斯人用叉子进餐后,几日后便死去了,其实死去的威尼斯人只是得病而死,与使用餐叉根本没有关系,但神职人员却说成,她是由于使用餐叉而遭到了天谴,他们以此来警告人们不要使用餐叉。在这种精神的束缚下,意大利人直到15世纪后,才开始普遍使用餐叉吃东西。

12世纪时,餐叉被英格兰的坎特伯爵大主教带入了盎格鲁-撒克逊王国,非常有趣的是,当时的贵族们并不喜欢用叉子吃东西,而是常常把叉子拿在手里当武器,用于决斗。14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往往将叉子作为收藏品,爱德华一世就为自己打造了7把金、银叉。

直到17世纪,大部分的欧洲人,都还是喜欢用刀将食物切成块,用手指头抓住送入嘴里吃。在保守的英国人眼里,意大利人之所以用叉子吃东西,是因为他们的手不干净,所以在那时,如果有人使用叉子进餐,就会遭到众人的取笑。如果一个男人用餐叉,多被认为是个挑剔的家伙,或者是缺少男子气概。如果女士使用餐叉则被人们看作是好出风头。

到了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全面爆发后,叉子才被改变了“命运”,那时用四个叉齿的叉子进食是法国的贵族的“专利”,这时使用叉子的人被人们看作是“与众不同”,它象征着地位和奢侈,随后使用餐叉的人就越来越多了。随着欧洲殖民者不断的殖民扩张,餐叉又陆续传到了其他大陆,最后竟变成了西方文明的标志。

火柴非“洋火”:

世界上最早的火柴由北齐宫女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