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热门商品投资
3423400000015

第15章 迅速崛起的东方(1)

中国将成为下一个世界强国。16世纪,西班牙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18世纪,有钱有势的人都说法语;19世纪属于英国;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将属于中国。

从1984年起,我共去过中国六次,最近一次是在2004年。我目睹了那里的壮举,我甚至看到了未来--它为商品投资者展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里,我跟大家讲讲我有多看好中国:我女儿,2003年出生,正在学习汉语。她的中国保姆跟她只说汉语普通话,我觉得小家伙或许会先学会汉语,然后才是英语。在她的有生之年,汉语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仅次于英语。如果你正年轻而且有抱负,学汉语吧;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有所作为,鼓励他们学汉语吧。

中国将成为下一个世界强国。16世纪,西班牙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18世纪,有钱有势的人都说法语;19世纪属于英国;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将属于中国。

历史从不眷顾不可一世的大帝国。一个又一个的强权接二连三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主宰着世界,然后走下坡路,最终衰落,很少有东山再起的--而中国将打破这种历史怪圈。

宋朝年间,也就是在第一个千禧年的时候,一个伟大的帝国延续了200余年。那时的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远洋船队能载1000多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连接着沿海和内陆,特别是由于工业、贸易和海上贸易,城市得以发展。中国在11世纪就用纸币了,远比西方要早。宋朝都城汴梁(今开封)是当时世界第二大城市,那里的店铺24小时营业。

现在又该轮到中国风光了。不出20年,这个国家就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其他国家的人也会跟着沾光。我们正在目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成功之一。这个国家脱身自一个贫困的农业社会,1959~1961年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磨难,200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并且成长迅速。在城市,传统的问候“你吃了吗”已经被取代为“你上网了吗”。1988年我第一次穿越中国旅行,骑的是摩托车,好多地方都没有路,我不得不在荒野中穿行。1999年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旅行是开着小汽车,我发现高速公路纵贯全国,在我看来,这些高速公路系统在世界上也堪称一流。

在1988年的旅行中,我购买了我的第一只中国股票--一家银行的股票,那时在上海证交所只有几种股票可以公开买卖。这张股票凭证装帧后至今仍挂在我家的墙上。当时的上交所在一条没有铺整好的街道上的一栋破旧楼房里。当1999年我回到上海时,处处是经济发展的气象:更多的小汽车、更多打扮时尚的年轻人、更多手机,随处可见人们使用互联网,天地之间处处是修建高楼的塔吊。上交所已经搬进了一幢光彩熠熠的新办公楼,宽敞的交易厅里,300多人坐在电脑后面忙碌着。我开了个账户。我至今持有那些股票,并希望留给我的后人。

当2004年我再次回到中国时,中国的经济仍在高速增长。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出大量商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其中包括2008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设施。消费群体庞大并且成指数增长。全世界的公司正争先恐后地进入中国,要从13亿多消费者身上赚点钱,而其中不到20岁的中国人就有3亿。(想想看:还有更多大有希望的年轻人群体,他们的人数比全美国人都多。)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量早已超过在德国本土的销量;通用汽车每年将超过25万辆雪佛兰和别克轿车销往中国,还声称要加上凯迪拉克轿车。

外国人也已经开始投资中国的公司。2002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吸纳外资最多的国家。2003年,沃伦·巴菲特买进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而此前他已经很少在境外投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很大的中国石化企业,2000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后,巴菲特继续追加对该公司的投资,持股比例上升到了18.1%,翻了一番多。

然而,樱桃好吃树难栽。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将会经历挫折,如同英国和美国所经历过的那样。但是,中国将主宰世界。这个国家的经济统计数据令人震惊:

?中国的经济增长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要快--2004年,中国官方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9%多一点儿,可是独立分析师的说法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更接近于12%或13%。(这里作个比较:那时美国领导人期待2004年年底美国经济增长率能达到4%。)

?中国的报告说,工业产品在2004年比上年增长了19.1%。(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在增长。)

?中国手里有近4 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一个很难造假的数字)。

?中国是世界第六经济大国,但是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实录》(CIA World Factbook),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将中国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经济就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日本和德国的总和。

当然,中国的生活水平要远落后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但这个国家蕴藏着极大的潜力--部分潜力包括上升的经济对自然资源和各种商品的巨大需求。

中国的兴起

1999年我去中国的时候,当时朱镕基总理在哈佛商学院作了一次演讲。在答疑时,有个爱耍聪明的家伙问道:“你会让中国货币贬值吗?”从1984年起,人民币就采取了与美元挂钩的策略;当时已经有很多媒体报道炒作中国将使其货币可自由兑换--这是中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的必要条件。当时盛传中国在让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前,要让人民币贬值。朱总理明确告诉那个提问的人:人民币不会贬值。他还建议在座对此抱怀疑态度的人购买人民币看跌期权。看跌期权--卖出或卖空的权利,是在股票或货币下跌时趁机获利的极其复杂的手法,这样的专业措辞从任何政治家嘴里说出来都非同凡响。朱总理的回答让那个哈佛的明白人服服帖帖,同时也让在座的商界老手们窥见中国总理对玩转货币市场也毫不含糊。

