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计“微利时代”的说法是国人的首创,中国特色,颇有意思:因为在过去起步阶段、原始积累阶段,一些企业太容易赚钱了,相对于那种情况,现在生意难做,所以说是“微利时代”。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在比较发达并且正常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行业不但一定是微利的,并且根本上要趋向于“零利润”,这就是现代经济学著名的“零利润定理”。我们明确开始搞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但是这种趋势也已经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现在除了若干垄断行业还可以效率较差但是分配却很高以外,在其他行业想赚几个钱真是很不容易。
事实上,竞争总是要摊薄经济利润。凡是高利润的地方,就有新的企业进来,从而扩大行业的总产出,迫使产品的价格下降。与此同时,原料和其他投入品的价格却被迫上升。这样一来,利润就会被从上下两个方向挤干。这就是现代经济学的“零利润定理”,适用于竞争行业。
乍一看来,零利润定理似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悲观的前景,其实不然。零利润定理的告诫,是对企业的鞭策。自主企业和竞争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两大要素。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放手让企业在守法的前提下追求利润,这样的竞争,对企业不但是激励,而且是约束。在这样的竞争之下,企业一定要精打细算,一定要努力降低成本,广大消费者将享受市场竞争带来的实惠。模仿毛主席的话我们可以说:市场竞争,一些企业胜利了,一些企业失败了,这就是现代经济发展史,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起飞的文明史。这种新陈代谢,正是市场活力的表现。
如果仅仅停留在精打细算降低成本,还是比较肤浅的层次。零利润定理昭示的规律,最重要的作用是驱使企业家创新,这就是广东话所说的“饮头啖汤”的精神。大家都知道“头啖汤”味道好极了,问题是没有人会把“头啖汤”留给你,只能靠你自己去造就。前些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刚刚好一点的时候,电风扇行业一马当先兴旺起来,于是吸引新的企业进入电风扇行业。行业大了,利润变薄,不少企业面临亏损的局面。这正验证了“零利润定理”的告诫。如果墨守成规,哪怕你是上海的华生老厂,也将难逃厄运。电风扇行业是这样,冰箱、彩电、空调、影碟机行业一无例外也都是这样。聪明的企业家会考虑转向,转到前途兴旺的行业,或者自己开创新的行业。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是喝不到那味道好极了的“头啖汤”的。“头啖汤”精神的核心,是它的开创精神。成功的企业家,应该都是对“零利润定理”最有心得的人。发达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企业家经济。创新,并不总是成功。但是长远来看,不创新,就一定不会成功。这可算“零利润定理”的一个“推论”。
中国为什么还没有自己的“通用”和“诺基亚”?因为过去的竞争还不够充分。现在我们不可逆转地进入微利时代,只要产权明晰,不再用纳税人的钱去救那些救不活的企业,那么市场经济的洗礼也一定会造就我们自己的“通用”和“诺基亚”。
市场经济,企业家经济
要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最重要,人们马上会想到劳动、资本和技术。但是,还有两样东西更重要,一是社会经济体制,二是企业家才能。体制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改革开放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业绩。
除了体制以外,企业家才能是否那么要紧,人们的看法就不那么一致了。历史上,说到生产要素,最要紧的曾经是土地和劳动。后来人们认识到资本也非常重要。这一进步来之不易,事实上直到不久以前,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说资本是不创造价值的。再后来,人们才开始从理论上认识到,企业家才能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企业家才能的认识比我们早。本世纪上半叶,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熊彼得,把企业家称为市场经济的“原动者”。1992年冬,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访问中山大学,说同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比俄罗斯优越的地方,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比较容易复苏,苏联70年没有市场,那是整整的两代人。而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市场的时间不到30年。
的确是这样。我们这里对市场经济的压抑不足一代人,因此企业家精神之树,虽蔫而未萎,遇上改革开放的雨露,就会枯木逢春,展现新姿。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广州一些消失了20多年的老字号店铺重张开业,的确起了示范性的启动作用。再看与我们党一直合作得很好的当年的青年企业家荣毅仁,30年后梅开二度,再立新功,也是事实胜于雄辩的例子。现在,如果不是一批崭露锋芒的企业家在运筹帷幄、逐鹿市场,哪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和繁荣。
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创新。那么多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一直在改善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不必说汽车、电话、电视和健身器械休闲杂志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只见这里新发展了一个快餐连锁店网,那里新开设了网上咨询和购物服务……我们都看到不断的创新。想法和发明要最后变成产业,变成社会服务,企业家是关键的角色。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明和主意从本身形成到得到市场和社会的承认,那一个大跨步,那一个大飞跃,要靠企业家去完成。如果说科学家是对新的物质组合最富有直觉的人,那么企业家就是对新的市场机会嗅觉最灵敏的人。
