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让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我们首先说说什么叫做“让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大家知道,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供大于求,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下降。所以,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的最权威的信号。反过来,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就会刺激这种商品的供给和抑制这种商品的需求,使得这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向着缓和供不应求的方向发展;而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就会抑制这种商品的供给和刺激这种商品的需求,使得这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向着缓和供大于求的方向发展。
经济学把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况叫做均衡(equilibrium)的状况,把使得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叫做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就会刺激供给和抑制需求,使得商品的供求关系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就会抑制供给和刺激需求,也使得这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市场就是这样,通过价格这个最权威的信号来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
既然价格是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最权威的信号,政府一般就不能够直接干预商品价格的变化。因为人为地干预了价格,就会使得价格这个本来最权威的信号失真,造成社会资源的错置,损害社会经济的效率。
所以,对于大量竞争性的商品的市场价格,政府是不可以直接干预的。政府对价格的干预,限于那些垄断的行业。当然,即使对于垄断性商品价格的干预,也必须符合经济规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那时候,原则上政府什么价格都可以管,而居民如果对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不满意,也会期望政府出面把不满意的价格管一管。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2007年兰州牛肉面限价风波,就是这种计划经济思维的反映。更早一点,广州瓶装燃气价格的短暂飙升,也引起过类似的反应。
瓶装燃气价格可以做我们的老师
2006年元旦前后,广州地区瓶装燃气的价格一度不断上涨。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06年1月16日广州市内15公斤瓶装燃气的最高价格已达每瓶115元,对比三个月前的价格,涨幅接近50%。自打从“温饱”向“小康”发展以来,我国经济曾经一度苦于通货紧缩,后来物价指数略有回升,也不过是涨幅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的事。现在瓶装燃气的价格竟然“一枝独秀”,不断逆市飙升,自然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民生问题???关系百家。肩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政府部门不敢怠慢。这不,广州市物价部门就乱了方寸,先是出台了元旦春节期间瓶装燃气的价格“不高于95元”的“呼吁价”,不久又发文放弃“呼吁价”,改为要求按照广东省物价部门规定的“进销差率”调控瓶装燃气的价格,同时规定一瓶一次送气费不得高于6元。可惜“呼吁价”也好,“进销差率”也好,实际上都形同虚设,于居民无补,商家并不理会。在居民看来,政府部门的忙活,口惠而实不至,加上朝令夕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受到很大损害。
必须指出,这种口惠而实不至,并不是政府部门之初衷。我相信政府部门确实是想帮助老百姓一把的,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不懂得市场经济的规律,逆市而动,就不自觉地让自己扮演了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的角色,进退失据。
话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部门是不能对竞争企业的价格行为指手画脚的,除非是在紧急状态之下。不能做的事情却要去做,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长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面对瓶装燃气价格的飙升,政府物价部门不审市场经济之理、之法、之势,偏要做不该做的事情,就难免宽严皆误,进退失据了。
记得在此三四个月以前,我应邀参加政府物价部门的一次恳谈会,物价部门以外的客人只有几个,主题仿佛是如何做好物价调控。我是带着学习的愿望去的,但是因为客人只有几个,主人又不耻下问,后来我也就斗胆提出九个字:“细观察,勤汇报,少发言”。整个会议,我感到主持人对于客人的意见真的是虚怀若谷。但是他们对于我的“少发言”的建议,还是坦率而诚恳地表示“不敢苟同”,认为“少发言”就偏向于无作为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说的是“细观察,勤汇报,少动作”,不过着重说了“少动作”是少指手画脚,不要随便发文,一句话,不要随便干预竞争行业的价格。现在回想起来,归纳为“少发言”似乎更加恰当。
