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应该读点经济学2
3444900000007

第7章 没有方向盘的汽车——宏观经济中的供给与需求 (1)

本章导读:

在传统观念看来,勤俭是美德,储蓄是好事,可凯恩斯却把浪费奉为繁荣的方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政府纷纷采用扩大内需的方法来提升经济,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如果我们的经济是一辆高速奔驰的汽车,我们该怎么解决供给和需求这对矛盾呢?

事实上,国家致富的秘诀究竟是生产还是消费,经济学家的回答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声音,本章将为你揭开国家繁荣的秘密。

我星期一、三、五信奉萨伊,星期二、四、六尊崇凯恩斯,星期日休息。

——保罗·萨缪尔森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这是亚当·斯密时代人们普遍信奉的萨伊定律,那么萨伊定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这位著名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的原话是这样的:一种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从那一刻起,它就以自身的全部价值为限,为其他产品提供了市场……一个产品创造的细小状态立即为其他产品开启了一个出口。

萨伊描述的情形是,市场过剩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供给自己能够创造需求。在他看来,劳动者只有自己就业才能获得收入,而收入是用来购买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因此,生产的同时就创造了收入和购买能力。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出现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发的失业状态。

事实上,萨伊定律真正的精髓就是瓦尔拉斯定理,该定理认为经济整体均衡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向市场上出售商品和劳务换来的收入是购买资金的来源。每个生产者都希望拿产品来换取货币,仅仅是为了能够拿着这个钱,并立即购买另一种产品,因为我们是不能直接消费货币的,所以人们通常不愿意刻意储藏货币。每个生产者期望用他的产品去换取货币时,他们事实上是用他们生产的商品换取所需要的商品,因此萨伊认为,产品的供给总数必然同需求总数相等。“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这句格言准确地把握了萨伊定律的本质,它描述了我们的经济体系中的交换本质特征。

当然,有一点要特别注明的是,萨伊定律最初是来自于实物交换的经济中。在这样的经济体中,一种商品的供给行为肯定意味着需要其他一些商品,而货币只不过是为了方便交换的媒介而已,它使得市场参与者避免了实物交换带来的麻烦和不便,但这并不妨碍理解萨伊定律的本质。

古典经济学家很清楚,市场经济有可能偏离产出与就业的均衡,但是他们坚信,这种扰动只是短暂的,市场机制能够相对迅速地运作,以使得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前的均衡状态。古典经济学家们对萨伊定律深信不疑,他们相信市场有能力通过看不见的手进行自我调节。

然而,我们所熟知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有些方面模糊了萨伊的真正意思,他似乎准备好发起一场革命……

萨伊定律:一种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从那一刻起,它就以自身的全部价值为限,为其他产品提供了市场……

节约的悖论

有一个流传许久的寓言故事:

有一个流传许久的寓言故事:

小镇上,一个荒淫的富人死了。全镇的人都为他哀悼,当他的棺材被放进坟墓时,四处都是哭泣、哀叹声,就连教士和圣人死去时,人们都没有如此悲哀。

第二天,镇上的另一个富人也死了,与前一个富人相反,他节俭禁欲,只吃干面包和萝卜。他一生对宗教都很虔诚,整天在豪华的研究室内学习法典,当他死后,除了他的家人外,没有人为他哀悼,葬礼冷冷清清。

一个陌生人对此迷惑不解,就问道:“请向我解释一下这个镇上的人为什么尊敬一个荒淫的人,而忽略一个圣人。”

镇上的居民回答说:“昨天下葬的那个富人,虽然他是个色鬼和酒鬼,却是镇上最大的施舍者。他性格随和、开朗,镇上的每一个人都从他那儿获益。他从一个人那儿买酒,从另一个人那儿买鸡,从第三个人那儿买乳酪,出手还十分大方。可死去的另一个富人又做了什么呢?他成天只吃面包和萝卜,没人能从他身上赚到一文钱。当然没有人会想念他的。”

