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近来,投资者和各国政府都在担心美元是否将进一步贬值。可以说,举债消费的做法即将断送美国经济,美国的外债和贸易逆差已达到从未有过的历史水平。黄金这一贵金属也被金融霸权拿来当成诱饵,金融大鳄和御用经济学家利用人们渴望守住财富的心态,煽动人们购买黄金、投资黄金股。这股风也吹到了中国,然而,黄金真能保值吗?
黄金,炒作的工具
事实上,在当今社会,既然“金本位制”已经被废除,信用货币取代了黄金,那么黄金就只不过是贵金属而已,自然有其合理的价格。一份有关黄金提炼成本和预期利润的分析报告指出:黄金的合理价位应该在每盎司400美元左右。报告出炉时,美元正处于弱势;如果根据强势美元来衡量,那么黄金价格可能连每盎司400美元都不到。如果黄金继续保持这一价位的话,那么储存黄金或许还说得过去,可是金价在2009年曾经被炒高至每盎司1220美元,投资者在这么高的价位购入黄金,又如何能够抵御美元贬值?
再说,储藏大量黄金的做法,根本不能满足外汇储备的基本要素之一:流动性。而储存纸黄金呢?我们又到底该相信哪个国家发行的纸黄金?如果由美联储来发行,那么这种纸黄金跟美元有什么差别?如果由英国来发行,那么它和英镑又有什么区别呢?
事实上,人类社会真正享有的财富不是黄金,也不是白银,更不是信用货币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在金融海啸闹得最凶的头3个月,黄金上演了与石油相同的戏码,金价非但没有像专家预测的那样大涨,反而下跌了20%;黄金股就更惨了,狂跌50%。而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只不过下挫20%~40%,因此黄金的短线炒家们显然遭遇了更为惨重的亏损!
在中国,由于黄金保值的说法占了上风,因此为防止通货膨胀导致资产缩水,人们狂热地投资于金条和纸黄金,黄金又受到寻常百姓的青睐,从而使金价不断攀升,屡创历史新高。站在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国际金融炒家又乘人之危,狂捞了一笔。他们利用的是每当危机来临时,人们担心财富流失的心理,这时人们会听信国际炒家的话,把资金投放到黄金上,以为抓住了黄金,他们就留住了财富。
可见人们太健忘了,早在30年前,金价就被华尔街炒到突破每盎司850美元,即使按最保守的每年3%的通货膨胀率来估算,那时的850美元的价值,也超过现在的2000美元。而100年前,5两黄金就足以让人在上海买栋石库门住宅。最近,黄金价格猛涨到每盎司1000美元,按这个价格来计算,5两黄金相当于80盎司,其价值也就是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5万元,别说买栋石库门住宅,就连买它里面留给保姆住的亭子间都不够了吧。
不过,炒作黄金的现象倒是应了一句英语俗语:“One man's trash is another man's treasure”(对一个人来说是垃圾的东西,对另一个人来说却是宝藏)。就在中国人排队抢购黄金的同时,作为全球三大金融机构之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俄罗斯,却趁金价到达高位,以大手笔抛售了450吨黄金,拿原来的“废铜烂铁”卖了个好价钱。想一想,如果黄金价格真能在三五年内涨到每盎司2000~5000美元,那么难道卖方都是傻瓜,丢掉生金蛋的鸡不要?就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抛售后不久,金价开始下跌,从最高点的每盎司1220美元跌至最近(2010年2月5日)的每盎司1052美元。因此,黄金不是抵御美元贬值的“法宝”,而是金融霸权用来圈钱的工具。
巴菲特早先的话是说对了:“人类把黄金从非洲或其他地方挖掘出来,然后将其溶化并铸成金砖,再挖个大洞(指各国央行的地下金库)将其埋进洞里,还必须花很多钱雇人看守。任何一个火星人看到这种事都会百思不得其解。”(当金融霸权“看空”黄金准备卖空时,它们就会利用巴菲特的名言。)
在今天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里,财富就像流动的水,绝不可能静止不动,而人们想守住流动的东西则很难。在金融海啸中,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因破产而自杀的新闻不时出现在报端。世上的物质财富随时都可能消失,只有精神财富可以让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其实被金融霸权炒作的何止黄金?石油这一大宗商品更是它们炒作的主要对象。因为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它。又因为经济发展离不开它,所以只要周围环境有一点风吹草动,石油价格就会暴涨暴跌,而掌控定价权的金融霸权则趁此机会大赚特赚。中国在原油期货上亏损很多。为什么?因为金融霸权蛊惑中国发展汽车业,并以实现所谓的“美国梦”为诱饵,使中国迈出了发展汽车工业的第一步;迈出了这一步,中国就必须靠石油来支撑汽车业;既然发展了汽车业,中国就不得不修建高速公路;修建高速公路就势必侵占可耕地;可耕地日渐减少,一定会影响粮食的产量。金融霸权简直是步步为营。
事实上,周恩来总理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明确指出,中国不适合发展汽车业。至于原因,我们则可以从基辛格的话中看出来:“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整个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的统治权。”而这三种控制权恰恰全都由金融霸权掌握,由此可见,金融霸权的用心何其险恶!
