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所知道的普林斯顿
3442400000063

第63章 社会信息和公众联络

当年在“不惑之年”赴异国,其实还真难免陌生之感,哪里就能够不惑?

记得到达普林斯顿大学的当天,先来的朋友带我去学校报到和领取ID卡,还顺路到学生处拿了一本学生公告、到研究生院拿了一份研究生公告给我。每本公告厚约二百页,详细介绍学校、教师、学位项目和课程设置。随后,当我到系办公室领取我的办公室钥匙时,发现系里为我设的信箱里已经有不少东西在等着我了:学校地图、电话本、住房介绍、大学国际中心表示乐意帮助的信函、近几期的普林斯顿大学每周公报,等等。电话本上登着全校学生的宿舍电话,全校教职员的办公室电话和寓所电话,我自己的办公室电话也已经排在上面了。浏览这些材料半天下来,陌生感去掉了许多。

那时候在美国,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先要索取或购买一张当地地图和几份近期当地小报。这些印刷品对于了解一个陌生的地方,很有帮助。师生总计不足一万人的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份日报和两份周报,版面像现在我们这里的“都市报”那样大,少则八版,多则十六版至二十四版。学生的《普林斯顿人日报》,全由在校学生主持,文章五花八门,题材漫无边际,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上面发表一通高论。或写一篇散文,或登一段新闻,内中也不乏有意思的作品。学校的《普林斯顿每周公报》和《拿骚周报》,都在周末出版。《拿骚周报》取名于普林斯顿大学办公大楼的拿骚堂,主要介绍周末娱乐体育消息。我首次到达普林斯顿不久的1981年冬,普林斯顿大学美式橄榄球队在相隔18年以后再一次打败耶鲁大学队,学生们簇拥着校长一起游行庆祝,入夜还在广场上营火,周报就图文并用,大肆报道了一番这场胜利和欢庆。

《普林斯顿每周公报》则详细预告学校下周节目,从等离子体物理学研讨会到柴泽民大使的友好访问,从航空节免费项目到艺术系学生油画展览,包揽无遗,每周都有几百条这样的消息。公报标榜“普林斯顿属于您”的宗旨,登载每个新聘的教员和职员的大幅照片和学历履历,发表对每个决定退休的教职员的颂词和当事人的历年荣誉,给人一种开放的和亲切的感觉。那是熏陶归属感的制度设计。

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是人才的背景,在哪里读研究生深造得到硕士博士学位仿佛并没有在哪里读本科得到学士学位那么成为第一标榜。1981年秋,四名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在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一年级就读,《普林斯顿每周公报》在头版头条以《相隔三十年之后,中国回到了普林斯顿》为题,发表了长达两版的报道。中国研究生卓越的学习成绩,也不止一次受到公报的赞赏。

居民仅约三万的小镇普林斯顿,有一份双日刊的大报《普林斯顿花絮》,还有一份厚达三四十页的《小镇话题》周报。这份周报,除了大事以外,还刊载谁家金婚,谁家失窃,什么人弃世,什么人成亲的消息和照片,全镇居民,一律平等。美国的广告事业非常发达,企业肯下本钱做广告,同时也就支持了这种小报。

普林斯顿还有两家每天广播二十四小时的电台。其中立体声调频台是大学的,也由在校学生主持,除了体育比赛的实况或音乐会的实况转播外,几乎一语不发,只播音乐。公众电台的节目内容就比较杂。遇上暴风雪袭击时,电台从清早起就不停地发布某某学校停课,某某商店关门的消息,免得人们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每天深夜的听众之友节目和心理问诊节目,稀奇古怪,纤细敏感,对于我们这些外来人提高英语能力和了解风俗民情,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人说,美国整个社会是由金钱支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亲戚朋友之间也常常只是打个电话问候问候,临时的串门真是几乎没有。不过在我看来,这是符合美国人的一种生活哲学的: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人人我行我素,别人绝不轻易过问或打扰。但当你请求别人帮忙时,发现热心人还是不少。

但是在普林斯顿这类居民成分比较单纯、文化渊源比较深厚的小地方,人们却还是十分注意尽可能广泛的友好联络。你在校园或住宅旁边走过,路人总要向你微笑问好。在这种貌似松散的小社会里,电台和小报正是通过荣誉感归属感的浸润,起着维系人心的和维系传统的作用。

六月游乐节

每年6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六,小镇普林斯顿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6月游乐节。

游乐节地处普林斯顿大学东南的卡内基湖和美国一号公路之间面积约四分之一平方公里的大片简易综合运动场上。普林斯顿的名气使得游乐节对新泽西花园州的居民和纽约、费城的许多居民都有吸引力,再加上美国一号公路所提供的交通方便,所以临时停车场一早就会被上千辆小汽车排满。