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节约是一种美德,因为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投资的增加,这将促进增长,然而另一些经济学家们似乎将节俭看成了经济衰退的源头……1714年,荷兰一位普通的医生的一篇生动的文章让人明白了这些。

这位医生就是著名的伯纳德·曼德维尔,他也因为《蜜蜂的寓言》而一夜成名,他用寓言来形容浪费和节俭对人类经济的贡献,故事是这样的:人类社会就好比一个蜂巢,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却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它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天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王国中,一镑贬值为一便士,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蜜蜂王国萧条一片……

这位普通的医生因为这篇文章而被世人记住,人们也记住了他将浪费评价为“私人的罪过,国家的利益”的经典名言,曼德维尔的核心思想就是:浪费能够刺激经济,为此他甚至直接表示:“如果英国人像其邻国人一样节约,那么,他们就可以远比现在富有,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一时间,我们似乎迷惘了,因为我们无法用过去的常识来捍卫今天的选择,如果说储蓄的增加导致支出的减少,那么消费的增加又是如何增加产出的呢?真正用经济学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下面,让我们看看凯恩斯是如何回答的。

比方说,假设某公司决定用1000万元建一座新的办公大楼。这1000万元最终会以工资和利润的形式分别到建筑工人和建筑公司的手中,建筑公司老板却不会把1000万元存入银行,相反,他们会花掉大部分钱,假设他们花掉了750万元,剩余的钱存起来,这750万元就是支出。因此在这一阶段,1000万元投资已经增加了GDP约1750万元。

商店老板获得了建筑工人花掉的750万美元,然后,他们自己也用掉了新收入的75%,如此循环下去……

假定在这个支出链的每个环节,人们都支出了他们收入的75%,在每一轮中,消费也随之增加了。有点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原始支出是1000万元,通过不断的乘数效应最终带来了4000万元的GDP,是原来的4倍。

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却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列昂惕夫绘制的投入-产出表

也就是说,最初1000万元的投入换回了4000万元的总产出,这就是乘数效应的魔力,当然,在实际中乘数不可能是理想的。事实上,各个经济体的乘数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在美国乘数为2.47,而德国为1.79,瑞典为1.40,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乘数是如何获得的呢?

同时,现实世界的乘数效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方说当我们决定增加汽车的需求时,首先机动车辆和工业装置的部门会增加相应的需求,紧接着金属制品、机床、电子设备、纺织品、橡胶等相关行业的产能会随之增加,随后这些相关的企业又会带动更多行业。最终,我们也无法知道经济体中某一部分的改变是如何从一个部门传导到另一个部门的。

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在这一点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位前苏联的经济学家的初衷是为整个苏联设计一套庞大的经济引擎,结果他的数学统计为我们理解乘数效应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列昂惕夫将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划分为42个部门,并以此深入研究了经济中供给者的变化是如何一步一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产生影响的。

真正令人吃惊的是,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甚至能准确地计算出凯恩斯的开支乘数,他计算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对机动车辆最终需求增长列昂惕夫绘制的投入-产出表1000美元,需要价值133.60美元的黑色金属,44.90美元的铁/钢制品和29.20美元的电子设备。根据列昂惕夫的分析,我们甚至会得到一些令人吃惊又有趣的结论,比如当人们决定增加教育开支时,那么硫黄酸的生产企业应该迅速增加产能,为什么呢?因为,增加教育支出就意味着需要教科书,教科书需要印刷物,而印刷物又要纸浆,而纸浆生产中的一种必备原料就是硫黄酸。

当然,这只是众多“乘数效应”中的一种,并且无数种“乘数效应”会互相抵消、互相排斥,其结果更加无法预测,尽管我们不可能根据列昂惕夫的模型知道你多买一个鸡腿汉堡,会带动麦当劳的收入、商业区的租金和农场的养殖业多大的发展,但至少,列昂惕夫为我们找到了解开乘数之谜的途径。

