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应该读点经济学2
3444900000012

第12章 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有关货币的经济常识 (2)

这样,黄金不再是唯一的货币,黄金收据也成了货币,因为在商品交换中它也可以被使用,比方说:史密斯和杰克都拥有100盎司的黄金仓单,那么原本的交易流程是,史密斯先将仓单换成黄金,然后将黄金运到杰克的办公室,杰克再把黄金重新存起来。有了黄金仓单,过程就变得简单了,史密斯直接把100盎司的黄金仓单交给杰克就可以了。

事实上,黄金仓单就具备了纸币最初的功能。越来越少的交易是转移实体黄金,越来越多的交易以黄金仓单的方式进行。没过多久,聪明的金匠们发现,广泛被接受的仅仅是黄金的仓单而并非真正的黄金,而那些存放在金库里的黄金都闲置了。但是无需担心,因为每个人希望得到的都是黄金收据,而不是黄金,金匠拥有的黄金足够满足一小部分交换的需求。

因为通常情况下,只有很少量的黄金被存放或者换回,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当有人需要贷款时,金匠们会说:“我可以把黄金收据借给你,只要你支付我一点利息。”这样,金匠铺子就成了最早的银行。

事实也的确如此,中世纪的商人往往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之中。而每到一座城市,他们都会向当地的金匠交纳一定数额的费用,以便存放自己的黄金。这样一来,在各个城市存放的收据便成为最早意义上的纸币,而存放收据的地方就是最早的银行。

那么,银行是怎样创造货币的呢?下一章将为你揭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信用是货币的基石。黄金仓单能够作为货币是因为它背后有黄金的支撑,人们对黄金仓单的信任来自于背后的支付承诺。人们都清楚,货币供应的后盾不是黄金,而仅仅是承诺。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点,让我们看一个有关信用的有趣故事吧,这是希莱尔·贝洛克在《真主的仁慈》中记载的一个关于手写货币的故事。

战争开始了,我们缺少黄金,于是我们发行纸币。

一开始,我们允诺以黄金进行偿还,他们按照我们的建议做了,钱花完了,但战争仍在继续。

然后,我又想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命令他们,将纸币视同货币”。紧接着我又说,“不再写兑换黄金,而写这就是一块黄金”。

他照我的话做了。

第二天,他急匆匆来到我这里并告诉我,一个无理的家伙得到了五十张这样的纸币作为骆驼的支付,但却没有送来一头骆驼,而是给了我另一张纸币,上面写着“这就是一头骆驼”。

砍下他的头!我简直怒不可遏。

要繁荣,发纸币

马可·波罗惊叹中国的纸币,他曾经热情洋溢地写道:“大汗使树皮变成了类似纸的东西,并传变全国各地用做货币。”尽管他早已把纸币从中国带到了欧洲,但直到18世纪的欧洲大陆,各国货币还是采用金属货币,市场上不是金币就是银币,因为欧洲人民都觉得跟黄金白银相比,纸币太不可靠了。

纸币在欧洲大陆流行的历史是由一个叫约翰·劳(John Law)的人改写的。这位身材伟岸、风度翩翩的少年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才,可是在财富欲望的诱惑下他开始迷恋赌博,两年后,劳因为和邻居为了女人而决斗,在决斗中他失手杀死了对手。然而就在法院即将对他执行死刑的时候,劳逃脱了,从此开始了他奇迹般的人生。

劳开始辗转欧洲大陆推行他的纸币,初期并不成功。苏格兰议会首先拒绝了他的建议,紧接着,卢森堡大公对他说,我的国家太小,实行不了阁下的宏伟计划,不过我觉得法国人会对你的计划感兴趣,你可以去法国碰碰运气。

在当时的法国,路易十四去世不久,新当政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为了清偿债务公然使用伎俩,宣布重铸货币,金币面值不变,但是含金量减少了20%。这样一来,政府债务立刻也跟着减少了20%。但是,尽管这样明目张胆地掠夺人民,法国财政还是被债务压得奄奄一息,货币频繁变更使政府失去了公信力,贸易极度萎缩,法国经济危在旦夕。

约翰·劳

这时,劳先生出现了。奥尔良公爵立刻听从了劳的建议,授权劳组建了法国历史上第一家银行,发行纸币。在开业初期,劳先生坚守承诺,任何他的银行发行的纸币都可以立刻兑换相当于面值的金币。由于政府的朝令夕改,法国人民恨透了金币,因此老百姓纷纷转而相信劳的纸币是有价值的,并争相持有。

以黄金为后盾的纸币很受大众欢迎,投资者对纸币信心十足,却对减轻的金属硬币丝毫没有信心,因而,人们开始用101里弗尔的金属硬币来换100里弗尔的纸币。纸币胜过了黄金!短短的一年时间,纸币的价格就涨到了115里弗尔。新货币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商业,纸币很快风靡法国。