从张灯结彩的正门进入游乐场,左边的项目多带展销色彩,右面则安排各种游戏和表演。“展销”的东西有三大类,一是工艺品和花卉,二是旧货杂物,以书籍和衣物为大宗,三是家具古玩拍卖。书摊照例是十分拥挤的,因为新书很贵,好的旧书就特别受人欢迎。突然有人跟我们打招呼,原来是普林斯顿大学航空系的柯蒂斯教授和夫人。在这里临时服务的大学教授还真不少,都围着带钱袋的围裙,一样地向花几个零钱选购了书籍的游客致谢。柯蒂斯夫妇曾经访问过中国,对中国访问学者和研究生十分热情。我也在这里高兴地挑中了一本插图精美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拍卖场的大帐篷像一个讲演厅,可容纳好几百人。太太们坐在靠背椅上听拍卖师爷唱价。听人说,唱价拍卖是一门艺术。介绍货色不加渲染不行,吹嘘过头却又适得其反。一个价格停留时间过短等于自绝升值的机会,但停留时间过长又会造成难堪的冷场结局。既要鼓动顾客购货的欲望,又要掌握拍卖场的情绪看准火候,所以,拍卖师是游乐节三十多年历史上最受关注的人物之一。你看他,口中念念有词,目光扫视大厅,“十五美元,十五美元,二十美元,二十美元,二十美元,还有没有新价?二十美元……好,二十五美元,二十五美元。二十五美元是肯定合算的。二十五美元……二十六美元……二十八美元,二十八美元……”最后,木槌“□”一敲,一盏旧台灯就以二十八元成交了。

游戏节目五花八门,有三十多种。丢藤圈、射鸭子之类以外,还有钻电网、攀高墙、电示击剑、原地赛车、四轮溜冰、草坡滑雪、单人网球、足球射门等等。孩子们的荣誉感总是认真得可爱。据说当年在游乐节开办之初,游戏节目都是免费的,这时候则一律五美分一次,优胜者可以获得一枚碗口大的纪念章。砸罐子项目最简单了,能连续三锤把竖放在地面上的一个可口可乐罐子砸扁,便可得到奖牌。“铁匠师傅”的节目则不易夺标,这边锤子打下去,杠杆那头的滑块很难弹跳到“达标”的三米之高。“投石下井”节目可谓别出心裁:泳衣少女们分别坐在一排一人高的大水桶上,游客如果击中桶侧的靶子机关,座椅就要翻转,少女就要坠水。这些中学生自愿者,一次一次掉到大水桶里,又一次一次抖擞精神爬上来,仿佛是履行一项重大的使命。

一辆集装箱,改装成小小的“迪士尼”魔窟。孩子们排着队,从漆着白色骷髅的门口爬进去,经过一个个精灵隐现的黑房,最后从“悬崖”上跌“回”人间。真是从小就培养追求刺激的精神。镇上消防队也派来一辆消防车助兴,爬满孩子的消防车,响着警哨在运动场外周的跑道上绕圈子。

受不了这么大刺激的儿童,可以骑马,由大孩子搀着走一个小圈子。有一个由父母簇拥着的男婴,在马背上吓得号啕大哭,再也哄不住。牵马的中学生只好把小孩抱下来,说一声对不起,还给他父母五美分。老头老太也可以找到合意的行驶项目:一辆殖民地时代式样的大马车,插着美国刚独立时的十三星星条旗,把游客从西送到东,又从东送到西。

中心舞台上,从早到晚,排出了节目表。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普林斯顿芭蕾学校的芭蕾舞片断,欣赏劳伦斯威尔私立中学的管弦乐队演出。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表演的自由体操,中年妇女又喊叫又顿脚的粗犷的夏威夷舞蹈,都博得阵阵掌声和不停地拍照。节目的间隙,还有舞会,游客可以按照时间表选择交谊舞、迪斯科,或者十八世纪的欧洲宫廷舞蹈。

难得这么大这么好的游乐节,许多家庭就在此度过一整天。吃喝自然少不了。6月是“BBQ”(烤肉)的季节,烤肉摊头滋滋作响,阵阵飘香,催人涎滴。热狗(夹肠面包)和三文治(夹肉面包)更是不在话下。整个游乐节场地中央,就是一排排食品桌。

游乐节场地一角,有七八座移动式小屋。一小段距离之外,才看见有一些人在排队。原来,那些是临时厕所。看掌算命的小屋子,顶插杏黄旗,壁涂白星星,是一个永不冷落的地方。排队的人当中,有壮年男子,有青年妇女,有貌似虔诚的老人,也有心不在焉的儿童,身份不同,神态各异,看不出哪个真心求签、哪个只是玩乐。

喜欢把自己涂成个大花脸,是美国儿童特有的性格。花五美分,阿姨就会按照孩子选中的脸谱把他们“打扮”好。当然,儿童也可以随心所欲,对镜自描,不让阿姨代劳。花脸的孩子,大大小小的气球,加上染色的棉花糖和火炬般大小的奶油冰淇淋,使游乐节显得越发色彩斑斓,多姿多彩。

真正的体育比赛项目只有一项,那就是从游乐场出发最后又回到游乐场的一年一度的越野赛跑。赛跑在清晨举行,绕普林斯顿镇一圈,全程十公里。坚持跑完全程的几百个运动员,每人得到一件纪念T恤。这时候,普林斯顿航空俱乐部的运动小飞机和载人气球,也会赶来凑热闹。

红日西坠,游客渐渐散去,游乐节也就闭幕了。入夜,帐篷大都已经拆下,各种器具和剩余物资也都已经打包。但游乐场的一侧还是灯火通明,原来是工作人员在聚餐。从每年二月成立本年度的游乐节筹委会以来,已经小半年了。操心了好几个月的主持人员和辛苦了一整天的志愿者,真该慰劳慰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