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治大宋
3449600000019

第19章 帝国的重建 (1)

一、中兴迷梦

1. 高宗三惧,千古一帝

靖康之变终结了北宋君臣深陷迷醉的繁华,然而兴起不久的女真人并没有能力掌控整个大宋帝国。天佑大宋,给了它一个重生的机会,徽宗的第9子康王赵构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赵构并非英雄人物,他只是很幸运而已。他有一个雄健大丈夫的体魄,却很不协调地包裹着一个卑怯得出奇的灵魂。当皇室的大部分成员随着徽钦二帝被掳走的时候,赵构却因为特殊的机缘巧合躲过了这一劫。他从逃离开封到登上帝位的这个过程不顺利,也不光彩。金人讽刺他是“衔命出和,已作潜身之计;提兵入卫,反为护己之资。忍视父兄,甘为俘虏”。 他本来只是一个坐拥荣华富贵的亲王,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徽宗的好色本性和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其艺术才华。他没有远大志向,也没有非凡眼光,但是历史却选择了他。

翰林学士汪藻代皇太后所拟的手诏中说: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

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

这两句话天下传唱,表明赵构登基是无可争议的,并且对他充满着中兴宋室的期待。 赵构成了宋高宗。作为南宋的第1位皇帝,他的身上肩负着中兴的重任,而当时的局势实际上是要他做一个开国之君所该做的工作。

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说宋太祖赵匡胤是“以惧一天下”,即认为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过程中始终存有恐惧之心。于是他要崇文抑武、收兵权、行科举,并且建立互相牵制的文官制度。而宋高宗的恐惧感恐怕比宋太祖还要强烈,历史学家王曾瑜总结宋高宗的人生,说他“始而畏惧金人的凌逼,继而担心武将的跨扈,终而害怕权臣的篡位”,可以说赵构的皇帝生涯大部分是在恐惧中度过的。

高宗是有名的逃跑皇帝,他是建炎元年(1127年)的5月1日在南京(今商丘)登基的。7月的时候他冠冕堂皇地说要“巡幸东南”,其实就是怕被金人捉住要到东南避难,并在金陵(今南京)建都。宰相李纲极力反对,高宗很快就罢了他的相位。太学生们不满意,掀起了激烈的学潮。要求留用李纲,结果高宗把领头的两名士子陈东与欧阳澈斩了。他不惜违背太祖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誓约,而要杀一儆百确立自己的权威,然后他就带着自己的心腹大臣黄潜善和汪伯彦逃到了扬州。

当时开封的东京留守宗泽击败了入侵的金军,乞求高宗回去。但是高宗置若罔闻,他将军国大事托付给了黄潜善和汪伯彦,自己在扬州自由自在地享乐。没想到金军很快就打了过来,建炎3年(1129年)初,金左副元帅完颜粘罕派兵奔袭扬州。朝廷收到急报,说金军前锋直抵近在咫尺的天水军(今安徽天长)。当时高宗正在扬州行宫行欢作乐,乍闻战报,心胆俱裂。遂病痿腐,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他慌忙地带领少数随从策马出城,仓皇渡江。

这一年是高宗的逃跑年,他先到镇江,后到杭州。金兀术渡江追击,他又从杭州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然后又逃到明州(浙江宁波)。腊月的时候逃到定海(今浙江镇海),进而渡海到昌国(今浙江定海)。快要到过年的时候,高宗得知金兀术将至明州。便让御舟漂泊在台州与温州间的海上,凄风苦雨,死里求生。这样的海上亡命生活长达4个月的时间,这种狼狈在中国古代皇帝史上没有先例。当时扈从的中书舍人李正民写诗为高宗解嘲说:“云涛雪浪蹙天浮,隐隐征帆去未休。蛟蜃伏藏舟楫稳,将军何用说防秋。”

建炎4年(1130年)金军北撤,宋高宗从温州泛海北上回到越州。第2年改元绍兴,寓有“绍祚中兴”的意思。绍兴2年(1132年)正月,高宗把小朝廷迁回临安,南宋朝廷在江南站稳了脚跟。其后高宗虽然也短暂驻跸过建康,但那不过是做抗金的姿态而已。当然也为了表示自己不忘恢复中原,临安始终称为“行在”。

尽管在临安比较安定,但是高宗已然闻金色变,患上了严重的恐金症。所以一生主张和议,偏安一隅。他对自己的继承人孝宗告诫说:“在敌胜负,在我生死。”

高宗的第2惧就是武将的跋扈。建炎3年,宋高宗逃到了杭州之后,御营司武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胁迫高宗将皇位禅让给年仅3岁的皇子赵旉,吕颐浩、张浚、韩世忠和刘光世等起兵勤王,高宗得以复辟。5月,苗和刘被韩世忠军俘获,两个月后处死。苗刘兵变可以说是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刺激,宋朝本来就有着猜忌武将的传统。现在他又亲身体验了一回,对武将的猜忌就更深了。

然而他又不可能像太祖那样雍容地举行一次宴会,推杯换盏之间就拿掉武将的兵权。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和岳飞被称为中兴四大将,他们的军队基本上都是属自己所有,所以有韩家军、张家军、刘家军和岳家军这样的说法。这些人手握重兵,高宗岂能安睡?所以岳飞的死就显得具有必然性了。杀陈东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杀岳飞是为了保障兵权归自己。所以岳飞死后,高宗对着大臣们兴奋地说:“今兵权归朝廷,朕要易将帅。承命与奉行,与差文官无异也。”有人将岳飞之死称为“南宋的成人礼”,理虽不错,但也未免太残酷了。

