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让谁富有
3424100000003

第3章 金融霸权下的房价之痛 (1)

◆房子,中国当下最缠人的“情结”,它几乎成了人生价值的全部,它几乎成了人生最高的追求。而作者就从这里下手,给一剂让你惊出一身冷汗的“醒酒汤”。

◆最诱人的途径是华尔街的大发明:“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作者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今天的梦在明天醒来时,你看到的将是残垣断壁,而从入梦到梦醒的中间地带,恰是让华尔街赚得盆满钵满的天堂。

◆为什么造梦?何以欣然入梦?作者从人性普遍的弱点中找到了答案:贪婪和盲从。于是,你的最大发现是:宰割你的祸根,也在自己的心中。

金融真相

◎华尔街提倡的信贷消费模式--“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是用来欺骗民众、掠夺财富的大陷阱。

◎当人们对作为交换媒介的金钱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时,那些握有权柄的人,就会越来越乐于创造金钱,并滥用这种权力来决定谁能得到金钱。人们依靠这一体系所能创造的并不是社会财富,而是海市蜃楼,房地产泡沫就是最好的例证。

◎华尔街何以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能够掠夺中国及世界其他各国的财富?因为人性中固有的贪婪和盲从,是培植这一现象,使它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的土壤!只有看清这一点,人们才能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不劳则无获,人的财富是靠辛勤耕耘得来的。

--罗伯特·赫里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美国人常挂在嘴边的话。而这些年来,恰恰是美国民众忘记了这句话的精髓--收获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

30年前,在典型的美国家庭中,夫妻二人只需有一人外出工作,另一人在家照顾孩子管家务,外带养一条狗,生活舒适美满。而近30年来,这一家庭生活模式已经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庭,夫妻二人共同挣钱养家。那么家庭收入是否有所增加?生活是否更富裕、更美满?答案很清楚,并不是这样。相反,那种带有前庭后院的独立洋房,已使大多数美国家庭沦为债务的奴隶,这样一来,生活如何能够幸福美满?

2010年新春刚来临,人们便获悉,一大批美国中产阶层人士由于遭受失业潮的冲击而还不起银行的房贷(这些全部是“优级房贷”),将被迫成为无产者。

失业,正在使人到中年的中产阶层人士走向破产之路。因此,“两人收入”式的美国中产家庭,被逼得站到了刀刃上。而他们保持中产阶层地位,并确保其子女有更好生活的唯一办法,就是保证就业。缺乏收入来源,中产阶层就只有两条途径来维持其生活水准:要么出售资产,要么借贷更多。不过,中产阶层决不肯轻易出售其资产。因为他们的资产是房子,他们总不能把自己在高价位买入的房子以低价卖出去吧?但是中产家庭更不愿意再借贷--他们已经是负债累累。那么,美国中产阶层的出路在何方?极其悲哀的是,作为美国中坚力量的中产阶层正在萎缩。他们为那些无法偿还的债务疲于奔命,而事实上,他们所拥有的只是毫无价值的资产。

尽管美国政府和人云亦云的媒体最初试图欺骗人们,让他们相信似乎两年前所发生的,仅仅是一场“次贷危机”,但现实却清楚地告诉我们,美国所有形式的抵押贷款,包括所谓的“优级贷款”的违约率,都将创下历史新高;未来两年购房者在房贷上的违约只会变得更严重。这进一步说明华尔街提倡的信贷消费模式--“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用来欺骗民众、掠夺财富的大陷阱。

在几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古罗马,出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几个帝国。每一个都有其辉煌的时刻。但是帝国为维持统治所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包括杀戮、损耗自然财富和扼杀人类的创造性。自负和崇尚暴力的统治者们,体现了帝国必然具备的戏剧性的冷酷:要么参与游戏,要么就被遗弃;要么统治别人,要么就被统治;要么去杀人,要么就被杀。这一切都取决于权势的威慑力。而最有利于他们利用权势的,则莫过于残酷和野蛮的行径。

华尔街又何尝不具备帝国的特征?华尔街不惜一切代价所推动的是一种金融体系,但更是一种垄断性的权力体系。当人们对作为交换媒介的金钱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时,那些握有权柄的人,就会越来越乐于创造金钱,并滥用这种权力来决定谁能得到金钱。人们依靠这一体系所能创造的并不是社会财富,而是海市蜃楼,房地产泡沫就是最好的例证。

那些参与“缔造财富”的金融机构的权贵们,用金融资产搭建了一座债务金字塔,在杠杆的作用下,用光怪陆离的衍生证券将“财富”像变魔术般变了出来,然后凭借虚幻的超额利润收取极高的管理费,并制造出一个个完美的庞氏骗局,即不断用后来的人的钱去填补前面的窟窿。当借款人开始拖欠债务或无法偿付贷款时,泡沫破灭,“财富消失”,债务金字塔瞬间崩溃。而站立在金字塔顶端“缔造财富”的魔术大师,早就把金字塔底部的财富装进腰包开溜了,留下的只是一片残垣断壁(无法填补的债务黑洞)。

