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最原始的手法,并且仍然是很重要的竞争手法。企业的市场竞争,通常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电信行业和燃料行业的案例就雄辩地说明,如果没有政府的必要管治,凡是垄断的,价格一定昂贵;一旦准许竞争和引入竞争,价格必然下降。前些时候管道煤气的价格比瓶装液化石油气高出一倍,就是因为管道煤气是垄断的,而瓶装液化石油气的供应却竞争得很厉害。我国移动电话二十年前也是垄断的,价格万元上下,后来允许竞争,价格马上下降了大半。这就是经济规律。
虽说竞争常常给消费者带来好处,并且促使企业管理进步和技术进步,但是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却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十多年前从杭州开始华东一带有过“十点利”的营销战略,就是说商店商品的售价不超过进货价格的110%,进货价格10元的商品,商店售价不超过11元。采取“十点利”战略的商店,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给其他商店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伴随而来的,则是服务水平下降。正在忍受多年未遇的酷热煎熬的市民知道,暑天购物,没有宽敞清凉的购物环境可真是个苦差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大商场已经发展起比较宽敞宜人的购物环境。这种电梯上下、凉风习习的购物环境,绝非“十点利”可以支撑。如果“十点利”、“八点利”、“五点利”这么竞争下去,服务水平没办法不下降。十年前广州的这些商场就在做这样的竞争。果然,那年春节,这里的电视新闻报道了这些连锁商场出售变质发霉的食品的消息。
这些连锁商场标榜“仓储式”销售。发达国家的“仓储式”销售,比较严格地实行会员制,虽然消遣娱乐项目比不上大商场,但是购物环境一定还是宽敞宜人。可是看我们广州十年前的一些“仓储式”销售,却是简陋、拥挤者胜,宽敞、舒服者败,真叫人感觉沮丧。这种迫使服务水平下降的竞争,的确给原来比较像样的大商场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它绝不是我们商业的发展方向。当社会处于困难的转型时期,失业和下岗的情况比较多,也许是简陋拥挤的“仓储式”商场应运而生的外部环境。长远来看,这样的销售成不了大气候。
虽然简陋拥挤的“仓储式”销售令人生厌,但是我们也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取缔。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由于拥挤而发生别的不愉快事件,商场却必须承担责任。这就要看商场是否舍得下决心,必要时宁愿控制客流,也不能让商场太拥挤。那年北方某市搞元宵灯会,因为拥挤酿出不幸。前车之鉴,值得我们记取。
世纪之交的那场“洛阳大火”以后,广州市有关部门吸取教训,严厉督促这些商场整改,拆除过密的货架,拆出逃生通道。但是化解拥挤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连锁照相馆的竞争
十多年前出国,不敢拿在国内冲印的照片给在国外的朋友看。为什么?因为拍得好好的照片,在国内许多照相馆冲印出来,会变得颜色惨淡,毫无层次。人家看了,心里面难免会问,改革开放都十几年了,怎么连一张照片也冲印不好。事关国家形象,不是个小问题。
按说当时个别照相馆也有冲印得比较好的,可是价格昂贵。所以,许多人拍完照片宁愿先不忙冲印,等到有朋友出国或出境的时候,才托他们带到外面去冲印。外面的价钱,比国内这少数质量过得去的照相馆还要便宜。
后来,这种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由于连锁照相馆的竞争,国内彩色冲印的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价格大幅度下降,给消费者带来很大实惠。自那时以来,我有胶卷就送到常去的连锁店冲印,即使是出国访问拍下来的胶卷,也常常带回来冲印,然后才分寄各地的朋友。现在我们这里几角钱一张的3R、4R冲印,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冲印逊色。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是因为有了竞争。据我的印象,接近20年来,零散冲印一张3R的照片,在美国的价格一直稳定在20美分左右。1980年代初期,美元和人民币的比价大约是1:2,当时在国内冲印一张质量很差的3R照片,却要相当于20美分的4角钱。后来到了1990年代后期,美元和人民币的比价走到了1:8以上,在国内冲印一张质量毫不逊色的3R照片,只需要相当于6美分的5角钱。
这是经济学值得注意的市场案例,是发生在千千万万居民身边的最有说服力的案例。据我观察,到那时候为止,连锁照相馆的竞争,都促使质量提高、服务提高而价格下降。可能有人会说,几年来价格没有什么变化呀,为什么说价格下降?实际上,价格下降还表现在广州连锁照相馆对顾客的优惠一直在增加。开始的时候,冲印一卷36张的胶卷,附送一张放大10英寸的照片。冲印24张的胶卷,就没有这样的优惠。我从国外带回来的胶卷,多数是24张的,所以对这种“歧视性”的规矩印象特别深刻。后来情况变了,一直往好的方面变:一方面,从附送放大10英寸放大照片到送12英寸的放大照片,再到送18英寸的放大照片;另一方面,过去一定要冲印36张的胶卷才能享受优惠,现在冲印24张的胶卷也能享受优惠。这种优惠,是从名义价格上看不出来的价格优惠,所以我说价格实际上一直在下降。享受优惠的时候,可能你自己不清楚优惠有多少。如果你到给你优惠的照相馆问一下单独放大一张12英寸或者18英寸的照片要多少钱,那真和你冲印一个胶卷差不了多少!
