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千年乱局:争霸东北亚2
3440300000009

第9章 帝国之殇(5)

在之前的讲述中,我们关注的重点一直在辽东、辽西、朝鲜半岛,却很少提到地处渤海与朝鲜半岛之间、海陆位置十分重要的辽东半岛。

西晋以前,由于中原政权一直控制着辽河流域、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高句丽被堵在长白山区和朝鲜半岛东北部,因此无法染指西南面的辽东半岛。前燕强盛时期,慕容氏几代君王都曾狠狠教训过高句丽,几次攻下高句丽的国都,甚至把人家的祖坟都掘了。

我们在讲燕国的时候,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一个地方——平郭。平郭,就是现在的辽宁盖州,正好位于从辽河流域前往辽东半岛的交通要冲上。守住了平郭,就等于控制住了西边半个辽东半岛。为什么是西边半个?因为辽东半岛是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形,西南—东北走向的千山山脉,把辽东半岛一刀劈成了东西两半。那么,东边半个去哪儿了?

两汉时期,当乐浪郡和鸭绿江口还在手里的时候,汉族政权还是能控制住东边半个辽东半岛的。可是,当313年,数万名世代居住在乐浪、带方二郡的汉人移民撤出朝鲜半岛,放弃百余年来辛勤耕耘的土地,从陆路返回辽东的时候,汉族政权也就失去了对鸭绿江口,乃至对东面半个辽东半岛的控制权。此后,千山山脉以东的半个辽东半岛就成了中原政权管不着,辽东地方无力管的三无地区。

既然你们管不着,那就交给我来管吧——高句丽人如是说。

于是,高句丽人跨过鸭绿江,沿着东海岸向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前进。

慕容的弟弟慕容仁,当年就是负责镇守平郭,后来又在平郭造反。慕容仁在平郭防守的,就是从东部逐渐向辽东半岛全境渗透的高句丽人。慕容仁死后,慕容恪出镇平郭,压制住了高句丽人的势头。

前燕灭亡后,前秦对高句丽采取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策略,双方实际上就以千山山脉为界,平分辽东半岛。前秦崩溃后,后燕崛起,高句丽人没有机会,只能继续等待。直到慕容垂死后,后燕衰落,无力控制辽东半岛,高句丽才趁机在辽东半岛南部站稳脚跟。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卑沙城(即大黑山城)的修建完成。

所以说,地处辽东半岛南端的卑沙城,就像是插在隋军水陆两路大军之间的一颗钉子,既能从陆路支援辽东,又能从水路袭击隋军水师的侧后方。

所以,来护儿第一个要拔掉的,就是卑沙城。

所幸,高句丽在卑沙城的驻军不多,来护儿的两栖登陆部队很快就拔掉了这个钉子,为舰队取得了一个极佳的海上中转站。然而,来护儿的老搭档、水军副总管周法尚却在进军途中不幸病逝。

周法尚知道,这或许是隋军最后一次远征高句丽了,只可惜,上天没有给他亲眼目睹高句丽灭亡的机会。周法尚躺在病榻上,紧紧握着老搭档、老朋友来护儿的手,嘱托他一定要帮自己实现攻克平壤的愿望。

周法尚的病逝和前两次渡海远征的无功而返,让隋军水师将士悲愤莫名,士气也空前高涨。来护儿当即下令:全军挥师向东,在朝鲜半岛西岸的大同江口登陆,目标——平壤!

高句丽婴阳王听说隋军水师从海路来犯,立刻就把南线的全部兵力都集中到大同江口,准备与来护儿决一死战。来护儿所部水师装备精良、粮草充足,一举击溃了高句丽军南线主力,乘胜进逼平壤。

此时的高句丽已是强弩之末,根本无法抽调军队让平壤和辽东两个战场之间相互驰援,只能各自固守,再加上连年大战,粮草匮乏,国内已无力再进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仗打到这个份儿上,那可真是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婴阳王没有办法,只好派人把从隋朝叛逃过来的斛斯政给找来,二话不说先把他捆了,然后派人押着他前往辽东,向杨广乞降。

正在为进攻发愁的杨广一看高句丽使者押着斛斯政前来乞降,顿时大喜过望——连年出兵,原本就是为了迫降高句丽——高句丽的强悍也让杨广对这次出征信心不足,一路上军心不稳、逃兵遍地、粮草紧张,再加上国内风起云涌的叛乱,他对取胜没有抱太大希望;现在高句丽主动来降,目的已经达到,自己挽回了面子,隋军也算取得了一场胜利,正好借此机会下台阶,这仗也就没必要再打下去了。