凯恩斯的真正创新在于,他将乘数效应当做政府干预经济的利器。1929年的大萧条中,太多的商品积压在仓库里,大量的劳动力过剩,但当时人们的做法就像美国前总统胡佛说的那样:“什么也别做,站在那儿别动!”他们坚持认为,失业是由工人争取过高的工资引起的,那些排着长队领取面包的工人使他们的家庭处在挨饿的边缘,他们甚至把这些顽固的工人称作傻瓜。

1933年,凯恩斯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题为“繁荣的方法”的四篇文章,首次阐述了关于乘数的概念,在今天看来,乘数的概念仍是“凯恩斯主义魔法中最著名的部分”。至此,萨伊的观点逐渐被凯恩斯取代了,人们接受了凯恩斯的观点。政府开始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力求刺激消费,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凯恩斯通过乘数效应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在萧条严重的时期,人们不应该死抱着萨伊定律不放。他重新将需求视为振兴经济的法宝,并提出政府应该刺激总需求,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以让宏观经济平衡发展。他甚至在广播中这样鼓励人们去消费:“如果你们把五先令存起来,那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

事实上,人们通过增加支出来提升经济的做法由来已久。据记载,岳阳楼的兴建的原因是这样的:唐朝初年,天下大旱,很多地方粮食颗粒无收。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岳阳地区也遭此大灾,县令见了忧心如焚。他茶饭不香,朝思暮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县令请来了所有的豪门富户,对他们说:“我们守着八百里洞庭,应该好好地观赏游玩。如果造一座高楼,可以一览洞庭全景。诸位大人在楼上吟诗作画,听歌赏月,举杯极目,岂不是风流千古?”有钱人听了,大喜过望,纷纷出钱建楼。县令立即找人设计、施工。大批农民有了工作,很多行业也沾了光。岳阳人有了谋生之路,非常顺利地度过了荒年,这就是后来的岳阳楼。

用今天经济学的语言解释,岳阳楼的修建正是政府扩大财政支出最好的例子。县令想要维持一个令人满意的总产出和就业水平,为了调节总需求,就应当积极地干预经济,这也正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

凯恩斯甚至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乘数效应: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并把这些塞满钞票的瓶子埋在废弃的矿井里面,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听任私有企业自由放任地把钞票再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将不再存在。

事实上,凯恩斯就亲自用古怪的行为实践着乘数的效应。下面是经济学家卡尔文·胡佛教授记录的一个小故事:1934年在华盛顿的一家饭店里,当我准备与凯恩斯共进晚餐时,他善意地讽刺了我从搁架上挑选毛巾而避免将其弄乱的优雅举止,他用胳膊扫了一下,将两三条毛巾扫到地板上,并且开玩笑说:“我确信与你非常谨慎的避免浪费相比,我对于美国经济更加有用,因为弄乱这些毛巾可以刺激就业。”

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战后繁荣之父

今天的经济学家们总是习惯这样介绍凯恩斯: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自幼聪明,在政界和学术界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与美丽的俄国芭蕾舞演员结婚,担任过政府高级官员、银行管理机构的成员、新闻工作者,并且还担任过几家公司的董事。

的确,在同时代的经济学家眼中,凯恩斯是那样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他总坐在一把扶手椅上,旁边的桌子上有草稿,但他几乎从来不看,他的演讲极其精彩,每个句子都好似一句英语散文,每一段都抑扬顿挫。伯特兰·拉塞尔甚至这样回忆说:“凯恩斯的智慧是我所见过的最敏锐最有条理的,当我和他争论时,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有点傻。”

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反对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首次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并且他的很多思想后来都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人们不吝给予这位经济学家最高的褒奖,他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甚至有人称他将西方文明从经济崩溃的边缘挽救回来,并且称赞是他把操纵经济大权从神灵手中夺回,并交给了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