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预言,老年就业模式将越来越重要,“人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比如50岁以上的人)不会像传统的朝九晚五的全日制雇员那样一直工作,他们将以临时工、兼职工、顾问以及接受特殊任务等许多不同的新方式参加工作”。的确,体力在信息时代已经不重要,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大脑将代替双手,财富创造最终要和体力分离。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说,“我宁可活在今天而不是历史上任何时刻——这倒并不仅仅因为在更早的时代里我那一套技巧不会像今天那么有价值,以及我会是某只野兽晚餐的首选对象。工业化时代的工具扩展了我们肌肉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工具则扩展了我们头脑的能力”。老年人依靠自己丰富的知识进行创业(如网络企业)的可能性变大,并且全球化又为这些老人提供了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的机会,因此一些知识密集企业可能大量产生。
在世界上最大的“商学院”阿里巴巴,千万名网商从干中学习商业。十大网商之一的李棠华就是老年创业的榜样,他把小小的皮带部件做到了规模效益。
知识老人轻松跨入全球交易网络的门槛,走向维基经济的道路。“中国新经济”会为老年创业家提供广阔的舞台。
[1]苏南模式是指江苏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所有制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编者注
[2]1972年,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让世界大吃一惊。他在登上“空军一号”飞往中国的途中,认为他的访问是“发现新大陆”之旅,后来他自己评价这次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后人用一句话评价尼克松,就是“他去了中国”。
[3]米格-25效应是指,整体优化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苏联研制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以其优越的性能震惊世界。然而,美国飞机制造专家却惊奇地发现:米格-25战斗机所使用的部件中竟然有陈旧落后的电子管设备,而其整体作战性能却超过了美国等其他国家可类比的战斗机。这一整体优化产生的效果,被人称之为“米格-25效应”。
[4]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将成立不长于42个月的企业视为创业企业数目,在统计上用过去连续3年累计新增的私营企业数为某地区拥有的创业企业数。劳动人口选取15~64岁的成人,由此得到每万成年人口中的创业企业数量,称为中国私营企业创业指数(CPEA)。该指数偏重于新创立的企业,把创业人群限定在目前统计上的经济活动人口。由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仅约为3年,我认为能够生存下来的就是创业企业,存量企业也很重要。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是长期趋势,老年的定义会不断调整,老年创业会逐渐成为潮流,成年人不只限定在15~64岁的人口。所以,从长期看,全部人口数更合适。
第三节 中国经济硬实力:中国价格 (1)
中国价格
从增长的角度来说,中国依赖的不是农业,而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现在,工业的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45%左右,与新加坡和韩国当年不相上下。而农业所提供的GDP只有10%,而且这个份额还在下降之中。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关键在制造业部门。
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就敏锐地洞察到中国在制造业上分工的巨大潜力,他在《国富论》中指出:“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那么广大,居民那么多,气候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的国内市场,就能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容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如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
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逐步利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机会,寻求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的动态定位。制造业产业链可大致分为7个环节:(1)产品研发、(2)原料采购、(3)加工制造、(4)物流运输、(5)批发经营、(6)市场营销、(7)终端零售。1978年,中国加入全球产业链条时,是从第三个环节切入的。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第一次进入国际市场,在沿海省份设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称之为“三来一补”或“两头在外”。同时,切入全球加工制造环节为中国经济取得关键性的经常性账户盈余,赚取外汇,避免了经常性账户危机,并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这个切入点看似平常,实际上很精妙。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于纺织业,印度1991年以来的经济奇迹起源于超常规的软件业,而中国经济起飞竟是从不起眼的“三来一补”开始的。
中国的巨大成本优势直接带来了加工制造环节向中国的逐步转移,跨国公司不断把总部、生产基地、配套工厂和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利用中国便宜又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出口商品的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80年到2008年,工业制成品占全部出口商品的比重由12.4%提高到了90%以上。“中国价格”开始成为中国经济硬实力。
必须看到,新中国第二个30年中,中国服务贸易在全球市场上属于劣势。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稳步发展,通信、保险、金融、专有权使用和特许、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现代服务出口则占比偏低。服务贸易结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向新兴的知识密集型转化的态势还不强劲。
