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治大宋
3449600000023

第23章 帝国的重建 (1)

三、乱世文心

1. 长沟流月去无声

“洛中八俊”这个说法出自南宋著名诗人楼钥的《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很可惜虽说是八俊,但是他只道出了3个人的名字,剩下的5俊是谁我们也无从知晓。不过光看这三俊,就已经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了。

这三俊分别是“诗俊”陈与义,名臣陈希亮的后人;“词俊”朱敦儒,字岩壑;“文俊”富直柔,大名鼎鼎的宰相富弼的孙子。3人都是一时奇才。朱敦儒生于1081年;富直柔生于1084年;陈与义生于1090年,年龄相差不到10岁。他们都在繁华的洛阳城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那真是一段美好并值得回味的时光。

朱敦儒是其中最狂放的一位,他在词作《鹧鸪天?西都作》中写道: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西都就是指洛阳,他给自己封了一个官职叫做“清都山水郎”。清都指的是天庭,说自己在天庭做了个管名山大川的官,而自己的放浪形骸且狂放不羁那是老天的安排。他的权力还真大,批的券是给雨支风,连风雨都由他支配。而且他还经常给玉皇大帝上个奏章,要他留点云彩或借个月亮。可是他这个山水郎很懒散,金楼玉阙也不想回去,就插着梅花在洛阳城里喝得大醉。

这是他们的洛阳生活,很美好,很洒脱,很烂漫。但是在他们人到中年的时候,靖康之难的战火却将他们抛入了漂泊的难民潮中。他们在仓皇逃窜的时候,却不能不回忆起当年的生活。陈与义是诗人,但是他的下面这首词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苏东坡的词在一个级别之上: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曾经他们在洛阳的午桥上喝酒,坐中的豪英应该包括八俊在内,可是一切就像是一场梦一样。陈与义感叹“古今多少事”,却不是我们熟悉的那句“都付笑谈中”。而是“渔唱起三更”,都成了半夜时分渔夫的歌声。

陈与义和富直柔都是文人,但同时也是朝廷重臣。南渡之后,他们都位列宰辅。陈与义最后还当了副宰相——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富直柔当了同知枢密院事,这也是副宰相级别的军事长官,他们还极力引荐朱敦儒。

朱敦儒本来是无意为官的人,但是国难当头,他忧伤痛愤,他在词中写道: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亡国之痛使得他转变了人生态度,终于应了朝廷征召到临安赴任,当了兵部郎中等官职。

但是在高宗和秦桧屈膝求和不思抵抗的情形之下,英雄无用武之地。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及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赵鼎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和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

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

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很是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在今杭州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8年(1138年)11月陈与义病逝,终年49岁。

此时的朱敦儒也只能在词中感叹自己“有奇才,无用处”,他不禁悲愤怒号: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救亡有志,报国无门,这是他们3人共同的悲剧所在。富直柔尽管也当了宰辅高官,但是很快遭到秦桧的排挤。最后也被提举临安洞霄宫,退居二线,无法再过问朝政大事。只能是徜徉山泽,放意吟咏,与苏迟及叶梦得诸人游。以寿终于家,享年73岁。

楼钥说朱敦儒“肮脏不偶,终以退休”,这里的“肮脏”读作kǎngzǎng,是高亢刚直的意思;“不偶”是不遇的意思,是说朱敦儒刚直不阿,敢于仗义执言。不遇于世,最后也只得退休。

经历了宦海沉浮的朱敦儒,在晚年对功名事业彻底失望,词作进入了人生的第3个阶段。如果说早年是放浪不羁,中年是漂泊忧愤,晚年就是逍遥自在。他在《好事近?渔父词》中写道: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这完全就是一副寻云弄水不问世事的态度,他的另一首《苏幕遮》将这种心态展现得更加明显:瘦仙人,穷活计。不养丹砂,不肯参同契。两顿家餐三觉睡,闭著门儿,不管人闲事。

又经年,知几岁。老屋穿空,幸有天遮蔽,不饮香醪常似醉。白鹤飞来,笑我颠颠地。

他完全用口语来表达,说自己“两顿家餐三觉睡”,情绪极为消极,这是在偏安时代一个有志之士的最终心灵归宿。

朱敦儒的词作完整地展现了他的一生,心态的变化处处带着时代的烙印。3人之中他活得最久,卒于秦桧之后,又在高宗退位之前。他的晚年心态代表着南宋前30年的时代压抑,种种压抑终于要结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2. 天教憔悴瘦芳姿

这一次,上苍错爱了一个女人。

李清照,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人。她的父亲李格非,出自韩琦门下。官拜礼部员外郎(相当于礼部的三把手),并且是“苏门后四学士”之首,为仕为文为学均擅胜场。她的母亲王氏是少年状元王拱辰之孙女,“亦善文”且“工词翰”。仕宦之家,真正的书香门第。再加上开明的父母,使得其他人都在烧水煮饭或刺绣女红的时候,李清照却可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那个时代,婚姻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大的冒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她将自己的身子和余生的全部幸福交付时,她甚至还未曾见过那个“受领者”的容颜。而李清照,则无疑是这次冒险中大大的赢家。她的阿郎是赵明诚,为赵挺之(礼部侍郎,李清照和赵明诚完婚几年后便官拜为相)的幼子。太学生,前途不可限量。更可贵的是,她的爱郎和她有共同的爱好——文学和金石学,这在那个时代是何等的不易!

“每逢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和我一同出来。我们当衣换钱,一起去大相国寺。买碑文和果品,然后回家。边吃果品边展玩碑文,就像古帝葛天氏的臣民一般恬静快乐。”

……

“有人欲售徐熙《牡丹图》,要价二十万钱,这个价格就是贵家子弟也不一定有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天,可是实在是筹不到这么多钱,只能又还给了他。这让我们惋惜且怅然了好多天。”

……

“我天生记性比较好,每次吃完饭,坐回堂前烹茶。我便指着堆积的书和史,猜某个典故在哪本书的哪卷哪页哪行。和明诚打赌,中的话就我先喝茶;不中的话就他先喝。我中了时往往举着茶盏大笑,反倒弄得茶泼了一身,没法喝茶和起身了。”

……

美好的家庭,幸福的生活。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不知李清照在当时,是否暗暗地感激过上苍对她的眷顾?可是不论她感激过与否,上苍的眷顾都未在这里止歇。因为上苍并不是要让她成为一个幸福的女人,而是要她成为一个伟大的女人,成为一个时代兴衰的见证人。

两宋的交际。

这一次,兴衰的交替将交由这个女人来镌写。

她只是一个喜欢玩耍和安逸的小贵妇,为什么这次偏偏选上了她?气冲山河的阿瞒不在,沉郁入圣的工部不在,灵性而单纯的她被选择去面对这绮梦的幻灭和霖霪的冷雨。

“余性偶强记”,当她暗暗自得的说出这句话时,当她凭着自己天生的好记性和明诚赌书欢笑弄翻茶盏时,她是否想过这天生的好记性或许是冥冥中天意的安排?安排她用这好记性去记住今后那一幕幕不堪睹视的未来?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

“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