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让市场在配置社会稀缺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一种商品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一种商品供大于求,它的价格就会下降。这就是市场配置稀缺资源的机理。干扰了市场机制,会扭曲社会资源的配置,这首先给我们的经济带来效率损失,同时还会孵化许多腐败行为(参看下篇《每斤一毛六分钱的一级香蕉》)。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物价的规制,原则上应该限于受权垄断行业和地铁这样的公用事业。具体来说,电力、自来水、管道燃气、电视信号网络固然在合法合理规制之列,地铁、公共汽车等公用事业,也在合法合理规制之列。受权垄断行业之所以接受规制,因为它们的垄断地位是政府给的,如果不接受规制,我们可以转而授权给愿意接受规制的企业。
所以,对于竞争行业,物价部门可以做的东西不多。竞争行业的物价也可以调控,但是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就说瓶装燃气价格吧,如果政府其他部门能够调来大量价格比较低的瓶装燃气,不就可以调控价格了吗?或者,政府别的部门划拨来自纳税人的一部分财政收入作为“和谐成本”发放临时补助,也可以暂时舒缓用气紧张的问题。可是要明白,这些事情即使能够做,也都不是物价部门可以做的事情。所以我说“细观察,勤汇报”,看看别的政府部门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后来治蜀要深思”。瓶装燃气价格可以做我们一些人的老师。
每斤一毛六分钱的一级香蕉
建国之初,我国就仿照苏联模式,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我在广州读初中时,知道按照政府价格,最好的一级香蕉,每斤卖一毛六分钱。
这个价格实行了20多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初步开放自主定价的“农贸市场”才算废止。广东本来盛产统称“岭南佳果”的许多水果,可是由于这种僵硬的价格管制,水果生产很快萎缩。一级香蕉每斤卖一毛六分钱的20多年来,首先是所谓“一级香蕉”很快变得名不副实,多半变得又小又僵,比最初的三级香蕉都不如,后来干脆就“有价无市”:一级香蕉还是一毛六分钱一斤,但是你永远看不到更加买不到。
偶尔,国营的水果店进一批一级香蕉,也是质量参差不齐,多数非常糟糕,甚至发黑变僵,极少数稍许好一些。这时候,腐败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售货员把最好的香蕉收起,卖给自己;第二等的香蕉,卖给自己的亲友和关系户;最差的放到铺面上供应给广大市民。
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读者都记得,那时候每个店铺的售货员脸色都很难看,因为他们掌握在同样的价格下面把质量不同的“商品”分配给不同“顾客”的大权,顾客有求于他们。我国多数居民的“当家副食”是猪肉。比起猪肉的计划分配,香蕉实在还是小事。当时广州每人每月凭票购买大约一斤猪肉。居民的营养,几乎就寄托在可怜巴巴的这一斤猪肉上面。当你拿着钱和肉票辛辛苦苦排队半天,轮到卖猪肉的售货员为你“服务”,即分配的时候,虽然价格是政府严格规定的,猪肉的分量也是政府严格规定的,但是他把质量比较好的猪肉“分配”给你还是把质量比较差的猪肉“分配”给你,却实实在在关乎你的切身利益。
难怪“文革”期间广东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广东有三宝:医生、司机、猪肉佬。”所谓“猪肉佬”,就是卖猪肉的售货员。猪肉佬跻身社会三甲,足见计划经济的价格管制滋生的腐败有多么厉害。至于司机,那是因为可以替人捎带东西而跻身三甲。最可惜的是,医生在当时之所以能够成为宝贝,主要原因却不是治病救人,而是因为有权替人开病假单,让他们进一步享受社会主义大锅饭的“优越性”。
前面我们说过,使得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叫做均衡价格。市场力量的本能,就是引导商品的市场价格向着均衡价格发展或者说靠拢。运用行政力量不让商品的市场价格向均衡价格靠拢,首先会损害经济的效率,同时人为地造成腐败的空间。上面说的香蕉的故事和猪肉佬的故事,都是这样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朝着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快30年了,人们的意识有时候还是体现计划经济思维的巨大惯性。
目前在我国,春运期间火车票仍然一票难求。之所以会这样,关键的因素是与春运期间火车票严重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相比,火车票的价格在春运期间实在太低。对此,有学者提出春运期间适当提高火车票价格的建议。这一建议对症下药,是解决春运期间火车票严重供不应求问题的良方。可是由于计划经济思维的巨大惯性,这一建议招来社会上一片骂声。其中的一种观点,认为价格低一定对消费者有好处,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
在后面《铁路与民航》一章,我们会引用周其仁教授在《难得的教材》一文中的例子,说明如果利用行政手段压制商品价格,那么最大的受益者,将是掌握这种商品分配权力的官员。《难得的教材》中的例子,是武汉一个火车站的站长,后来升任局长,经法庭审理认定,这个前任站长、后来的局长在任九年间贪污受贿数以千万计,其中一条生财之道就是倒票,因为把持计划配票大权,他把“海量紧俏车票”指令分配给他的“合作者”,再由后者加价卖进市场。他们有明确的利益分成合同。此人从中获得巨大利益,是汉口火车站“最大的票霸”。
详细讨论和分析,就请读者到那一章看吧。压制价格不让它们向均衡价格靠拢,学理上违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际上损害经济发展,硬生生造就巨大的腐败空间。对此,我们不可不察。
我们可以有什么“肉价政策”吗?