要创新,就有风险。嗅觉再灵,直觉再好,也不可能事事未卜先知。企业家处在面对不确定的前景做决策的位置,决策风险的重担,就压在他们的肩上。一种潜在的新产品能不能成功,一项新的服务能不能形成市场,都包含许多未知的因素。例如,企业家的经常作业之一,就是看准一个项目,为实施这个项目筹集资金。如何说服人们投资,如何让人们相信你的投资决策会成功,不但需要企业家的学问胆识,简直还需要企业家的魅力。没有这样的力量,纵然有再好的设想,你也难以有所作为。如果投资成功,企业家的名望自然上升,如果投资失败,企业家的信誉也就下降。信誉建立在业绩之上,信誉决定了企业家在企业家市场上的位置。
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面临一些风险。企业家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是他们不可能靠购买保险来覆盖他们面对的所有风险。老百姓财产管理不好被窃,如果他是买了保险的,他可以得到补偿,但是很难说他的声誉会因此而受到多大影响。但是企业家如果投资失败,哪怕是买了全额保险得到补偿,他的企业家信誉也要大打折扣。只要工资水平不太低,许多人就宁愿做工薪阶层的一分子,过他自己“小乐惠”的日子,道理也在这里。
正是因为决策风险的重担压在企业家肩上,所以社会对于企业家的成功的决策,应该有足够的报偿奖励。不然,对企业家才能激励不足,发达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建成。
企业家的成功推动社会生活进步
规范的法制、严明的市场经济社会,是奖优罚劣的。企业家成功的创新和成功的经营,会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但是企业家创新的失败,却不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损失。不是吗?诺基亚的成功,让我们有条件享受方便和便宜的移动电话服务,但是假设诺基亚失败,我们并不会跟着它倒霉。同样,格兰仕的成功,让我们得以享用价廉物美的微波炉,但是假若格兰仕破产,对消费者的影响微乎其微。
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企业家的经济活动具有“正”的“外部性”。所以,在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前提下,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企业家经济。一个社会如果对企业家才能激励不足,最终会落到创新不足供应不足甚至物质匮乏的境地。
现代经济学十分注意区分企业的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区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对企业家才能的报偿。
设想有人空出旺市祖居的底层,开设一家小馄饨店,一家三口辛苦了一个月,算算账,税后赚了一万元,感到很高兴,似乎勤劳致富的路就在眼前。经济学家却说,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亏本生意。为什么?首先他没有把铺面租金和经营工资算入成本。铺面在旺市,如果租给别人,哪怕自己什么也不干,月租就已经不少。再说,一家三口却把经理、伙计、杂工的角色全包,一个月的辛苦费也不止这个数目。另外,他没有把所需资金的正常利润打入成本。馄饨店再小,也要有资金才能经营。如果请别人投资,一定要付利息。只因是自己的钱,自己的屋,自己的劳动和自己的经营,就不计息,不计租,不计薪不计酬,那就糊涂了。这些都是成本,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内隐成本,注意它还包括企业经营资金的正常利润。所以,会计成本加上内隐成本,才是经济成本;会计利润减去内隐成本,才是经济利润。
现代经济学认为,企业在把包括社会平均利润等内隐成本在内的所有成本都付清以后剩下的纯经济利润,是对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纯经济利润的这一概念,非同小可。我们说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原动者,背后的机制就是:潜在的纯经济利润是经济活动的目标。企业家判断一个项目有潜在的纯经济利润可图,那是市场对他的召唤。没有潜在的纯经济利润,那就不要费力气。潜在的纯经济利润,是承担风险从事创新活动的激励。
平常我们以为工人工资是从企业的经济利润中开支的,但是现代经济学把工人工资划入成本的范畴。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经济利润是对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他1000多页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固然许多经济要素都不足,但是最缺乏的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打拼的企业家,最缺乏的是企业家才能。他还指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恰恰是已经很缺乏的企业家才能,偏偏得不到较好的发挥。
前面谈了风险决策。其实,个体户也有决策和风险的问题。但是个体户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是选择创新项目、组织和实施现代化团队经营的社会角色。团队经营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个体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补充,但不是市场经济的主力。一方面,企业家的决策要对许多人负责,责任更加重大;另一方面,企业家的任务中最要紧的是决策指挥得当,完全不需要像个体户那样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如果成竹在胸,临战的统帅甚至可以把酒、弈棋。企业家也是这样,重担和潇洒,可以集于一身。
企业家才能是我们十分稀缺的经济资源。企业家的本质是决策、组织和实施成功的创新以及赢利的创新。企业家的成功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失败一般不会给社会带来大的损失。对企业家的报酬,必须突破“按劳分配”的框框,明确风险决策报偿的概念。至于企业家在合理的范围内要求的良好工作条件,更是应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