广州地区连锁照相馆的竞争,迄今的社会效益很好,值得分析思考。我们希望这一竞争不会走到恶性竞争的歧路上去。所谓恶性竞争,就是价格虽然下降,可是质量和服务也在下降。如何避免恶性竞争?首先是不要盲目再上冲扩生产线。现在利润已经比较薄,再上新的冲扩生产线,大家都会吃不饱。另外,服务要有创新,从创新中开拓新的市场,而不是靠价格大战优惠大战。
如何创新,我是有些想法的,也曾经给一家连锁店讲过。可惜因为照相馆当值的伙计缺乏创新意识,虽然她讲话还是很客气,可是领会不了我的意思。我请她把我的想法转告总店的经理,估计也因为领会不了而没有传到。
珍惜格调莫大意
前面《廉价商场的冲击》曾经批评广州一些“货架式”连锁商场,一味拼价格,结果质量没有保证,环境十分拥挤,毫无格调可言。作为对比,我比较欣赏稍后铺开的定位中档的“好又多”连锁商场,不仅自己常去,还介绍同事、朋友、甚至大洋彼岸来的访客光顾,以为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小小的标记。“好又多”场地比我批评过的那家连锁超级市场宽敞一些,环境也比较宜人,特别是商品质量比较有保证,价钱也算公道。当那些不讲格调的廉价商场把广州市面向普通大众的零售业冲击得难以令人满意的时候,“好又多”给我们带来一些安慰。
不过“好又多”也不是好得太多。一天,我去购物。不巧商店正在“愉快购物大促销”,门庭相当拥挤。听说这样火热的场面已经持续半个月了。里面一个地方,还发生“抢购”。因为离开商场才结算付款,所以现在这里应该说只是“抢货”。抢什么?抢手纸。原来,商场专门供应一种“好又多”手纸,价格相当便宜。
现场十分混乱。有顾客甚至抱怨好不容易抢到了两袋手纸,却有别的顾客从后面伸手过来硬是从他的购物车上拎走了一袋。附近货架的商场雇员都看得愣了。负责这个活动的雇员,因为每一车手纸到来,总要大乱一阵,不得已,决定暂停出货。可是排队拥挤在那里的顾客不答应,说排了那么长时间,怎能说撤就撤。于是作为折中,商场雇员答应已经排在那里的顾客,可以由他们引导到内部货场门口,每人提货两件,其他人不要再排队。一时,浩浩荡荡一溜人马,就这样在商场里面走了小半圈,拥挤在货场通到商场的门口。
后来怎样,恕我没有时间继续观察下去。但是,爱之深则恨之切,这令我失落的一幕,促使我大声疾呼:商场的环境格调是无形资产,不要让过头的促销花招糟蹋了自己!偌大广州,难道就不能有一个格调上乘的平民商场吗?
其实,“好又多”弄得不好就可能嬗变,这点早有“蛛丝马迹”,这次拥挤混乱,只是走到极致的一个例子。市场经济,商场难免搞促销的花样,但是花样要有格调,不要失去身份。早先的“蛛丝马迹”,也并不是专家才能观察到的东西,只要你有格调的意识,现在真是“触目皆是”、甚至“触耳皆是”。发达国家的商场,讲究安静、温馨,轻轻的音乐、柔和的色彩对比。“好又多”喜欢大红大绿固然未尝不可,也许是他们理解的东方特色或者民族特色所致,但是在商场里面,经常有促销人员用手提式扩音器大声叫卖,却实在不成体统。这种叫卖,往往兴之所至,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我就听到过“快来买啊,没钱赚啦”这样的叫唤。难道这也是“好又多”的形象?
“好又多”,请走好。要说现状,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附记:后来一段时间,“好又多”因为生意十分成功,购物环境却越来越挤。造成拥挤有两方面因素:一是生意成功吸引更多顾客;二是生意成功,冲昏了商店的头脑,业务越搞越多,货架一再增加。
什么时候,我们的商家才能够在初步的成功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质取胜,珍惜自己的品牌呢?什么时候,我们的商家才会有一些格调意识呢?
