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应该读点经济学2
3444900000008

第8章 没有方向盘的汽车——宏观经济中的供给与需求 (2)

不过有趣的是,真正使凯恩斯的思想付诸实践的并不是凯恩斯本人。尽管他曾经与美国总统有过一次会晤,但这次失败的会晤却给两个人都留下了坏印象。

那是1934年6月,凯恩斯受哥伦比亚大学之邀访问美国,罗斯福总统专门安排会见了凯恩斯,但会面结束后,罗斯福却很失望,在他看来,“他应该是一个数学家,而不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因为他觉得凯恩斯只是留下一整套废话,同样,凯恩斯也对罗斯福感到失望。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凯恩斯

或许这次会面正显示了经济学家与政治家之间合作的困难,其实,真正的困难在于表述方式。很明显,凯恩斯高估了罗斯福的经济学修养,政治家们无法理解这些用数学方程描述的经济思想。更重要的是,经济学家只是从经济本身来看问题,而政治家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政治和社会等各种更为复杂的因素。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它的任务是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经济理论是制定政策的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依据,而制定经济政策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真正将凯恩斯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是一位叫阿尔文·汉森的美国人。据说,这位原本的古典主义者,是在乘火车从威斯康星州到马萨诸塞州的路上转变为凯恩斯主义者的,不过真正的情况至今还是个谜。

事实上,汉森从来不相信经济必定会萧条,他也不认为古典主义的说法是萧条的最好解释。汉森和他的学生们通过深入的研究,他们不仅给出了方法,还用具体数字给出了回答。最终,汉森完成了这项卓越的工作。顺便说一句,汉森有一个著名的学生,他的名字叫保罗·萨缪尔森。

当然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人们似乎对凯恩斯和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人认同凯恩斯的伟大创举,并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先河。但在另一些经济学家眼中,凯恩斯的书仍然是一个“怪物”,他们认为这本书草草成书,无法阅读,并且这仅仅表达了对萧条的政治反应而已。他们甚至觉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受到追捧看起来是个有趣的错误,这些人无法理解,在凯恩斯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么了?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被哄得团团转?那么,“凯恩斯理论”到底是什么原创理论?

我亲爱的读者,还是让我们更加公平客观地理解一下吧,凯恩斯的主要贡献在于帮助人们摆脱了旧观念,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尽管后来人们发现,当时的崇拜似乎是一个错误,但人们总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正是凯恩斯为整整一个时代的经济学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正是凯恩斯掀起了这次思想革命。

有趣的是,真正受凯恩斯思想感染的都是35岁以下的经济学家,而50岁以上的经济学家总的来说没有受到凯恩斯的影响。对此,加尔布雷斯曾经说过:“读者总能找到他们想相信的东西,这也就赢得了追随者。”

事实上,凯恩斯自己在给乔治·萧伯纳的信中,也骄傲地这样写道:“我相信自己将写一部经济理论书,它将彻底改变—我猜想不是马上而是今后的十年里—世界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那么,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凯恩斯,那么我想应该是:

凯恩斯,是他,深深地搅动了陈腐的经济学泥塘!

最后,我想再花一点时间,为大家讲述一下凯恩斯奇特的投资理论。这位名副其实的投资天才在26年间资产增长了大约26倍,然而这位大经济学家秉持这样一种奇怪的投资逻辑—“相反理论实力主义”:他从不做任何预测,从不阅读经纪行的股票分析,当然也从不与“投资者”谈论市场。

凯恩斯坚信,投机大众是盲目的,是永远错误的,因此,他的投机哲学是:人无我有,人弃我取,如此而已。凯恩斯认为,投资的智慧不在于能科学地预测投资本身的未来收益,而在于能先发制人,把坏东西推给别人。因此,凯恩斯无论作何种投资,他只预测群众心理和他们将要采取的没有道理的行动,并不预测事件的真正趋向,不管群众是否有道理,只要能比群众领先一步就是赢家,正是凭着这种“博傻理论”,这位经济学家每天在键盘上敲几下就可以赚进大笔的财富。

乱花钱的孩子

当然,凯恩斯也是有论敌的,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凯恩斯的第一个论敌:供给学派的阿瑟·拉弗。

有孩子的家长肯定都有这样的经验,为孩子选合适的礼物是家长最头疼的事之一,他们一方面担心自己买的礼物孩子不喜欢,另一方面如果把钱给孩子,他们又担心孩子会白白地花冤枉钱。专家们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干脆就把买礼物的钱给孩子,大人们只要在后面跟着孩子就行了,令人吃惊的是,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胡乱花钱,家长们也非常满意孩子们买的礼物。

事实上,这其中的关系就好像我们的政府和民众。为了让经济尽快复苏,政府往往选择直接增加支出,这样的做法就如同那些不相信孩子的父母,他们非要直接买礼物给孩子。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选择减免税收的做法,这就如同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政府的表现有时未必好,因此减免税收比政府直接投资的效果要好。

阿瑟·拉弗

1998年,日本政府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长悬索桥的建设,6500米的跨度把淡路岛和神户市连接在一起,美国人这样形容日本人的浩大工程:“这可能是自从古埃及法老之后规模最大的公共工程了。日本已经花费了大约1.4万亿美元来修筑建设一条回到经济健康的路。”然而,这项耗费73亿美元的工程,每天大约承载的交通量却非常小,平均一天只有4000辆汽车通过。

事实上,当政府决定建造这座大桥时,将消耗大量的钢铁、器材以及工程师的劳动,这样这笔钱必须从市场中的某个地方挪出来,这样的工程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浪费。事实的确如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推动日本经济完全恢复。那么,经济学家们是如何从正面回答减税和政府支出的关系的呢?

