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解禅
“咕嘟嘟”的水声,把小石头和阿薰一起唤醒了。阿薰醒来后觉得奇怪,如此细小的声音怎么能把自己唤醒呢?是觉察力真的提高了?
老人家依然是蒲团打坐,开口道来。
“一天,有一沙弥到舒州投子山请教大同禅师说:‘牛头未见四祖时是什么样子?’”
小石头奇怪:“牛头?难道牛也要开启证悟?”
“这牛头的意思是指法融禅师,四祖曾经开示于他。”老人家解释道。
“噢,我还以为牛和我们一样要开悟呢。”小石头吐了吐舌头。阿薰装作不屑一顾瞥了它一眼。
“听了沙弥的话,大同禅师就说:‘好为人师。’那沙弥又问:‘那见了之后又怎样呢?’大同禅师回答说:‘那就不再好为人师罢了。’”
老人家喝了口茶,好像讲完了。
“为什么会好为人师呢?”小石头忍不住问。
“因为禅师大多一看参访者,就透彻心底。刚开悟的禅者容易有好为人师之心,主动开解他人,但是已经证悟回凡的禅师,却不再好为人师,而是等待众生寻道。”
阿薰忍不住插嘴了,说:“可是您以前说过,帮助他人开启证悟是悟道人的本分啊。”
老人家一捋胡子,笑了,说:“众生本来自性具足,只是迷悟之别。舍一切法就能悟道了,何用再教一些所谓方法呢?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如果有方法可教,这个方法只能是放弃一切方法,不找,就到了。仅此而已。”老人家又说,“所谓的老师,都是教人学术,可是禅师教人是舍弃学术,你们说他是不是老师呢?”
“要是一位老师教学生放下一切技能,那的确不是老师。”阿薰想了想回答。
“可是,放下学术,才能得道,禅师其实是教人悟道,你们说他还是不是老师呢?”老人家又问。
“要是有人能教人悟道,那当然是老师了,而且应该是大老师。”小石头大声说。“那不叫大老师,那叫大师。”阿薰撇嘴纠正小石头。
老人家一笑,说:“不错,可是,这世间教人学术的人实在太多,教人放下学术悟道的人太少了。”
“是不是因为放下学术,很多人觉得不踏实啊?”小石头插嘴道,阿薰也点点头表示赞同。
“呵呵,正是如此,这正是许多人的误会,以为放下学术,就会孤灯青影,断绝尘缘,其实并非如此。放下学术,悟道才会开启智慧,更好地生活。而且智慧之力大得不可想象,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慧力只会有开启的觉者才有,因为这些人一般不必用,懒得用,用也一定是向善而用。”
“那这个牛头禅师什么的,”小石头和师兄是一对浑噩活宝,老记不得那些人名,想到故事没有讲完,就问,“这个牛头禅师见到四祖的时候,四祖怎么开示他的呢?”
小阿薰也问:“还有,为什么这禅师叫牛头呢?”
老人家微微一笑,说:“下次再告诉你们。”站起身走了。
一心接茬
读完这个小故事,你有何感悟?
结合自己的经历,你想到了什么?
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贝壳,贝壳的外表不一定都漂亮,里面却都藏着闪光的珍珠。
这一次,你在自己的经历中发现的珍珠是什么呢?它带给“今天的你”的智慧提醒又是什么呢?
回到书中的故事,你的禅心获得了哪些开启的顿悟?
来,再随便听听浑噩阿薰的胡话,解解馋好不好?
无心解馋
古往今来一扇门,很多人都知道,这扇门背后有一个巨大智慧所在。
门后有彻底的幸福所在,于是人们想,打开这扇门该有多好。
但是由于打开的人太少,所以那些没有走过这扇门的人们开始传言。
传言中,这扇门一打开,就会断绝尘缘,这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
我可不想离开我的生活,我可不想离开我的家人啊。
如果古往今来,所追求的都是这种无情无义,那么他们断臂追求的是什么呢?
不,那扇门不是要断绝尘缘的,恰恰是要让你重新拥有世界的美好。
开启那扇心门,让阳光洒入心田。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到出家呢?
其实他们没有明白,出家只是踏入家门的一只脚而已。
但是如果悟不通,一直以为自己出家而不是在家,那只好一直在门口徘徊。
如果天地为家,何处去才叫出家?
如果以天为心,何处去才叫出世?
换句话说,如果世界是你的心家,去哪里算出世呢?去哪里才算出家呢?
禅所教的智慧,就是放下、空念。
放下的一切方法,不是丢掉,仅仅是原地放下,
静静觉察,就产生了应对一切的智慧。
在当下,让自己以天地为家,
再看那些纠缠你的小问题,是不是都已经找到了很好的方法?
佛法在世间,禅心在你内。
能不能让自己完全体会大爱之心呢?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乌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