华尔街提倡用钱生钱、提前消费、信贷消费的经济模式,是以不劳而获为诱饵,使广大民众放弃储蓄,去追求所谓的高额利润--他们不惜大幅举债投入房市和股市,最终掉进陷阱不能自拔,成为受制于金融霸权的房奴、车奴和卡奴,甚至倾家荡产,流落街头。这也解开了一个长期以来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华尔街何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能够掠夺中国及世界其他各国的财富?这是因为人性中固有的贪婪和盲从,是培植这一现象,使它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的土壤!只有看清这一点,人们才能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房奴是怎样炼成的?

实现了“美国梦”的人曾经是全世界的楷模。所谓的美国梦,可以说是指家家有房住,人人有车开。电视广告中表现的美国家庭无一例外,都是前庭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后院配有游泳池、遮阳伞、大躺椅,宠物追着孩子嘻嘻哈哈地满院子跑。多么诱人的一幅画面!华尔街从不吝惜利用媒体向人们描绘美国梦的场景,御用文人所著的《为何房地产繁荣将永不崩溃》(Why the Real Estate Boom Will Not Bust)蛊惑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使得他们举债去追逐电视画面上所展现的美国梦。

华尔街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对重视赢在开战前的《孙子兵法》,华尔街金融大鳄个个学到了其精髓。他们敢于玩高风险的游戏,事前必定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华尔街鼓动人们进行提前消费、信贷消费,那么最有利可图、规模最大的商品是什么?那就是房子。

尽管美国金融体系极其复杂,但它的基本功能却很简单:储户的存款被借给其他人,银行从借款人那里收取贷款利息,除了支付给储户相应的利息之外,银行还留下部分作为为提供服务获得的手续费。因此,银行发放贷款,直到借款人按时归还为止,除非发生令人不愉快的状况,譬如借款人违约,无法归还欠款,这时银行就有损失了。另外,因为美国政府为银行存款提供了担保,所以监管机构便要求银行留下一定比例的现金--贷款损失准备金,以防借款人违约。而监管机构还会监控银行,以确保其谨慎贷款,一旦银行因坏账太多而倒闭,政府就倒霉了,因为它必须代替银行还钱给储户。

虽然媒体和舆论的宣传煽起了人们购房的欲望,但他们很多人却缺乏购房的条件。而既然瞄准了高利润的房市,金融体系就必须具备另外三点,即低利率、宽松的信贷政策和良好的就业前景,只有这样,房地产市场泡沫才可能被吹大。这三点缺一不可,不然,泡沫会立刻被刺破,金融权贵掠夺财富也就无从谈起了。

背景链接

事实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是从1995年7月2日这一天开始酝酿的。这一天,全美房地产市场30年期抵押贷款的固定利率下调至8%以下,浮动利率在6%以下。在这一年,假设按美国房价的中位数首付20%,按固定??率支付房贷,那么购房者每个月只需偿还675美元。

而此时,美国的就业市场前景则是一片光明,比美国历史上任何时候的情况都要好。美国家庭平均年收入加倍增长,失业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7.5%下降到1995年的5.5%;到了90年代末,失业率更是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低于4%。

此时适逢克林顿政府上台执政。或许是因为克林顿本身出身于平民阶层,特别体谅底层百姓,又或许是因为民主党的纲领就是顾及弱势群体,而这样做是出于选票方面的考量,总之,克林顿政府积极推动监管机构行动起来,促使贷款机构把过去不够资格申请房贷的低收入族裔,如非洲裔和西班牙裔,优先列入贷款对象的范围。

在那个时期,全球的目光被美国的经济和就业机会所吸引,来自南亚、拉丁美洲和东欧等地的新移民,包括合法、非法的移民,以每年50万的人数涌向美国这个大熔炉。新来的家庭需要房子安家,因此,美国每4栋新屋就有一栋是为新移民建造的。面对如此强劲的需求,新屋的开工量大幅增加。

华尔街意识到房地产市场热起来了。

2003年7月4日这一天是美国的国庆节。当时房贷固定利率接近5%,浮动利率下降到4%,就业市场经过“9·11”恐怖袭击之后又重新恢复,而此时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战争似乎胜券在握。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调到1%,这是由美联储直接控制的利率,但这么低的利率是自二战结束以来从未有过的。不久后,其他各国央行全都紧随其后,开始降息。

面对这样好的市场前景,即便是房屋价格连续8年上涨,也丝毫没有影响放贷的银行和房贷机构看好房市的信心,而美国民众的购房能力依然非常强劲。所有人都保持着这样一种假设,既然房价在过去几年一直上涨,那么它将来也依旧会上涨,他们坚信:房地产价格永远不会下跌。事实上,世人都有这种心态。