此类高深的金融辩词透露出中国的官员与工商界一样懂经济。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工商业巨头在中国居住和工作。2001年,江泽民主席称赞工商界的巨头们为推动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中央政府正从实践中学习如何从市场获益。中国的官员们很善于学习,他们有年轻有为的经济学家、银行家和金融家的辅助,正应对在不断增长的全球化市场中空前的经济增长率所带来的挑战。几十年来,在中国,出类拔萃的人渴望在政府中工作,所以你就不必惊讶为什么中国会有很多世界最精明干练的政治家。坦率地说,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甚至世界的稳定都仰仗中国的领导者如何把中国经济掌控好。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经济还是搞得不错。中国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自由市场经济。

中国人把40%以上的收入存起来和投资(美国人仅仅将收入的2%用于存款),他们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职业道德。中国人总是不懈地努力工作,直到把任务完成。我曾看到高速公路工地的男男女女在水银灯下干活到深夜,他们展示出创建良好公司所需的各种生产力和创造力。

经济要成长,13亿人就需要商品

在我前四次去中国到1999年第五次去中国这10多年间,我所亲眼目睹的中国的变化是惊心动魄的。中国的产品制造能力在20世纪90年代蒸蒸日上。伴随着制造业的空前繁荣,中国在新千年的头四年一路领先,冰箱、电视、手机及汽车的产量都超过了美国。为了制造和容纳如此多的商品,中国大量建造车间、办公楼、库房。汽车、卡车和重型机械的产量也是空前的。根据中国的统计,从2003年4月到2004年4月,工业品增长率在19.4%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人勤奋工作所取得的惊人成绩:

?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视频录放设备的产量增长了100倍。

?手机及音响设备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化纤、塑料和平板玻璃产量的增长率至少翻番。

?设备制造业有能力生产出新式纺织机器,还有先进发电设备,如燃气轮机和核电设备。

?汽车工业的年均增长率差不多达20%。

银行通过低息贷款为企业输血。企业家和国有企业把贷来的钱用于建造工厂和楼房。随着住房体制的改革,富裕的中国人为了买房平生第一次借钱,这也抬高了房价。房地产投机商用资产交易作为抵押,为自己的项目获取贷款。但同时,有数字估计,贷给国有企业的款项有25%也许永远都收不回来。

所有的生产都需要原材料、物料、商品。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国际工业组织的统计数字,2003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了37%,2004年增长了30%。水泥厂和铝厂已经是满负荷生产了。中国的钢铁用量也非常惊人,消费了更多铁矿石和焦炭,以加速钢铁生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称,仅2003年钢铁消费就达2.6亿吨,占世界钢铁消费的36%;水泥消费占世界的一半;煤消费占世界的30%;铝消费占世界的25%。近来全球铁矿石(钢铁的主要成分)的消费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中国现在80%的铜和所有的白金都要靠进口。这些统计数字不同凡响(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它们能让全球的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利润增加。如果你有跨国矿业巨头力拓(Rio Tinto)的股票、英国和澳大利亚合资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的股票,或是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美铝(Alcoa)的股票,你就发了。

中国助长商品投资牛市已经有些年头了,理由非常简单:供应是有限的,而中国需要比以往更多的原材料。

从2002年起,美国出口给中国的钢铁废料增长了三倍。中国也从欧洲的回收工厂收购可用的废旧金属。在整个亚洲和前苏联废弃的军事基地和工厂,企业家正搜刮废旧金属,运回中国以满足对钢铁的需求。中国的金属废料进口自2000年已经翻番,不出10年还会翻番。2003年,中国进口总额增加了1 200亿美元,其中原材料占一半。2004年,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家们打赌说,中国为此要多开销300亿美元。中国正在消费更多的商品,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这个消费速度还在加快。中国已经成为:

世界第一铜消费国

世界第一钢铁消费国

世界第一铁矿石(用来冶炼钢铁的)消费国

世界第一大豆消费国

世界第二石油和能源产品消费国

这些源自美国商品调查局的数据,参照了几个研究国际上政府和工业情报的机构的数字,包括中央情报局以及中国官方的数字。自2001年,中国铜进口增长了25%,2004年创下8年来的新高。2001~2003年期间,铝进口增长约翻番。

石油消耗量从1987年日消费200万桶多一点,增长到2003年年底日消费540万桶。(美国日消费石油1 500万桶,占世界石油产量的22%,这个比例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相当。)2000~2004年,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8%,却占全球石油消耗增长量的37%。2003年,中国每天进口石油200万桶,比上年增长了1/3还多。据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IEA)的消息,一个包括美国的26个工业国石油政策论坛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很可能达到每天400万桶。据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能源研究会石油分析师分析,届时,中国石油消耗量将占全球的9%。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的85%需要靠进口。

中国已经开始从遥远的巴西和阿根廷进口大豆。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持有量超过了世界其他任何交易所。中国人现在比以往要吃更多的牛肉、鸡肉、水果和蔬菜。按人均计算,中国大陆的大豆消费水平远不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消费水平。据芝加哥农业预测机构AgResource估计,如果每个中国人每年多吃一茶匙大豆油,全球大豆油交易就会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