2001年初,广州市江南大酒店旁边标榜“常年无休”的“好又多”关门“内部装修”。原来是广州市有关部门吸取世纪之交的那场“洛阳大火”的教训,严厉督促位于大厦地下室的该店停止烧烤作业,拆除过密的货架,特别是要拆出逃生通道。商场重新营业以后,拥挤的问题缓解了许多,总的来说购物环境大有改善,但是噪声污染仍然相当厉害。
这次“内部装修”说明,政府部门的适当干预,无论对于具体的市场建设还是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建设都十分重要。
营销观念的差异
前??谈了广州市“好又多”连锁商场经营的成功与不足。很好的条件,半好的效果,格调与条件不相称,也许可以在营销观念上找找原因。
一个投资颇大、硬件条件很好的大商场,却让售货员在里面通过手提式扩音器叫卖,无异于把自己的身份降低到许多小业主挤在一起的“自由市场”的位置,这值得吗?我不知道商场只是默许这样做,还是鼓励这样做。不管容许或鼓励,都很失身份。
套用一句老话:问题出在下面,根源却在上头。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每日发生、并不隐蔽的问题,再官僚的经理也不至于看不到、听不见。可是由于观念在作怪,所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管理层不把它当做一回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购物付款的时候,发现一种商品的电脑计价与货架上商品的标签价格不同,于是向大堂人员提出更正要求。结果当然是更正了价格,可是在整个过程中,有关人员一直很被动,似乎没有我这个人“找碴儿”,就不会有这些“麻烦事”。回去以后,我按照商场广告上的电话,给商场办公室打电话反映这个情况,值班经理的语气非常客气,但是表达的意思中充斥的只有广告意识。只说“谢谢您对商场的关心”,“希望多来光顾”,“请多向朋友介绍”,诸如此类的话。甜嘴巴寒暄客气了半天,反倒叫我怀疑她是否已经忘记我给她讲的是什么事情。
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的超级市场,发生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经历。我很喜欢吃酸甜的西柚。一次,我看到在东海岸地区向来比较贵的西柚,一美元却可以买4个,我一下子就要了12个。结账付款的时候,账单上却要我为这12个西柚付6美元(对食品一般不征销售税)。我说货架上标的不是这个价,收银员马上说让她查一查。她通过话筒呼叫相关人员进行核对,反馈的信息说货架上的确标示错了,他们立即去改正。收银员随即向我表示歉意,在我的账单上“改正”了一美元两个西柚的正确价格,然后按照标签上误示的1美元4个西柚的价格重新计算我的账单。
一美元两个西柚,明明是电脑里面储存的正确的价格,但是商场的原则是把差错的责任留给自己。这就是营销观念的差异。离去的时候,收银的女士再一次向我表示感谢,感谢我帮助他们纠正了错误。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们这里,商场多半不肯自己承担出现差错的责任,弄得不好,冷嘲热讽“侍候”着你倒是很有可能。是啊,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让商家去发泄对顾客的不满,于是平素积累在心头的压抑,就可以变成“天下哪里有满街跳的田鸡(即青蛙)”(广东流行俚语,指某人异想天开。因为广东许多人喜欢吃田鸡)、“那么便宜就想吃西柚”这样的语言。这就很伤顾客的心。
另外一点,就是搞促销要讲格调,绝对不要造成哄抢的局面,以免自己下不了台阶。
写到这里,我请消费者注意,商场不定期推出一些商品以低廉价格出售,是市场竞争的标准做法。我就核实过好几次,连锁商场出售的一些电器,并不比著名的大百货公司便宜。实际上,即使是广州市新落成的新时代广场的友谊商店这样的高档商场,也有一些东西卖得比货仓式连锁商场便宜。一年春节,我就在那里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折臂台灯,质量很好,臂长超过一米,价格只要50多元。我还发现,那里的可口可乐,当天硬是比“好又多”和其他一些连锁超级市场便宜。这是事实,不由你不信。
外地司机多起来
一对德国夫妇到广州中山大学访问,从他们在德国买的旅游手册上得知广州有座陈家祠。反正天气很好,正式活动之余,学校安排粗通德语的林小姐带他们一游。上了出租车,林小姐就和他们攀谈,一方面出于中外主宾的身份原因,另外一方面她也想练习一下近来略有进步的第二外语——德语口语。
上车的时候,司机曾经问过林小姐,路该怎么走。一听这口音和问话,林小姐就知道司机不但不是广东人,而且对广州相当生疏。可是她想,尽管生疏,既然在广州吃出租车司机这碗饭,哪还有不知道陈家祠的?遂把司机的问话当做是尊重乘客和不敲竹杠的一种策略表示,于是随口就答话说,走解放桥,到中山路一直向西。指明要走当时月票不通用的解放桥,是为了避免其他桥梁很可能出现的拥挤状况。毕竟,客人是初次访问广州的外国朋友,对中国充满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