于是,劳实施了他一生中最疯狂的计划,或许这是天才的一步,但这一定是走向终点的第一步,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密西西比计划”。劳说服腓力二世,用密西西比河的独家贸易权和法国在路易斯安那的所有权来支持一家贸易公司。这家贸易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公开发行,而投资者只能用国债来购买该公司的股票。

劳所倡议的公司就是后来的印度群岛公司,这家公司拥有庞大的权力,它独家享有法国在密西西比河、路易斯安那、中国、东印度和南美洲地区的贸易权,享有独家铸造法定硬币长达9年的权力,同时它还充当了国家的征税部门,并且还被授予法国的烟草专卖权。

垄断的权力必然带来超额的垄断利润。以投资者的眼光来看待这只股票:票面股价50万里弗尔的股票,预期年分红为20万里弗尔,那么该项投资的实际收益为(0.2×100/0.1)%=200%!每年的实际回报率高达200%!

投资狂人说明了一切!这情形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申请购买印度群岛公司股票的认购要求源源不断,多得让银行职员需要花好几周才能理清。商人、公爵、伯爵和侯爵等涌进甘康普瓦大街,甘愿排队等候数小时,为的不过是确认他们的股票认购是否成功,而认购人数足足是股票发行数量的6倍!

腓力二世似乎也注意到,纸币如同万能药,它就如同是经济这台轰隆隆的机器的油——油越多,机器运转得更好!的确,劳的理论带来了一场了不起的胜利,人们对纸币充当交换手段充满了信心。满怀着复兴法国的梦想,腓力二世决定将中央银行国有化,并改名为法兰西皇家银行。1719年底,皇家银行又发行了10亿纸币,纸币的发行量一下子提高了16倍。再加上人们对印度群岛公司股票的狂热,疯狂的阶段到来了,印度群岛公司的股价攀升到了发行价的10倍,甚至更高。

不可否认,此时的法国经济就像是完全苏醒了。短短四年间,法国民众已经摆脱了绝望的情绪,呈现出兴奋和激动。繁荣的巴黎,人们熙来攘往,奢侈和各种商品从欧洲各地蜂拥而至。巴黎的人口急剧增加,物价也开始上涨。精美昂贵的织品,如丝绸、缎带和天鹅绒成为时尚。

艺术品和家具从世界各地进口,而使用者不再仅限于贵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在法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一个新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工匠的工资翻了4倍,失业率下降了,新的住房拔地而起——每一个人都将变得富有了!

夸张的故事屡见不鲜,据说当时有一个投机商病了,就让他的仆人以8000里弗尔的市价抛售250股。当那个仆人到达交易市场时,股价已经升到了1万里弗尔。于是他抛售了250股,把原定的400万给了他的主人,而把多出来的50万留为己有,然后他收拾包袱离开了。

由于密西西比计划取得了巨大胜利,1720年,约翰·劳成为全球最富有的人。同时,对于法国人来说,劳就是他们的英雄,甚至比任何法国国王更伟大,这位金融奇才为法国这块土地恢复了繁荣。劳的马车出入都由皇家警卫队护卫,每当他经过时,总会有倾慕者为了争夺一睹其风采的机会而大打出手。圣西蒙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劳被股票申购者和怀有各种野心的人团团围住。这些人不是破门而入,就是爬着花园的窗户进入,再不然就从烟囱钻入他的办公室。”

不过,过眼云烟尽管非常美好,但终归有烟消云散的一天!

约翰·劳惊人的胜利刺激了别人的嫉妒心理,1720年初,孔蒂亲王想要插手印度群岛公司的事务,但遭到劳的拒绝。于是,孔蒂亲王把所有皇室银行发行的纸币聚集起来——堆起来大约能装满两个四轮马车——然后拿去银行。“瞧,先生!这些都是你的纸币,不是说‘即时赎回’吗?那给我硬币吧。”银行照做了。后来腓力二世知道了此事之后暴怒,并下令孔蒂亲王将其中三分之二的金属硬币还给银行。

但是,伤害已经造成了,民众对纸币体系的信心已经动摇。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要求将纸币兑换成金属硬币,投资者也都涌进皇家银行的大门,要求赎回他们手中的股票。普通投资者则开始囤积黄金硬币,把这些金属硬币塞到床下,或者秘密偷运出国。

腓力二世只能依靠政令来重拾信心,1720年2月,他下令禁止法国公民使用金属硬币。接着,他颁布政令:任何人一旦被发现持有500里弗尔以上的金属硬币,金属硬币将被没收充公,而持有人将受到法律制裁。

但是,投资者的信心却如同退潮一样很快动摇了。似乎刹那间,劳的公司以及皇家银行的纸币大势已去。随着1720年密西西比公司倒闭,法国中产阶级、上层社会中数千人破产,法国货币体系也因此动荡不安。几个月前,法国还是欧洲最富裕、人口最密集、最有自信心的国家;几个月后,它就彻底破产了。从国王到普通平民,法国上上下下都因为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一事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法国人仍对投资股票市场反应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