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2年,是中国大局尘埃落定的一年,延续了近二十年的抗清战争,到此时终于偃旗息鼓,尽管民间依然存在着零星的抗清力量,但清王朝掌控天下的大局,已然不可逆转。是年三月,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被逮,随后遭清王朝处死,整个中国大陆放眼望去,已再无清王朝对手。这场改朝换代的角逐,已经以清王朝的完胜而结束。
而此时唯一在法统上对清王朝构成威胁的,也就仅仅剩下坐拥台湾,与清王朝隔海相望的台湾明郑政权,他们拥有南明永历王朝的臣子身份,也是此时中国唯一一支还打着“明朝”旗号的政权,又兼其特殊的战略位置,成为此时距离清王朝最近的对手。
但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一对对手,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清王朝已然统一了中国大陆,继承了明王朝灭亡后的中国“正朔”地位,明郑政权虽然一直坚持使用永历王朝的年号,并且以“大明延平王”的身份自居,将台湾称作明王朝的“东都”。但此时连南明的皇帝都没影了,何况对比清王朝此时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版图,明郑政权所盘踞的台湾地区,只不过是弹丸之地一块,欲图恢复谈何容易?所谓反清复明,也早是浮华泡影。
但明郑集团,毕竟拥有此时东亚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又兼其出身海商的特殊身份。而素来不重视海权的清王朝,陆上作战或许威风,入海作战,却着实是弱项。所以从永历帝败亡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台湾明郑政权与大清王朝之间,其实就是维系着这样一个微妙的“战略平衡”,一个是大如牛的庞然大物,一个是小硬如钉的锥子,明郑政权“反清复明”没指望,大清王朝挥师入海收复台湾,却也同样难。近二十年里,已然天下一统的大清王朝,在东南半壁却依旧神经高度紧张,几乎每年都与明郑政权的水师发生战争,更因迁界禁海,导致无数沿海乡民流离失所,生计无着。在这个战火渐熄,人心思治的时代里,因与明郑政权的对峙,海峡两岸,其实并没得到休养生息。
这样的局面,注定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对于清王朝来说,平定台湾,也就意味着他们彻底完成改朝换代的最后一步。而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这更是彻底结束战乱,国家完成统一,从此休养生息的最后一步。更对于此时海峡两岸的国人来说,这却是结束分离,骨肉团圆的最后一步。这“最后一步”,自然有人要去做,大清王朝和明郑政权,因这“最后一步”中,也同样将发生一次次冲撞,却更注定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结局。因为,走这“最后一步”的人,不管在海峡的哪一边,却注定都是炎黄子孙。
1,被遗忘的台湾延平王郑经
说到郑成功去世后,台湾由“明郑政权”至“大清一统”的过程,首先要说起的,就是在郑成功过世后,继承他的爵位与事业,以大明朝延平王身份统治台湾的郑经。
比起他那位成了民族英雄的爹,郑经的名声算是小得多。甚至拜《鹿鼎记》等武侠小说所赐,他还没有他那位草包小儿郑克爽知名度高。而在真实的历史上,他却是一位对台湾命运有深远影响的人。
郑经,字贤之,号武天,出生于明朝崇祯十五年,他是郑成功的长子,母亲就是郑成功的正房夫人董酉姑。可谓是郑成功“根正苗红”的接班人。郑成功过世后,他承袭了延平王的爵位,接管了台湾地区。表面看起来,他的接班是很顺理成章的,基本属于生得比较幸运,有正房长子的身份。但其实却不是这样,因为他的延平王爵位,不是郑成功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抢来的。
郑成功一辈子忙了很多事,几乎什么都忙到了,临终之前,也基本把自己忙过的事情都感慨了一遍,甚至忧怀了一番时局。但他却偏偏忘了一件大事:谁接他的班?
