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应该读点经济学2
3444900000033

第33章 治疗是否比疾病更可怕?——宏观政策中的经济学 (1)

本章导读:

中世纪的西方医学界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争论,放血对病人是更好还是更坏呢?而今天的经济学界似乎仍然在重复这个古老的话题,人们今天的争论焦点似乎在于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即治疗手段是否比疾病本身更糟糕?宏观经济政策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面临着一系列困难,我们制定的政策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呢,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呢?到底有没有保打天下的规则呢?

事实上,制定政策的过程就犹如走钢丝,而关于政策的话题似乎也永远没有停止,本章就将为你揭开这个谜题,为你讲述经济政策背后的故事。

经济学是一门按照模式进行思维的科学,而模式本身又夹杂着艺术,这种艺术就是能选出适合当前世界的模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经济学常常被拿来和气象学作比较,首先,即使没有气象学家,天气现象仍然存在;同样,无论经济学家对经济做出何种预测,经济现象依然存在。和天气预报一样,经济学家常常对经济的未来走势做出自己的预测,但预测结果似乎比气象学家成功的概率还要低。美国国家气象局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说过的正确的话,人们都忘了;我们说过的错误的话,人们永远记着。”

当然,经济学家与气象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无论气象学家的预测正确与否,天气都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来运行,然而经济学家能够通过政策的制定来影响和改变经济的运行。因此,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是一个控制理论,尽管我们研究的是失业水平、GDP增长率、总储蓄、投资、税收这些指标的变化,但我们更加关心的是,政府是怎样调控宏观经济的,这些经济政策又是怎样被使用的。

凯恩斯和三个火枪手

就以经济学家是如何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说起吧。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掌控,都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经济体内部维持充分就业、稳定正常价格,促进经济增长。

各国政府通行的做法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对总需求进行调节,使总需求水平适应既定的供给水平。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就会有资源闲置,失业上升,政府应当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扩张性经济政策;相反,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会产生通货膨胀时,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经济政策。

其中,财政政策是通过变动税收和财政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政府通过税收和国债的方式来调控经济,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相反,紧缩的财政政策会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同时这样能降低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和改变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说,通过银行体系改变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当然,货币政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防止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和金融恐慌。

总的来说,财政政策的目的是通过管理政府的财政从而将经济由倒退推向前进,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节市场中的货币数量来加快或者抑制经济增长的速度。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这种直接作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而货币政策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它是间接地发挥作用的。

事实上,以上的这些内容更多的都是凯恩斯所主张的,当然这些只不过代表了一部分经济学家的观点,还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反对意见。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凯恩斯所将要面对的三个火枪手吧。

第一个火枪手:供给学派的拉弗。

供给学派重新以萨伊定理为基础,强调供给和生产,把减税作为理论和政策的中心,他们的观点与凯恩斯相反,强调通过降低税率减少赋税,刺激人们多储蓄多投资,以此增加商品和劳务供给。供给学派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完全从需求角度分析的局面,为宏观经济理论在政策领域开辟了新的领地。

不过,总供给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最有争议并很少有一致意见的领域之一。供给学派告诉我们,政府的减税计划能够增加生产,可是里根总统的减税策略同样为美国带来了永久性的赤字。

第二个火枪手: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这位伟大的货币主义者,他曾经对历史上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出色的研究。他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很值得思考的命题:宏观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其实本质是无效的。

弗里德曼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究竟是去年的援助方案导致了今年的丰收,还是今年的雨水充沛导致了丰收呢?在他看来,今天的经济下滑会带来明天更高的产出,因为货币存量的变化只导致价格水平变化,而实际变量却不会发生变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中性。

并且,弗里德曼认为,政府开支变化要产生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消费者的反应也会滞后,而政府影响收入、就业和价格的方案造成的后果可能比政府的援助后果更加严重,他相信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由此,弗里德曼建议,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经济的调整。

第三个火枪手: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卢卡斯。

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认为政府的政策干预是无效的,因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对商业周期产生影响。理性学派的经济学家甚至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政府的政策制定者要实现扩大就业的唯一途径就是设计出反常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使工人和企业误解这些政策的内涵。

首先,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的是所有商品的价格,并不会带来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如果所有市场的价格上涨,那么企业和工人不会分辨出哪些市场需求过剩了,哪些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市场转换。其次,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是因为它带来了长期通胀。

企业和工人们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受到愚弄,相信工资和价格仅仅在他们所处的特定市场中超出一般水平,但最终理性的人们开始理解通货膨胀,懂得更高的价格和工资恰恰只反应价格上涨的水平。意识到这一点,企业就会使生产和人员雇用量恢复到惯常的水平。根据卢卡斯的理解,政府的政策就好比扶着病人从床上坐起来,表面上一切都好,可是只要你一撒手,他还是会重新倒在床上。

三位火枪手的出场顺序是这样的:首先货币学派针对凯恩斯货币政策伸出巴掌;紧接着,供给学派针对凯恩斯财政政策伸出巴掌;然后,理性预期学派打出了拳头,凯恩斯经济学的盛宴暂时宣告结束了。

不过,经济学家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所展开的辩论至今也没有结束,有些赞成干预,有些不赞成干预,大家有时还相互争吵,但有时又达成某种默契。当衰退严重时,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引人关注。最后,经济学家们辩论的焦点是,治疗手段(干预)是否比疾病本身更糟糕?

尽管这个问题今天仍在讨论中,但人们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假如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所描述的经济环境完全得以实现,那么我们就必须构建一个完全的市场,这里有完全的竞争、充分的信息、完备的资源以及绝对的流动性,或许这样的市场以前不会有,以后也不会存在,只有月球上才能实现。

这是因为,在自由的市场中,自动调节并不一定会带来一个没有通货膨胀、充分就业的经济体系。事实上,这个由千百万独立个体组成的市场中,通过市场的力量也是很难达到完美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憧憬理想的竞争体系,那样的体系只是空中楼阁,而尽管凯恩斯给我们的建议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是,这是我们能够改进的基础。

事实上,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论最早在实践面前陷入了困境;而货币主义实验在美国以失败而告终,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使得英美两国的税收大量下降,财政赤字剧增,因此,每当经济下滑的时候,人们总是回想起了凯恩斯。

油门与刹车的配合

宏观经济好比一辆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有时候天寒地冻,发动机无论如何都无法启动;有些时候,这辆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这时如果急刹车会发生什么?要么车毁人亡,要么车刹住了,人飞了出去。也就是说,经济的病态症状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经济下滑,迟滞不前;其二是经济过热,产生泡沫。而凯恩斯的建议是国家可以通过对需求的调整来控制这辆汽车的运行,当经济出现衰退或者下滑时,消费需求下降,产出减少,失业增加,国民收入下降。

衰退的本质并不是货币的减少,而是支出的减少,比方说家庭出于对未来收入下降的担忧而减少支出,此时,就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同时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实施,让消费者增长信心,扩大消费,让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增加就业,进而增长国民收入,使经济重回上行路线。

约翰·希克斯

另一方面,当经济过热时,国内消费热情过高,通货高度膨胀,将出现经济泡沫。此时需要稳健的财政政策来给经济降温,减少政府开支,减少市场总的消费需求,减少投资和国民收入,让一切经济行为回归理性,防止经济泡沫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