于是,杨广爽快地接受了高句丽的厚礼(斛斯政)和乞降,然后传令各路大军停止进攻,并派人前往来护儿军中,命其撤军回师。

撤军的命令传到南线隋军营中时,来护儿正准备一鼓作气地向平壤发动猛攻。使者一到,宣读圣旨,来护儿就傻眼了——我这正打得兴起,准备一报当年误中高句丽人诡计、损兵折将之仇,皇帝居然下令撤退,这不是拿打仗当儿戏嘛!

这时,长史崔君肃站出来了,认为皇命不可抗,再打下去的代价太大,国家也承受不起,就建议来护儿撤军。

来护儿不甘心,当即就把麾下大大小小的将军们统统招集起来,准备上表请战——宁可违抗皇命,也要攻下平壤,生擒婴阳王,为战死的将士报仇,替周法尚完成未了的心愿。但崔君肃和众将担心抗命出兵会招来皇帝的责罚,就纷纷劝来护儿撤兵回国。

来护儿一看所有人都不想打,也没有办法,只好向周法尚病故的方向深鞠一躬,然后下令撤去对平壤的包围,全军班师回国。

这一退,不但让来护儿失去了帮助老搭档实现平生夙愿的最好机会,也让隋朝失去了攻灭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取得战略据点的最后机会。

这一年的秋天,数十万隋军拖拖拉拉地从辽东班师,没有吃败仗,甚至没有与辽东的高句丽军发生激战,就踏上了归途。隋朝针对高句丽的大规模战争就此结束。

入冬时分,杨广带着大军回到了东都洛阳,未作休整便西行返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杨广迫不及待地做了两件事。

一是太庙献捷。

当着祖宗的面,杨广让高句丽使者押着叛臣斛斯政一同请罪。杨广恨高句丽,更恨对自己不忠之人,他命人将斛斯政押到金光门外,捆在一根柱子上,然后集结百官,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向斛斯政射箭。待斛斯政断了气,杨广又命人把他的肉割成一块一块,放在锅中煮,不管熟没熟,一股脑儿地赏赐给百官“享用”。眼瞅着百官诚惶诚恐地吃着斛斯政的肉,杨广还觉得不过瘾,又命人把他的骨头收起来,一把火烧了,以泄心头之恨。

二是征召婴阳王入朝。

杨广本想借着婴阳王入朝的机会把他扣下当人质,逼高句丽就范,没想到婴阳王根本不搭理他,硬是缩在平壤城里不出来。杨广一怒之下就拘压了高句丽使者,想再次发兵攻打高句丽。下面的文武大臣们一听就急坏了,好不容易留了一条命回来,国内又有那么大一个烂摊子还没收拾,要是再打,那岂不是自断江山社稷吗?于是拼命劝阻杨广。

杨广比谁都清楚天下是个什么状况,他也就是吓唬吓唬高句丽使者,他知道根本不可能再组织起大规模的远征,也就没有来真格的。

三征高句丽的失败让隋朝成为东北亚霸主的美梦就此破裂,强极一时的高句丽也因连年战争而元气大损。宇文述和来护儿都是多谋善战的名将,如果不是杨广为了意气之争而御驾亲征,而是把前线指挥权交给他们,也许无需动用百万大军就能取得更为辉煌的战果。

三次远征高句丽给隋朝带来的是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国内,农民起义和地方贵族叛乱此起彼伏,隋军四处平乱,应接不暇,帝国分崩离析。边境,高句丽再次对隋朝采取强硬态度;西部吐谷浑等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也在蠢蠢欲动,想要脱离隋朝的控制;北面的东突厥始毕可汗坐山观虎斗,不但趁隋朝与高句丽大战的机会恢复和壮大了实力,还采取了“武力压迫+分封离间”的政策,先后迫使刘武周、梁师都、李渊等北方割据势力臣服于东突厥。

隋末乱世的来临,给了东突厥、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发展壮大的机会,也给了朝鲜半岛三国休养生息的时间。中原王朝对辽东控制力的削弱,和周围少数民族势力的扩张,使得东北亚地区再度陷入纷乱无主的态势中。

杨广挣回了面子,却输掉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