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千年乱局:争霸东北亚2
3440300000008

第8章 帝国之殇(4)

三天后,当讨伐军到达阌乡时,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屈突通率领的各路隋军追上。

杨玄感且战且退,一日之内,三次大败。

八月初一,杨玄感在董杜原列阵与隋军决战,大败,仅率十余骑逃走。杨玄感自知大势已去,就在上洛(今陕西洛南)让弟弟杨积善把自己杀死。而杨积善自杀未遂,和李子雄一起被隋军活捉,送往洛阳处死。杨玄感的兄弟们或战死,或被擒杀。李密则在乱军中逃脱,后来成为瓦岗军的领袖。

杨玄感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代表的却是很大一部分贵族精英分子的立场,这动摇了隋朝的统治基础。

杨广痛恨杨玄感,恨他让唾手可得的胜利再次远去,更恨他让自己颜面尽失。

杨广不甘心,比前一次还要不甘心,大隋并非没有攻灭高句丽的实力,只要高句丽不灭,这场战争就一直会打下去!

叁 强弩之末:三征高句丽

杨玄感死后,反隋势力如烈火燎原,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毁灭了盛极一时的大隋帝国。可现在,已经被满腔怒火烧昏脑子的杨广,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攻灭高句丽!

杨广没想到的是,经过杨玄感这么一闹腾,天下士民之心已散。杨玄感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打出的推翻隋炀帝暴政的旗号却已深入人心。如果说长白山王薄起义只是一个序曲,那么,杨玄感起义就像是一支催化剂,极大地鼓舞了那些不满杨广统治人,尤其是像李渊这样的地方贵族,也纷纷打出平定叛军的幌子扩张势力。

此时的隋朝,就像一个体力将竭的重病之人,家底子差不多都败光了,脸面也差不多丢尽了,老百姓怨声载道,高门贵族人心不稳。比较好的办法,是开几剂温补缓和的药方慢慢调理,一点点化解内部矛盾,可杨广为了天朝的颜面,却打算大下猛药,强令这个重病之人再次向高句丽挥拳出击。

最后的动员

不过,在收拾高句丽之前,杨广决定先做几件事来凝聚人心,提升士气。

第一件,处置杨玄感一家,确切地说,是一族。

杨广恨死了杨玄感,这个大逆不道的贼子坏了国家大事,居然还敢跟我同姓!于是,杨广下令,把杨玄感的尸体挖出来,乱刀分尸,在广场上暴晒示众三天,最后当众烧毁,然后把跟着杨玄感造反但还没死绝的杨家兄弟全都杀了,算是狠狠出了一口恶气。他觉得还不过瘾,觉得乱臣贼子不配和皇家同姓,就把杨玄感一家在所有史籍公文上的姓氏改为“枭”——不但要搞臭你的人,还要搞臭你的姓。

第二件,拉拢西突厥,和亲。

为什么要拉拢西突厥呢?在杨坚和裴矩分化瓦解的外交政策下,西突厥原本已经臣服于隋朝,但实力仍在,确切地说,依旧在与隋朝争夺西域各国和丝绸之路的控制权。但两次远征高句丽,一次大败,一次功亏一篑,在国际上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丢了面子事小,让强邻看到隋朝的虚弱和不稳事大。

杨广担心处罗可汗会因此轻视隋朝,继而产生不臣之心,在西域一带起兵作乱,就把宗女信义公主嫁给了他,打算学习汉朝,以和亲的方式来安抚和笼络西突厥。不仅如此,杨广还盛情邀请处罗可汗再次随他出征,又借百济遣使来朝之机,邀百济在隋军出征时夹击高句丽。

第三件,超度亡魂。

614年,杨广在高阳(今河北定县)的行宫里度过了在位第10个年头的元旦。新年一过,他就发布了一道诏书,沉痛悼念在两次远征中战死的数十万将士,然后派人前往辽东边境,收拢遗骸,掩埋尸骨,同时广邀高僧和道士,大摆水陆道场,为死去的人超度。

杨广真的痛心那些战死的亡魂吗?事实上,每一个政治举措背后,都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第一次出征前,杨广也招集过一次高僧道士,那时的主要目的是炫耀和震慑;这一次,他玩的则是欲擒故纵,想借此激起天下士民悲愤之心,同仇敌忾,去跟高句丽死磕。

干完这三件事以后,杨广就招集百官,向他们征求三征高句丽的意见。结果,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响应,就连最懂皇帝心思的裴矩也选择了沉默。人人都明白,现在,国家的当务之急不是对外征战,而是要全力平定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江山都要保不住了,就算打下高句丽,挣回了面子,又有什么用?