低油价时代后的终结
现代人的生活几乎离不开能源,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模式,更离不开便宜的能源。以咖啡为例,西方人早起后坐到餐桌前,自然是要喝一杯咖啡,早上到公司后,一到休息时间,他们则免不了又要喝一杯咖啡,而午餐过后还有下午茶时间,此时他们定要再喝一杯咖啡。对于西方人来说,一天喝3杯咖啡根本不算什么,就像每天吃3顿饭那样,再平常不过了。如果能源一直这么便宜,且能源供应量充足,那么谁在乎咖啡的产地在哪里,加工过程需要消耗多少能源,以及咖啡最终被运到超市的货架上又需要经历多长的路程?
我们先不说牙买加的蓝山咖啡,那属于咖啡中的贵族,出产于海拔2300米的蓝山山脉,味道醇正。当然,这种咖啡价格不菲,一磅蓝山咖啡的售价大约为60美元。我们仅以巴西、埃塞俄比亚、海地、印度和厄瓜多尔出产的咖啡为例,在采收、去湿、发酵、干燥、抛光、烘烤和装箱的工序中,加工咖啡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使用人类发明的机器来进行。然后,装了箱的咖啡被送进特殊的货柜(其保持干净、通风和干燥,否则咖啡会变味)并运到港口,经过海上几个月的漂流,被运往世界各地。那么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要耗费多少能源?(这里所指的“能源”就是石油。)
在过去30年,华尔街提倡的消费模式全都建立在低油价的基础之上。只可惜,随着石油资源逐渐枯竭及高油价时代的来临,这套模式已走到了尽头!
如今,我们可以用天然气和煤炭来发电。可是,目前世界上的汽车、货船、飞机和机械设备,就只能靠石油来运转。这意味着全球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无法离开石油。有地质学者指出,对任何一个油田而言,当其储藏的石油被开采过半之后,根据技术上的说法,也就是石油开采量到达“峰值”之后,人们再要开采石油,那就要在每桶石油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而全世界大多数的油田,都已然到达这一决定性的转折点。石油无可替代,并且储量日益减少的真相,是油价从2008年的30美元一桶被炒到破纪录的147美元一桶的原因之一。当然,金融霸权是油价疯涨的主要推手,其背后所隐藏的,更有政治因素。
如果哪天油价暴涨,那么制作和运送咖啡所耗费的燃料价格也将上涨,而由于成本上涨了,咖啡的价格也会跟着上涨。当咖啡的价格变得更昂贵时,人们便会从每天喝3杯咖啡减少到每天喝一杯,因为人们投入昂贵的能源成本从千里之外获得咖啡,所以被喝掉的咖啡与能源的交易就变成一笔不划算的买卖,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削弱回报率”。
与咖啡的例子相似,如果油价上涨了,人们便会减少开车的次数。2008年8月,当石油价格上升到147美元一桶时,美国人的行车里程减少了150亿英里(与2007年8月相比),是自1942年美国政府开始收集数据以来行车里程跌幅最大的月份。美国号称“车轮上的国家”,平均每1000人拥有汽车765辆,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拥有一辆汽车,这一水平居世界之最。想象一下,美国人开着车去上班,开着车接送孩子上学,开着车去超市购物,又开着车前往健身俱乐部,到跑步机上减肥……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汽车,他们没了车就像没了腿一样。
然而全球的石油储量在逐年减少。自1966年新油田被发现,从而使全球进入产油高峰期以来,石油产量一落千丈,直到现在。巴西在2007年年底宣布发现了新油田,但石油公司并没有像发现新大陆那样赶紧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大声宣告。因为全球每年的石油消耗量已接近400万桶,相当于所有新油田产量的3倍。巴西新发现的油田的石油产量与石油消耗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这也就意味着,全球必须找到每天产油量高达20万桶的油田,这样未来几年的石油生产速度才能赶上目前全球的石油消耗速度。所以,我们会越来越习惯油价高企的状况。
或许中国媒体不愿意报道石油短缺的事实,特别是在石油价格较低、石油供应充足的时候。正如英国《金融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吉迪昂·拉赫曼所描述的:“中国和印度正变得日益富有,这两个国家的新兴中产阶层似乎想得到我们想要的所有东西,包括汽车、洗衣机,乃至肉制品。而我们这些西方人则必须克制自己,才不至于说出这样的话:‘别!你们不能像我们这样生活。这个地球会受不了的,我们的钱包会受不了的,你们看看油价都涨成什么样子了!’”一位巴西评论家针对拉赫曼所言评论道:“这就像我有几位有钱的邻居,他们一直在吃着大餐,等他们吃完大餐请我一起喝咖啡时,却让我为他们结账。”这显然不公平。正因为不公平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处于弱势的一方就更应该做到知己知彼、未雨绸缪,防范不公平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人们或许以为石油枯竭一说有点危言耸听。可如今石油价格又在向上攀升,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是不争的事实。除了金融霸权炒高石油价格外,石油生产国,特别是欧佩克国家无法满足这样大的需求,未来全球面临石油枯竭则是新的威胁。2008年,中国进口的石油中,来自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比例达到62.9%。
