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秋天我到普林斯顿不久,就赶了两个“集”。
九月底的一天,普林斯顿附近的哈得孙果园有一个“苹果日”的集市。果园离大学只有几英里,我的私人英语教师莱克曼夫人开车来与我前往。
这是一家五口人经营的果园,这天临时雇了一些帮手。金秋季节,苹果挂满枝头。集市竟像过节一样,吸引了新泽西州的不少居民。黄巴士(中小学校车)还把一批批学生送来凑热闹。一个警察站在果园的路口,指挥集散的车辆。
一进果园,就看到一个装满苹果的旧卡车车厢。一条横幅写着:“苹果日,请拿一个!”人们都高兴地拿起一个苹果放进自己的口袋。果园还组织了三个免费项目吸引顾客。一是拖拉机拖着大平板车载游客在果园里转一圈。平板车上只有些麦秸秆,人们就坐在草堆上。果园道路起伏不平,颠得大人小孩前仰后合,却平添几分兴致。所以,很多人排队几十分钟,等待上车一游。二是准备了七八头小骡子,由家长牵着让小孩坐上走几分钟。新泽西州的居民住宅虽多是花园别墅式的房子,但居民过的却是都市化的生活。有机会到农庄果园骑骡子走走,孩子们格外兴奋。在美国,平常不容易看到很多小孩,今天这样的“节日”可以算是一个例外。三是一支小乐队,不停地演奏土风曲子,为集市助兴。
举办这类集市,为的是推销果园的产品。除了苹果和梨子以外,还有许多种类的蔬菜。甜菜、洋葱、芹菜、圆椒,真比超级市场上看到的还多。美国人愿意从这样的集市购货,一是新鲜,二是据说还便宜一些。果园和农场的主人愿意举办这样的集市,是因为购销见面,省却中间环节的麻烦和损耗。
小广场上,有不少小手工业展销。几个年轻的男女表演用羊绒纺线编织头巾。纺车织机,都是古老式样的木结构机器,脚踏手牵,人力操作。产品比较粗糙,但价格却比市场上批量生产的“精品”贵得多。一条很粗糙的头巾,就要三十多美元。有个手工编织的柳条篮子,我们中国人看了绝对感到没啥稀罕,却标价二十五美元。不过美国人猎奇成性,这些粗制的宝贝也就颇受欢迎。更有一个老太婆,展销她的“苹果人”:先把苹果去皮,再用刀刻出眼耳口鼻,然后淋碱水、蘸硼砂,插在一根竹签上过一个冬天,风干成一个蜡黄的面孔,最后配上头发衣帽,就成一个工艺品。这样粗放的工艺品还真有人买。
苹果汁是美国人喜欢的饮料,一般都由现代化的大工厂生产,像可口可乐那样销售。但果园偏偏保留着一台古老的榨汁机,鲜榨苹果汁从小卡车那么大的木桶中慢慢流出来。许多游客排队购买这种亲眼看着从苹果中榨出来的鲜汁,泡沫层层,仿佛其味无穷。
集市要吸引游客消磨时光,就少不了点心小吃之类的东西。除了香肠面包奶酪咖啡之外,还有一些特色制作。一个日本人到此经营两项油炸食品,一是手指头那样大的春卷,一美元两根,二是一片环形苹果片,蘸上面粉调料,到油锅里打个滚,也卖一美元两片。美国人平常吃东西非常讲究营养,多少卡路里是计算过的,但往往中看不好吃。所以,油锅的阵阵
香色对他们就很有吸引力。
十月初在普林斯顿镇上,还有过一次书市。在美国,道林纸彩印的广告可以一年到头不停地到处寄送,许多都马上进了垃圾桶,而正式出版的书刊,却相当贵。但在这一年一度的书市小摊上,却可以买到几美元甚至几美分一本的旧书或儿童画刊。所以书市也有一种节日的气氛。
不过,普林斯顿人更多是把书市看做是年复一年的保留节目,用气球彩旗装扮起来。作家在这里与热心的读者相见,画家在这里即席挥画抽象派铅笔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中心的华裔朋友,还精心组织了中国书画展销。大多数美国人都对东方文化表现强烈的兴趣。事实上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美国人都对中国人民怀着十分友好的感情。镇上周末中文学校的女孩在书市上为美国人写汉语名字,什么戴维、苏珊之类,五美分一张,很受欢迎,忙得歇不了手。
在书市上,普林斯顿公共图书馆业余合唱队,唱着庄严的圣歌。合唱队里,老头老太占了一大半。合唱队员一律黑色袍服,在瑟瑟秋风之中,格外有动人的力量。还有一位高个子青年,打扮成二百多年前的骑士模样,鸣锣吆喝,甚得孩童们的欢心。
在离开书市的时候,我看到人行道上贴着长长一串脚印。好奇心驱使我循着这串纸贴的脚印走去。几十步以后,到了一个拐角,那里有好几个人围在一起。趋前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妇人在给人看掌算命。算命也会做这样的广告,实在耐人寻味。你看,在科学昌明、文化发达的美国,算命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照样还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