但众所周知,股票的基本价值是从企业未来的盈利中获得的,住房的基本价值是源于未来出售或出租住房产生的收入。当一种资产的价格脱离了基本的价值,泡沫就形成了。如果说1995~2003年这8年的房市热是由供求关系催生的,稳定的家庭收入、丰厚的储蓄和不断提高的购买能力使人们得以满足购房需求,那么当房地产泡沫被吹起来的时候,人们购房就不是简单地为了居住,而是将房屋视为可带来丰厚盈利的投资工具--因为房价在上涨,而且还会不断地上涨。这是投机心态。在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房价一天一天地上涨、买卖房屋可带来巨额盈利的背景下,投机客进场了,泡沫渐渐地越吹越大。

电视广告的大力宣传,好莱坞电影、小说对房子的着力渲染,使绝大多数美国人,无论是富人、中产阶层还是低收入人群,都以房子的大小和质量来衡量家庭财务状况的好坏。一栋独立的大洋房无疑是一个家庭的最大资产,而其背后的房屋贷款,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美国家庭的最大债务。

房利美和房地美(简称“两房”)这两个政府经纪机构致力于确保每一个家庭都能拥有自住房。因为自20世纪的大萧条时期起,美国的经济政策便根据此目标来制定。譬如个人支付的房贷利息和土地税,都是可以从个人年底的收入中抵扣的,致使美国财政收入每年减少1500万美元。另外,美国人一生中还可享有一次很好的机会:卖房利润如不超过25万美元(对夫妻二人而言则是50万美元)则完全可以免税,不利用这个机会的人绝对是大傻瓜。政府鼓励买房的政策,促使从二战以前到2005年,美国人的房屋拥有率上升了25%。

购买房屋还有一大好处,当房屋增值的时候,如果房主手头缺钱,那么抵押资产净值(即房屋市值减去房贷的数额)可以极大地满足房主的现金需求。人们可以通过抵押资产净值来购买第二套房子(同时照样可以享受抵税的优惠)、汽车、游艇、奢侈品……据统计,在其处于最高峰时,房主平均抵押的资产净值可达11万美元。买房可谓一本万利,而房奴就这样炼成了。

人性是相同的。不管是北美人还是中国人,普遍觉得拥有自己的房产是成功的象征,因此,中国也出现了大批房奴。中国的房奴是怎样形成的呢?在20世纪90年代初商品房刚刚兴起时,杭州一套70平方米的公寓的售价大约仅为12万元,但房子竟然滞销。不难想象,中国老百姓长期以来秉承着传统观念,赚到的钱起码存起来大半,并将寅吃卯粮视为败家子的表现。即便当时房价不算高,可是借钱置房产毕竟也不够光彩。

于是,在中国开始盛传一个诱人的故事:某一天,一位美国老太太和一位中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了,她们互相询问起对方在人间的生活状况,美国老太太自诩以借贷的方式住着大房子,开着豪华汽车,在人间潇洒地走了一回。中国老太太听了之后,后悔自己一辈子节衣缩食,临死前才刚刚存够买房的钱,还没享受一天就进了天堂,简直太冤了。

“美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令中国民众羡慕不已。几千年来,中国百姓节俭过日子,日常生活就围绕一个字--省,他们从不花不属于自己的钱。现在“美国老太太”这个榜样就在眼前,中国人开始怀疑: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生活,如果可以选择,为什么不呢?人们不禁开始向往“美国老太太”所得到的享受。于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一诱人的口号,在恰当的时候被人堂而皇之地高喊出来,非常迎合民众的口味,也完全颠覆了中国人“量入为出”的古老传统。这个笼头一放,便一发不可收拾。回头再看杭州的房价,一套70平方米的公寓的售价按当时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来算,相当于普通家庭3年的收入。也就是说,一般家庭如果省吃俭用五六年的话,不必借钱就能买得起。但“美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一被炒热,人们连五六年都不愿等了,他们从谨慎观望到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好像要豁出去了。这些豁出去的人有没有想过,金融机构不是慈善机构,因此他们“用明天的钱”是要付利息的,借得越多,还得越多,说不定还要让子孙后代来偿还?

而与此同时,华尔街以高盛为首的投资银行,包括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简称美林),以及花旗、麦格理和凯雷等金融机构,都争先恐后地投身中国房地产市场,它们不是在低价位吃进地皮,就是在住宅和商业写字楼上进行投机。金融大鳄进驻中国,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还会冷清吗?它们不兴风作浪,翻腾个痛快才怪呢。随着华尔街机构等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炒房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于是,像美国房地产市场那样的泡沫,也在中国大地上酝酿起来。

中国房市背后的美国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