但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一句实话——站在他们面前的,已经是一个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的暴君,触怒暴君的下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他们可以看着将士们去送死,但绝对不会自己主动去送死。

好了,既然没有人反对,那就等于大家都默许了。

大家默许了,这事儿也就定下了。

接下来就是走流程。

和前面两次一样,杨广又写了一篇声讨高句丽的檄文(反正他文采好),在诏书中把高句丽王说成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自己是为了救高句丽百姓于水火,为战死的将士们报仇,才不得不兴兵讨伐,目的就是要让高句丽王归服改过,显示天朝恩德。

就这样,数十万隋军和数十万民夫再次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征辽之旅。与此同时,各地叛乱的消息也像雪片一样飞来,但杨广顾不了那么多。在他看来,讨伐高句丽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他一边命令各地官员镇压叛乱,一面继续强行进军,再次向辽东进发。

隋炀帝三次远征,每一次的情况都不相同:第一次,百万隋军衣甲鲜明阵容齐整一丝不苟,像是盛大的阅兵仪式,吃败仗不足为奇;第二次,隋军和天下壮士同仇敌忾,是为雪耻而来,仗打得异常惨烈悲壮,让高句丽人见识了隋军的真正实力,只是功亏一篑,最为可惜;第三次,几乎所有的军队和民夫都是强征而来,大军每前进一步,路旁就会留下几具尸体,逃亡之人更是不计其数,很多官员士民甚至不惜故意犯法,用坐牢来逃避远征。

由于士气低落、逃亡不断,远征军足足走了三个月才进抵辽水。实际上,这一仗,不论是隋朝还是高句丽,都是强撑气力,勉强一战:隋朝自不必多说,里里外外乱成一锅粥,就算打了胜仗也未必能把国内大大小小多如牛毛的叛军给平定下去。

高句丽也很虚弱,别看高句丽一胜一平,看起来保持不败,实际上他们付出的代价一点都不比隋朝小。为了应付战争,高句丽几乎是举国为兵,只要是男的,只要能拿得动武器的,统统被赶上了战场。男人可是一家一国的主要劳动力,没有男人,大部分田地就荒芜了,田地荒芜,国家就收不上粮食,没有粮食,军粮供给就会发生困难。坚壁清野的策略虽然让隋军无法以战养战,占不到半点便宜,可连续三年的战争,也让高句丽百姓流离失所、壮丁损耗殆尽,从辽河流域到平壤之间的广大区域成了不毛之地,整个高句丽陷入了严重的饥荒之中,再也折腾不起了。

打仗,拼的就是家底。隋朝再乱,瘦死的骆驼也要比马大。因此,从战术上看,只要隋军咬牙死战,并非没有一举攻灭高句丽的可能。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益。现在的高句丽,赤地千里,满目疮痍,隋军即使获胜,也只是接管了一个大大的烂摊子,非但不能获得半点实质性的好处(跟表面上的好处是不同的,杨广的西域政策,就是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还要分兵留守,这又会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因此,从战略角度看,这场战争已经失去了攻城略地、抢夺人口的直接意义,双方都只是在争一口气,最后一口气。

梦断辽东

为了争这口气,杨广就像一个杀红了眼的赌徒,押上了全部家底。就在陆上隋军主力慢吞吞向辽东推进的时候,大将来护儿统领的水军已经先行一步渡海在辽东半岛登陆,攻占了高句丽在辽东半岛的重要战略据点卑沙城(又名毕奢城,位于今大连金州区大黑山上)。

卑沙城是高句丽在辽东半岛南部的政治、军事中心。看到这里,就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前两次出兵,来护儿都是从登莱沿海出发,直接在朝鲜半岛西部登陆;这次却要绕个弯,先在辽东半岛登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