1974年,在华盛顿的两大洲餐厅,来自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家阿瑟·拉弗正在与一群记者以及政府官员共进晚餐,他受邀来解释相当新奇的税收理论。在谈论的过程中,他在餐巾纸上第一次做出了这条曲线,乍一看,这条曲线好像是麦当劳标志中的拱形转了个方向。

这条漫不经心的曲线就是后来著名的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所说的是,政府的收入不可能随着税率的提高而无限增加,在税率为零的时候,政府没有收入,税率不断上升时,政府收入也相应上升,但与税率不成比例,这是因为当税率进一步上升的时候,人们避税的动机就被调动起来了,人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用在非税收活动上,这将使休闲代替工作,消费代替投资,最终将会影响政府的税收总额,这就是拉弗的论点。

供给学派便是在拉弗曲线的启发下形成的,他们的核心思想是:减税会增加总供给。比方说,减税可以增加企业和民众的收入,这就好比国家把钱交给孩子们,聪明的人们受到这些激励就会积极地扩大再生产,从而刺激消费。那么这样的减税就会增加经济中劳动和资本的总供给,从而增加社会的产出。

罗纳德·里根

似乎聪明的萨伊早就预见到了供给学派诞生的这一天,他甚至早就准备了这样一个例子:

“1775年,杜尔格将巴黎鲜海鱼的营业税和进口税减低一半时,鲜海鱼的生产并没有减少,鲜海鱼的消费因此翻了一倍,而渔民和鱼贩的销售和利润必然也翻了一倍;无疑生产的增长会增加其他部门的税收收入……因此降低税率时,税收却有可能增加。”

罗纳德·里根,曾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主要功绩有两项:第一个是发动“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第二个就是通过推行“里根经济学”,奠定美国经济复兴的基础。而里根经济学的核心就是通过减税和财政支出来降低通货膨胀。

有趣的是,里根因为其减税政策而闻名,但同时,减税政策也因为里根的失宠而昙花一现。因为减税政策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实行时必须审时度势,适应当时的具体条件,并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事实上,里根上台后所奉行的是大规模扩张军事开支与大面积减税并举的政策,这使得他在第一个任期内创造了累计高达6002亿美元的赤字,于是,里根总统不得不在第二个任期内通过庞大赤字来创造需求。

减税会经国家带来财政赤字,而政府扩大支出又会使效率下降,我们该怎样平衡呢?事实上,这对矛盾背后更深刻的争论是,让一个国家变得更为富有的究竟是供给,还是消费呢?供给学派的想法是通过减税来增加供给,以此刺激经济,而凯恩斯学派主张政府加大开支,以此刺激经济。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家的回答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声音,并且这种争论将持续下去。

没有方向盘的汽车

我们的经济就像一辆没有方向盘的汽车,在一条宽阔的、两边都有路沿的公路上前行,汽车可能会撞向一边的路沿。为了防止经济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在一条更平稳的路线上运行——社会必须给汽车装备一个方向盘。供给和需求就好像左右两个方向,经济这辆汽车必须保持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而政策制定者总是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反复调整,比方说在萧条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两个极端之间反复徘徊……

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起初采取过扩张性的政策来刺激经济,但是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他又不得不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卡特担心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1980年他又迅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又一次使得通货膨胀再度飞升。短短两年中他先后三次改变这辆汽车的方向,难怪人们把当时美国的经济比喻成一个喝醉了酒的司机驾驶着一辆没有方向盘的汽车。

我们来理清一下思路,经济生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供给,另方一面是需求。总供给是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总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供给总量;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总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那么,国家经济究竟是如何平衡的呢?

这里,我们似乎面对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时候,凯恩斯主张加大需求,也就是要增加支出和直接投资;而供给学派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主张减免税收。那么究竟哪个方法更加有效呢?

事实上,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离开了具体的条件我们很难确定理论的正确性。同样,任何一项决定都是有利也有弊,政府开支可能造成挤出效应并带来不必要的浪费,但减税政策同样可能会引起财政赤字,因此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是我们需要反复衡量的。

在经济急剧下降的时候,大多数人主张采用刺激需求的办法,因为政府调整总需求是相对容易的,而且立竿见影。比如,只要政府雇工人挖沟渠修铁路,那么第二天就能创造出就业机会,并带动一系列的消费支出。相对而言,调整总供给则比较困难,政府的减税方案需要一段时间讨论才能通过,人们总要过一阵子才能增加支出,而最终反映在消费品上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当经济形势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政府应该更多地调整供给,因为这样能够真正决定社会经济情况的产出,而增加供给能够最有效地调动社会生产的能力。

事实上,政府每天所做的工作,正是通过宏观调控使得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供求公式的左边代表总供给,右边代表总需求,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这两者一定要平衡。政府在经济中要做的事,不是动左手就是动右手,让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设法求得经济的平衡,从而保证经济的发展。

有用的经济学

这一章是整个宏观经济学中最充满挑战的一章,我们的宏观经济就如同一块试验田,不同的经济学派几度登场,经济学家们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和梦想,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的华章,就如同凯恩斯所说:“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通常比一般的百姓有力量得多,事实上,这个世界是被少数其他人所控制的……”

供给学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由于低税率能够使得私有部门的人获得更多的净收益,因此减税能够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将更多的钱用于投资,因此,供给学派主张将减税作为促进GDP长期增长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反,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政府投资可能是构建资本存量、增加劳动力并促进增长的最佳方式。

在供给上做文章,还是在需求上做文章?经济学家的争论从来就没有结束,政府直接拉动需求,这样的做法既直接又有效,但是这样的做法难免出现浪费或者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如果政府采用减税的方法,这样可以更大地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但时间和效率上必然要打折扣。当然,这样的争论还将持续下去,可最后,引用毛主席的一句经典语录来结束供给与需求之争吧: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