石油价格高企与石油枯竭这两种因素同样重要,它们共同影响着未来的石油市场趋势。全球经济增长已无法与强劲的石油需求相匹配。在未来两年,世界原油市场上的油价,很可能徘徊于100美元一桶上下。换言之,世界主要产油国很快将用掉自产的石油,不再有足够的石油留给其他国家。就拿美国来说,它用掉了世界各国生产的25%的石油,而它的产出却不超过全球的10%。
不过一切商品的价格都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这儿的“求”是指“有效的需求”,是人们负担得起的需求。如果产品供不应求,那么其价格就会上升;产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自然就会下跌。供求关系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较高的油价应该会吸引更多的供应商来提供石油,同时会扼杀需求。可是在当今的石油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却违背了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则。全球的石油需求增长的速度比油价上升的速度还要快,2008年创纪录的高油价(其中暗藏着炒作因素),似乎刺激了越来越多的石油消耗,从而证明高油价还无法扼杀高涨的需求。
石油圈套
自2003年起,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由2001年的29.1%上升到2006年的47%。而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领域所消耗的石油超过了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40%,预计这一比例在2020年可能达到60%以上。这完全是因为金融霸权通过大肆渲染,把美国狂热追求物质生活的噩梦带到了中国,就像当年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那样,在中国倾销美国人淘汰的各种商品,尤其是推销汽车文化和住房文化。这促使中国的汽车销量在2009年1月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中国已然变成了汽车消费大国。
中国在1975年以前,每年仅生产13.98万辆汽车,1985年的汽车产量也只有45万辆左右,然后上升到1992年的近100万辆;2006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仅排在美国之后)。2007年,中国总共生产888万辆汽车,预计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汽车销量将达到1500万~2000万辆。截至2004年,已有12个主要外国汽车制造商与中方合资建立工厂,但其实,“合资”是外国资本对中国劳动力进行剥削的一种方式。
下表显示的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一些年份的汽车生产总量:
能源短缺已成事实,而石油资源短缺尤其严重。如果在全球石油资源面临枯竭之际,中国争当石油消费超级大国,那就正中了金融霸权的圈套。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原油的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如今,中国剩余的可开采原油储量只占全球的2%,大约为24亿吨,按目前1.8亿吨的原油年产量来估算,十几年以后,中国将面临石油枯竭的境遇。因为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年需求量将达到5亿吨,届时中国一年约有3.2亿吨的石油缺口。同时,中国的进口原油总量可能超越美国,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到了那一天,历史将重演,中国很快便会回到“贫油时代”。
随着能源大变局的到来,从历史的角度看,使用石油制品作为燃料的汽车,无论外形多么美观,都只能算是“夕阳工业”产品。美国汽车业的三大巨头通用汽车、福特和克莱斯勒,主要生产耗油的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和小型货车,由于受2003~2008年间能源危机的影响,北美消费者在这类曾经非常流行的车型面前望而却步,他们更倾向于购买优质、低能耗的日本品牌和欧洲品牌汽车,三大汽车巨头因此陷入倒闭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