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前后的爱情小说《飘》也对人们适应变化作出了生动深刻的描述。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制造业集中在北方,南方经济主要是棉花种植,为“世界工厂”英国提供原料。美国北方凭借工业革命的实力击败以奴隶制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南方。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工业革命,战败后的南方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飘》的作者生活在美国南方的亚特兰大,对美国南方在战后的历史变迁应该说比较了解,又花费10年时间完成这部经典小说,应该说她笔下的人物命运有时代大变局下的真实性。
我把《飘》中的重要人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远见的男主人公白瑞德。他一开始就预见到工业化的北方必然击败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南方,于是大做军火生意,赚了大钱,尽管他在南方战败前还参加南方军队;第二类是学习型的女主人公郝思嘉。郝思嘉并不知道南方必然战败,在南方战败和自家种植园破产后,她没有绝望,而是承认现实,马上开始经营工厂;第三类是悲剧型的艾希礼。艾希礼是南方贵族,开始根本没有想到南方会战败,高傲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南方惨败后,艾希礼的世界就消亡了。郝思嘉怜悯艾希礼,就给他提供了在自己工厂工作的机会。可艾希礼没有学习能力来拥有一个新世界,他的痛苦是巨大而漫长的,虽生犹死,是一个典型的个人悲剧。以下片段节选自该小说,是男女主人公的对话,生动地描写了艾希礼的痛苦。
(女主人公郝思嘉问男主人公白瑞德)“你为什么这么恨艾希礼?我想你准是妒忌他吧。”她话一出口,恨不得把舌头咬掉,因为白瑞德仰天大笑,弄得她很难为情,满脸通红。
“你不但不讲信用,而且还非常自负,”他说。“你以为你这全区的大美人儿可以没完没了地当下去,是不是?你以为自己总是漂亮的小姑娘,男人见了没有不爱的。”“不对!”她气愤地说。“可我就是不明白你为什么这么恨艾希礼。我能想到的就只有这个理由。”“你再想想,小妖精。这个理由不对。至于我恨艾希礼——我既不喜欢他,也不恨他。事实上,我对他和他这一类的人只感到怜悯。”“怜悯?”“是的,还加一点鄙视。你现在可以像火鸡那样叫唤,你可以告诉我像我这样的流氓,1000个顶不上他一个,怎么竟敢如此狂妄,竟然对他表示怜悯或鄙视呢。
等你发完了火,我再向你说明我的意思,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唔,我没有兴趣。”“我还是告诉你吧,因为我不忍心让你继续做你的美梦,以为我妒忌他。我怜悯他,是因为他早就应该死了,而他没有死。我鄙视他,是因他的世界已经完了,而他不知如何是好。”郝思嘉感到他这些话有点耳熟。她隐隐约约记得听过类似的话,但想不起来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到的了。她正在气头儿上,所以也没有多想。“难道他,还有休?埃尔辛,还有米德大夫,他们都幸福吗?他们比我父亲、比你父亲幸福吗?”“唉。也许他们没有感到幸福。因为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钱财。”
白瑞德接着说出一段经典的话:“不是因为失去了钱财,我的宝贝儿。我告诉你吧,是因为失去了他们的世界——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里面的那个世界。他们如今好像鱼离开了水,猫长了翅儿。他们受的教育要求他们成为某一种人,做某一种事,占有某一种地位。李将军一到阿波马托克斯,那种人,那种事,那种地位就都一扫而光了。郝思嘉呀,瞧你那副傻样子!你想,现在的艾希礼,家没有了,农场也因交税的事而被没收了。至于文雅的绅士,现在一分钱能买20个。在这种情况下,艾希礼?威尔克斯能干什么呢?他是能用脑子,还是能用手干活呢?我敢打赌,自从让他经管木材厂以来你的钱是越赔越多了。”“不对!”“太对了!哪个星期天晚上你有空,给我看看你的账本好吗?”“你见鬼去吧,而且用不着等你有空。你可以走了,随你的便吧。”
“像他们这样的人是值得帮助的,而艾希礼?威尔克斯……呸!在我们这样一个天翻地覆的世界里,他这样的人是无用的,是没有价值的。每逢这个世界底儿朝天的时候,首先消失的就是他这样的人,怎么不会这样呢?他们没有资格继续生存下去,因为他们不斗争——也不知道怎样斗争。天翻地覆,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过去发生过,以后还会发生。一旦发生天翻地覆的大事变,个人的一切全都失去,人人平等,然后白手起家,大家都重新开始。所谓白手起家,就是说除了脑子好使手有劲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但有些人,比如艾希礼,脑子既不好使,手也没有劲,或者说,虽然脑子好使手有劲,却顾虑重重,不敢加以利用,就这样,他们沉了底,他们也应该沉底,这是自然规律,除掉这样的人,世界会更美好,但总有少数坚强的人能够挺过来,过些时候,他们就恢复到大事变之前的状况。”
可惜,在生产力革命频繁爆发的今天,艾希礼的悲剧还在许多人身上反复重演。的确,生产力革命爆发的时间越来越频繁,产业的寿命也越来越难以持久,企业的寿命更是这样。所以,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会出现多次职业大转换,现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能完全过时,这需要人们的观念跟上环境变化的脚步,永远保持创业精神,积极地终身学习,避免心理结构的危机,否则“艾希礼的悲剧”将反复上演。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相互独立地发生,农业革命随后缓慢向世界的其他地区扩散和蔓延。公元前7000年左右,中国有了最原始的农业,在土地上种植水稻、粟等粮食作物,饲养家禽,每年有丰收的喜悦。相传,神农炎帝发明了冶陶业,使人们能制造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轩辕黄帝和炎帝对技术的钻研预示了中华民族自诞生之日起就擅长技术改进。《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炎帝“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礼记?礼运》生动记载了约5000年前黄帝和炎帝时代中国祖先从穴居到自建房屋,从吃生食到吃熟食,从穿羽毛兽皮到穿布帛的生活改进过程:“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大禹治水,表明中国人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否则,中国古人就去躲避洪水而不必去治水了;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表明家庭已经出现了。