按照“程序”上说的话,能接郑成功班的,自然首选郑经。无论是身份还是资历,郑经都十分符合条件。常年跟随在父亲身边征战,虽然没有郑成功那般本事,却也算不错了。也有一些将领忠实于他,尤其是在厦门跟随他的将领。而且母亲董酉姑对他也非常疼爱。但偏偏他关键时刻不争气,竟然搞出勾搭弟弟乳母的丑事来。差点就被郑成功砍了。接班夺权,自然是没指望的。
结果在郑成功部将黄朝等人的拥戴下,最后接班的变成了郑袭,这个郑袭是郑成功的五儿子,虽然当时的年龄还有争议,但此时长子郑经才二十一岁,郑袭自然小的多,对于这帮军将来说,年龄越小越容易控制,自然他合适。至于根正苗红的郑经,众人也有话说:干出这等丑事来,没宰了你就算烧高香了,还想接班?做梦。
但郑经显然是个爱做梦的人,眼见得郑袭已经接班,自己反而加紧了动作,他一方面在厦门设立灵堂,以长子的身份隆重祭奠郑成功,其实是作秀给人家看的::我才是郑成功的长子,偌大的家业怎么能给别人?随后利用身边的亲信部将陈永华,冯锡范,周全斌等人,加紧打造战船,但对岛上的郑袭,他却逆来顺受,忍着气听了他半天吆五喝六。在他准备东进台湾时,偏偏清王朝的靖南王耿继茂也来添乱,威逼郑经投降。对于这种趁火打劫的行为,郑经很愤怒,但是他却非常友好的接纳了耿继茂的使者,并请使者替他向耿继茂表达诚挚的慰问。但是对耿继茂提的条件,却是坚决拒绝,尤其是“剃发”一项,更是百般反对。一番表演下,总算安住了耿继茂。安住了后方后,郑经于是年十月进兵,一举击败黄昭等人,把他的亲弟弟郑袭也打的投降了清朝。而后因恼火叔叔郑泰帮过弟弟,二话不说又对郑泰发动进攻,竟将郑泰杀死。至此,这个当年把他父亲郑成功气得吐血的逆子,才算正式接了他父亲的班。
能屈能伸,能打,但又有原则,这大体就是郑经的处事风格了。
但和他的父亲经营台湾的宏伟志向不同,最早的郑经还没这个觉悟,即使他在继承了延平王爵位后,大部分时间还是呆在厦门,在他眼里,台湾不过是一个大后方而已。但是现实立刻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这时候的清王朝也学乖了,不但海军力量增强,也学会借荷兰人的力量为己所用了。而荷兰人在被赶出台湾后,也无时不想着恢复台湾。双方自然一拍即合。当时负责福建地区军务的,是定南王耿继茂,按照荷兰人的说法是,他与荷兰人签订了一份协议,规定只要击败郑经,荷兰人可以重新得到他们在台湾的城堡,也就是变相占有台湾。这个协议并未见于相关的中国文献中,如果确有其事的话,耿继茂算是卖了一次国:出卖了中国自己的领土台湾。
1663年十月,清定南王耿继茂以100艘战船的规模,连同荷兰的十四艘精锐战舰,悍然向郑经的金门,厦门一带发起进攻,由于这一代先前明郑政权刚刚内讧过,势力受损严重,以至于郑经很快不支,只好败退到铜山,事后又不得不进入台湾岛。此战也证明,他比起他父亲的作战水准来,确实差了太多。但他也确实算条汉子,在铜山的时候,清军曾多次前来劝降,皆被郑经拒绝,一路上众叛亲离,却还是逃了出来。至此,郑成功当年辛苦打下的金门,厦门等据点,已经全部沦陷入清军手中。占明郑政权四分之一的金厦驻军,也在这场浩劫中或败或降,几乎全军覆没。原本对台湾岛没有兴趣的郑经,此时也只好去了这个他唯一能去的地方。所以之前没有的经营台湾的觉悟,现在也不得不有了。这之前的郑经,是一个气死父亲的“逆子”,然而这以后的郑经,却做成了父亲郑成功一辈子没有做完的事情:缔造一个繁荣富庶的台湾岛。
从败退台湾岛开始,郑经就着手对台湾进行经营。事实证明他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开拓者,却着实是一个优秀的建设者。一同随他来到台湾的,除了五千厦门,金门当地难民外,更有大批明朝宗室,儒生文士,而这些人也成了之后台湾发展的生力军。虽然如此,初到台湾的郑经,面临的却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首先是金门,厦门的丢失,使以贸易立国的明郑政权,失去了连接大陆的落脚点,之前他们通商世界,其货物主要通过以金门厦门为基地,同内地之间的走私,如此一来,等于血管被卡断,经济一下陷入了困顿中。与此同时,不甘心失去台湾的荷兰人,也开始频频趁火打劫,就在明郑政权与清王朝相互攻杀之时,永历十八年,趁明郑政权风雨飘摇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动了旨在收复台湾的“远征”,以波特为舰队司令,率领两千六百士兵,十六艘战舰,大举攻打台湾基隆港,结果腹背受敌的明郑军不支退去,光复台湾仅两年,基隆港就沦陷了。与此同时,荷兰人在海洋上也发动了对明郑政权的绞杀战,尤其是明郑外贸的重要基地东南亚地区,荷兰人四面撒网,见到明郑的商船就打,原本是明郑政权主要贸易来源的东南亚贸易,一度基本瘫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