2007年夏天读到《南方都市报》的社论《怀集猪肉档风波隐射肉价政策失灵》,不免有点大惑不解:市场经济已经搞了那么多年了,难道我们还可以有什么“肉价政策”吗?既然“大惑不解”怎么又只是“有点”呢?这是因为说话要掌握分寸,轻易不要全盘怀疑。那篇社论的许多具体文字还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但是标题出现“肉价政策”却让我大惑不解,所以说“有点大惑不解”。
最近一段时间,舆论集注于“物价形势严峻”,于是政府部门也不敢“不作为”,马上出来为穷人说话。这不,针对近期一些牛肉面经营者“擅自”提高价格,兰州市物价局联合工商局、卫生局等五个部门在这年7月出台限价令,首次限定:凡兰州市普通级牛肉面馆,大碗牛肉面售价不得超过2.5元,小碗与大碗差价为0.2元,违规者将“严厉查处”。
大家知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价部门的价格管理基本上应该限于垄断情形的价格管理和公用事业的价格管理,而竞争行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则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这里,我们首先初步说说什么是竞争行业,什么是垄断行业。
如果市场上??种商品只能由一家企业提供,这家企业就是垄断企业,供应这种商品的行业就是垄断行业。相反,如果市场上某种商品是由许许多多企业提供的,那么这些企业就是竞争企业,供应这种商品的行业就是竞争行业。
垄断的发生有两种基本的原因。一种情况是因为只有某家企业有本事供给某种商品,例如微软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垄断了一些软件的供给。我们姑且把这种垄断叫做能力垄断吧。另外一种情况,则是政府特许某家企业供给某种商品,典型的例子是烟草专营。大家都知道做烟草生意容易赚钱,可是政府只允许很少几家企业从事烟草生产和销售。我们把这种垄断叫做受权垄断。事实上,做烟草生意容易赚钱,与烟草专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烟草不是专营,也就不那么容易赚钱了。
说到这里,大家知道除了完全垄断的情况即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的情况以外,一般还把以下两种情形归入垄断的范畴:一是若干受权专营的企业合起来垄断了一个行业,例如几家受权专营的烟草公司垄断了烟草行业;二是一家企业占有着某个行业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我们固然可以从是否必须从某一家企业获得某种商品的供给,来判断这家企业是否为垄断企业,还可以从当你不想继续从这家企业获得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时候,是否容易很快就从别的企业得到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来判断这家企业是否为垄断企业。
介乎竞争和垄断之间的,是供应某种商品的一个行业只包含少数几家企业的情况,这种情形叫做寡头经济。只要能够贯彻比较彻底的反垄断法,不允许企业合谋哄抬物价,那么寡头经济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经济形态。限于本文的主题,寡头经济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垄断企业的经济学特征,是企业为它们供给市场的商品制定市场价格。它们固然可以行善收取比较低的价格,多半却是坚持比较高的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它们虽然不会制定把所有顾客赶跑、令自己也没有生意做的天价,却实实在在总是制定比较高的价格。
相反,竞争企业的经济学特征,则是它们只能接受商品的市场价格。菜市场的小贩就是这样,他们赚几个钱非常不易。拿广东来说吧,很长时间以来,广东的蔬菜生产受天气影响很大。天气好的时候,蔬菜疯长,一下子就供大于求,蔬菜便宜得不得了还卖不出去。小贩是这样,菜农的命运就更是这样。他们只能期望蔬菜紧俏的时候赚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