约在商周时期,中国进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时期,开始有了青铜器,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使用铁器,铁制农具比铜制农具效率高多了,处于华北平原的大量土地首先得到开垦,中原经济总量扩大,中原文化开始崛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表明当时老百姓“有衣穿、有肉吃和有饭吃”的生活时尚和寿命可以达“七十”了。依靠郑国渠灌溉广大平原和商鞅变法,秦国农业经济获得了大幅度提升,有力支撑了统一六国的军事行动,当时秦国的兵力高达60万,一次用兵至少在半年以上。汉朝后,中国农业主要粮食作物由粟变成了稻米。与此同时,古印度利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平原条件和湿润的印度洋暖风,种植了水稻、小麦、豆类和棉花,并且织出了棉布,发明了“十进制”,取得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被凯恩斯称为“第一个剑桥经济学家”的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了《人口原理:人口对未来社会进步的影响;兼对戈德文先生、康多塞特先生和其他作者的理论进行评价》,他悲观地指出:在18世纪末的欧洲,食物供给的增长将引起人口的迅猛增长,最后只能是战争、饥荒和瘟疫来抑制人口的增长,这就是著名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马尔萨斯没有想象到工业革命的爆发,被工业改造的农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工业革命
在1820年之前的几千年内,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基本没有变化。谁能料到,1820年后,一个黑天鹅事件发生了,那就是工业革命,在突然之间侵袭农业世界。从此以后,工业经济比农业经济人均创造的附加值更多,财富出现“井喷”现象,一些国家的经济突然从停滞转为高速增长。安格斯?麦迪森在2001年出版的《世界经济:千年展望》一书中指出,在18世纪以前,西方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05%,照这个增长速度需要143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能翻一番。1820年以后世界经济在工业革命下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套用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的话来说,就是进入“起飞阶段”。如图1-2所示,1820年之后,英国人均收入首先爆炸性跃起,美国紧紧跟随,并在1900年左右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从1850年后也开始追赶英美。日本1870年后表现不凡。300年前,西欧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而如今是75岁以上,日本则是世界上人的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达到80岁以上。遗憾的是,中国和印度从1820年到1950年对工业革命基本上无动于衷,没有丝毫反应。
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英国,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导火索。1780年,每100磅棉花的纺织成本是2.10英镑,1830年竟然下降到0.13英镑;用农业时代的纺织机加工100磅棉花,要耗时5万小时,但用1825年英国的自动纺织机,只需要135小时!这是农业时代无法想象的。
蒸汽机是工业经济的第一个通用目的技术,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是一名能工巧匠,在1765年制成了有分离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后来瓦特对它进行了改进,1776年,瓦特把蒸汽机应用于抽水。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把瓦特的蒸汽机装在轮船上,造成第一艘商业蒸汽船。1819年,蒸汽轮船开始了第一次跨大西洋航行,帆船制造和运输受到毁灭性打击。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把瓦特的蒸汽机装在火车上。1831年,第一条铁路在英国铺设。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总结道:“铁路是工业革命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仅创造了新经济区域,也迅速改变了‘心智’地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拥有移动能力,第一次拓宽了一个平凡人的眼界。”纺织业、采矿业、造纸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生产,这就是所谓的“蒸汽时代”。
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英国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跨洲帝国。1870年,这一革命超出了英国,开始向欧洲大陆蔓延,北美和日本也作出了积极响应;1870年后,美国开始在以电器技术为通用目的技术的新一轮革命的浪潮中崭露头角,显示出超越英国的远大前程。1861年,第一封电报从纽约发出。
第二节 生产力革命 (4)
1878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在美国发动机的市场份额中,电力发动机从1895年的0上升到1915年的90%以上,对蒸汽发动机进行了革命性替代;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将传送带用在了汽车生产中,发明了流水线,工人只需要负责自己手中的零件装配就行了,相当于亚当?斯密“针的故事”。这样,组装一辆汽车的成本降低了近8倍,提高了效率,制造出了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1908年,福特汽车的售价是850美元。到1924年,福特汽车的售价已降至300美元,而当时马车的价钱则是400美元一辆。在短短的20年内,马车遭遇了灭顶之灾。不久,汽车已经成为工作、购物和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并带来了城市化。从那时起,人类社会就开始演绎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定的永恒主题,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信息技术革命
在距工业革命爆发的1820年还不算太久远的1971年,又一个黑天鹅事件再次侵袭地球。1971年英特尔公司4004芯片的发明,标志着信息革命的开始。而此时,IBM总裁在1947年的预言“世界只需要几台计算机”仍言犹在耳。1972年夏天,从哈佛大学退学的比尔?盖茨对英特尔公司推出的微处理器芯片很感兴趣,他的想象力引导了他对新产业的远见:“让每张书桌上都有电脑,让每个家庭都有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