关于“中国价格”,首先要确定一下它的含义。从目前来看,“中国价格”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其物美价廉、非常实用的特性。中国经济体中,有经过改革的新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正是这些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价格”。如图3-16显示,中国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的劳动力适应了“中国价格”的对劳动力的需求。
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附加值低、消耗资源大,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基本掌握在国外的跨国企业手中。由于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资源,中国制造业只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还有很大差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以来,世界贸易增长迅速。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机制下,“乌拉圭回合”谈判[1]成效显著。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贸易体系中获得了稳定的多边法律关系,获得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中国制造业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市场在国外,显示很高的外向性。以至于世界经济繁荣时,需求不是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下滑,国外订单减少,危机迅速传导到国内,特别是沿海地区。
美国政府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前提条件是美国需要遵守已签署的国际经贸条约。对美国而言,其国际条约主要指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协议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试想,如果中国到2009年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国缺乏国际经济法规保护,就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知不觉中成了受害者。因此,2001年中国政府抓住机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多么有远见。
中国加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将低成本要素融入全球产业链条中,从供给方面支撑了全球经济的高增长、低通胀格局。全球消费者受惠于中国以低廉价格供应种类繁多的商品的能力。根据美中贸易委员会的研究,到2010年,中美经贸合作可使美国GDP增长0.7%、物价水平下降0.8%、每个美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制造业生产率提高0.3%。“中国制造”对美国人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美国一位家庭主妇萨拉在《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中证明,美国人不买中国货的日子会变得如何悲惨,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有多少烦恼。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最终决定,还是跟中国进口产品共存的好。
发誓一辈子不用中国产品,貌似不太现实……我情愿不去知道,未来10年不靠中国产品过活,日子会有多难。”“中国价格”也成为世界零售商竞争优势的体现。一个著名例子是美国两大零售商沃尔玛和Kmart之争。以“天天低价”为品牌魅力的沃尔玛的成功与中国密不可分,沃尔玛把全球采购链的中心放在深圳,这使它拥有了无限并且价格低廉的商品。Kmart却拒绝大规模购买中国商品,这是其最终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计算机生产商戴尔很早就把计算机制造流水线放在中国,以大幅降低成本。前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认为,“如果通用电气公司投资中国的战略是一种失误,那么这意味着10亿美元甚至可能是20亿美元的损失;但如果这一举动是明智的,它将使通用电气公司赢得下一个世纪”。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粗略地用实际有效汇率来衡量。如图3-17所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变化分两个阶段:一、从1980年到1994年以来不断下降。在这期间,人民币不断贬值,从1982年的1美元兑换2元人民币,一直到1994年的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可是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反而加速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价格改革中,国内的通货膨胀远高于中国的贸易伙伴。二、从1994年之后,国际竞争力维持基本稳定。即使是2005年人民币开始对美元小幅升值,国际竞争力依然没有多大变化。这说明国内的通货膨胀与中国贸易伙伴的通货膨胀接近。
全球品牌
全球化造就了品牌经济时代。一个成功品牌为企业带来的产品溢价力和影响力的价值往往是任何有形资产所不能比拟的。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要想把握住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困难的。即使能够把握,还需要有企业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而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使一个世界级的公司遭受重挫。为了使自己在技术落后于竞争对手的时候能够避免被彻底打垮,企业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品牌形象,赖以维持利润空间,从而缓冲压力。
中国企业不仅要靠资金、技术,更要靠品牌。从产品时代,进入营销时代;从暴利时代,变为微利时代;从大众市场,进入细分市场。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还没有建立稳定的品牌,我们很难全面掌握中国全部企业的情况,但是掌握了中国500强大企业的情况,就可以把握中国制造市场主体的趋势。同时,中国本土品牌的生命周期也很短,在2005年排出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12家入围的企业在2008年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中出局,出局率为22.4%,比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5世界企业500强5%~7%的出局率高出3~4倍。这个名单的换位率目前非常之高,表明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还没有建立起稳固品牌。
第三节 中国经济硬实力:中国价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