高宗的第3惧是惧怕权相秦桧。秦桧本来只是高宗的一颗棋子,依靠秦桧可以有效地与金人和谈。但是当了宰相的秦桧趁机扩大自己的权力,直接威胁到高宗的权力。不过秦桧在和谈中已经和南宋的士大夫群体结下了深深的怨仇,他依然没能跳出高宗的手掌心。

绍兴24年(1154年)省试,经秦桧授意,已定其长孙秦埙第.1;其门客曹冠第2;张孝祥第3。谁知到了殿试的时候,高宗打破了惯例,称赞张孝祥“议论确正,词翰爽美”。亲擢为第1,把秦埙降为第3。高宗此举,意在向专横跋扈的秦桧表明皇权是不可侵犯的。

绍兴25年(1155年)10月,秦桧知道来日无多,加紧策划让其子秦熺继承相位。秦桧虽然位极人臣,在家却是妻管严。王氏没有为他贡献子嗣,于是就把哥哥王唤的庶子领来让秦桧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绍兴12年(1142年),因秦桧的关系秦熺成为科考榜眼。才6年就位至知枢密院事,立班仅在秦桧之下。秦桧两次上表请辞相位,高宗为了稳住秦桧父子,下诏不允。

这年的10月21日,高宗亲临秦府探病,这是表示对秦桧的恩宠。但实际上是为了一探秦府的虚实,病重的秦桧勉强朝服相见,高宗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秦熺在一旁迫不及待地发问:“谁来继任宰相?”高宗冷冷地说:“这不是你该参与的事!”

回宫当日,高宗就命人起草秦桧父子致仕的制词。而秦桧的亲党也正准备联名上书,准备让秦熺当宰相。第1天,高宗宣布秦桧晋封建康郡王,秦熺升为少师同时致仕,秦桧之孙秦埙与秦堪一并免官。秦桧得知一门皆被罢,当夜就一命呜呼。

秦桧一死,普天同庆,万象更新。高宗憋屈了10多年,终于长吁了一口气。他对亲近说“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带匕首”,可见平日里他对秦桧惧怕之深。

宋高宗在位36年,其实只有在秦桧死后,度过了大约三四年舒心快意且百事不愁的光阴。在退位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宋高宗一生最幸福的阶段。

宋高宗的性格形象在历史上显得五光十色,有很多难以理解的举动。倘若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出身和遭际,尤其是他的恐惧心理,我们就很能理解他的那些令人寒心,甚至令人发指的举措。帝气和奴气集于一身的他,使得整个南宋王朝都带有这种色彩。缔造在这种恐惧心理之上的南宋帝国,其走向也必然是艰辛而坎坷,甚至是畸形和变态。

宋人说“自秦汉以来一百三十六帝,惟梁武帝得八十三岁,本朝高宗圣算登八十一”,梁武帝“狼狈而死,又何足贵耶”! 只有宋高宗“五福兼全,独过八旬之寿,自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在宋高宗之后,清高宗乾隆皇帝享寿在他之上。但当太上皇的时间比他短得多,没有享受到那么多不问政务的清福。如此说来,他也算得上“千古一帝”了。

2.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和秦桧,一个是民族英雄;一个是奸臣巨恶,这种形象将永远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

也有人试图为秦桧翻案,岳飞也曾遭到指责,比如当华夏一统之后岳飞还能称为民族英雄吗?

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简单的善与恶,但是人类的文明始终需要坚持一个底线,比如忠贞、善良和向往自由都是亘古不变的优秀品格。

我们只有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选择与价值判断。

绍兴10年(1140年),完颜宗弼率领大军南下,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名将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以少胜多,大败金军。战败的完颜宗弼得知为数不多的岳家军驻扎在郾城,而且是孤军深入,没有后援。于是率着大军直扑郾城,想将岳家军一举消灭。

这是金军的精锐之师,拐子马凶悍异常,只是他们遇到的是岳飞。岳飞亲自出马,运用巧妙的战术打得金军大败。

完颜宗弼说,我自出兵以来,从来没有过这种惨败。

金军中流传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军将士纷纷来降,就连金军大将韩常都表示愿率5万将士内附。

胜利的岳飞信心满怀:“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

金兀术率部来援,但是遭到岳家军沉重打击。金兀术把10万大军驻扎在开封西南45里的朱仙镇,岳家军前哨500铁骑与他们稍一交锋,金军就崩溃了。

北方义军纷纷响应,大河南北捷报频传。

然而有两个人很不高兴,即赵构和秦桧。秦桧让人上书说岳飞此时出兵难成大事,他又亲自对赵构说:“岳飞孤军深入,不班师则凶险莫测。”其实不光是让岳飞班师,韩世忠、刘锜和张俊都奉命后撤。

岳飞真正陷入了孤军深入的局面,高宗又连下12道金牌令岳飞撤军。有人说岳飞是历史上得金牌最多的人,只是这种金牌,太过于荒唐。岳飞愤然泪下,他朝着东京方向拜了几拜,长叹道:“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岳飞班师,老百姓拦着他的马头,哭诉着说他们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朝廷的军队来。他们为官军运送粮草,为的就是能够重新回到宋朝的怀抱。

岳飞立马长叹,将朝廷的诏书拿给百姓看,百姓看了诏书哭声震野。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