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就这样收复台湾
3451100000049

第49章 :天下一统——康熙时期的收台战 (4)

2,清政府“纠结”的对台政策

以明朝延平王身份坐镇台湾的郑经,以其坚韧的忍耐,正确的用人,十几年发展生产,拓展商路的努力,终成十七世纪下半叶东亚一派强势,他拥有丰厚的收入,雄厚的物资储备,以及啸傲东亚的强大舰队。拥有如此强劲实力的郑经,也自然不安心做王爷了。作为郑成功的儿子,他心中其实也传承着父亲临终时还念念不忘的理想:抗清复明,光复山河。即使在清王朝已然统一大陆,明朝宗室如飘萍般四下离散的此时,他依然不肯放弃。

对隔海相望的清王朝,败退台湾早期的郑经还是很讲策略的,早在盘踞金厦的时候,就曾和耿继茂谈判过,在立足台湾后,为了向清政府示好,他主动把建在赤坎城旧址上的台湾首府“东都”,改名为“东宁”,一字之变,其实是给清王朝一个政治信号:反清复明我不想了,我只要在台湾岛上过日子。

而这时候的清王朝,正是康熙即位的早期,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此时却还只是一个不到十岁的毛孩子,国家大权皆由鳌拜,苏克萨哈等满族亲贵把持,这些人多是当年清王朝统一天下的勋贵,这些人脑袋里没有半点海权思想,尤其是以鳌拜为最,在郑经败退台湾后,他首先提议裁撤东南沿海的水师,收缩防御,至于盘踞台湾的明郑政权,只要他不来找事,也就由着他去。对于台湾岛,这帮人脑袋里没有半点概念。有这帮人当权,外加康熙还是毛孩子,说了也不算,此时的清政府,对于台湾岛自然也是没概念的。之后的几年,除了清朝沿海的水师时不时的严打台湾走私船外,双方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郑经能够顺利的在台湾岛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放心大胆的痛打荷兰人,其实也与此关系颇大。

但这样的情况,注定是不能长久的,首先不是所有的清朝高官,脑袋里都这么迷糊,比如在康熙登基初期,担任过兵部侍郎的黄锡衮,就是坚决主张收复台湾的一派,他是康熙的亲近重臣,尤其在康熙早期被鳌拜架空,受尽欺凌的时候,多次为他出谋划策,对台湾,黄锡衮认定“天朝之地,不可轻弃。”但是相比于武力解决,他这时候更倾向于“招抚”,康熙登基后与明郑政权的第一次“和平对话”,发生在清朝康熙六年八月,河南后补道孔元章奉旨至台湾,与郑经商谈“招抚”事宜,提出了“通商,入京,纳贡”三大招抚条件,遭到郑经拒绝。这是明郑政权与清王朝隔海对峙以来,清王朝向台湾派出的第一批官方使团。

这次出使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于康熙五年,曾试图两次发动征讨台湾的战役,结果都是船队尚在半路上就遭遇飓风,还没遇到敌人就被刮得支离破碎。征台的失败,也在清朝朝野激起反响,一时间“和平解决”的呼声大起。此时的清王朝,其主要的注意力,还放在西南越来越尾大不掉的“三藩”身上,对台湾实在无暇顾及。外加此时掌权的贵族,如鳌拜等人,更担心发展水师,会扩大汉人的力量,不利于满清的统治。这样的情况下,康熙朝早期对台湾的政策也很明确:能招抚就招抚,招抚不成的话,只要他不闹腾,就让他在那里呆着吧。就在孔元章赴台的同时,清政府还下诏,重申海禁法令,在东南沿海增派陆军,修筑堡垒,防线严重内缩。

康熙即位早期的清政府,对台湾的政策,可以说是既消极又迷糊,但还好又不迷糊的人,当孔元章的船队,正驶向台湾岛的时候,另一个人却愤然北上,面见清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关键的奏疏。这个人正是当年叛降清朝的施琅,他的那道奏疏,就是著名的《边患宜靖疏》。

此时的施琅,已经是福建水师提督,对台湾问题,他更是一再坚持,不能怀有“招安”的幻想,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收复台湾。在这封奏疏里,施琅以他几十年征战海洋的阅历,和对台湾的深切了解,向康熙详细的叙述了收复台湾的必要性,首先,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没有抛弃的道理。其次,收复台湾,不仅意味着天下一统,东南沿海,才能得到真正的休养生息。这片占清政府财政收入大头的富庶之地,才能从此得到稳定(台湾平,百姓得享生平,国家获增赋税)。这份奏疏显然对当时年少的康熙帝影响颇大,他在读到奏疏后,立刻批示命施琅入京朝见,商讨平台事宜。

但对于清朝官场来说,施琅此举,却是激起一片“官愤”。对于台湾问题,此时清朝主要的掌权人们,大多都不热心。比如鳌拜不热心,在这位满洲老贵族眼里,小小孤岛能成何气候?对于力主招抚的诸多汉臣来说,施琅此举,更是扇了众人耳光,外加他“贰臣”“败军之将”的身份,自然引起一片指责。施琅进京没多久,弹劾他的奏章就满天飞,甚至有人攻击他“邀功贪占,置社稷于不顾。”他有关平定台湾的深谋远虑,也被看做是为了找郑家报私仇的行为。一片骂声中,羽翼未丰的康熙帝也不好回护施琅。反而大手一挥,将施琅的水师提督职务也撤了,给了他一个“内大臣”的虚衔,解除兵权留京闲住。就在施琅被“架空”的同时,清政府又大力裁撤福建水师,尤其是当年归顺清王朝的部将们,也多被解除了职务,遣散了军队。对隔海相望的台湾,清政府此时是既不想管,也管不过来。

但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年轻的康熙帝是深知台湾重要性的。对施琅的这番处理,只是此时群臣反对下的一种政治平衡。就在施琅被架空一年后,即康熙八年五月,忍气吞声八年的康熙帝突然行动,计擒大权独揽的权臣鳌拜,正式宣布亲政,对台湾的政策,也从此发生了转向。认同施琅主张的康熙,决定解决台湾问题,但此时政局,却让台湾问题更难解决:西南有比台湾更近的大患——三藩问题。因当年在清王朝统一战争中建功而封王的三位前明叛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静忠,此时却已是清王朝大敌。他们占据了从云南至福建的中国东西南半壁江山,且脱离于清王朝中央政府号令之外,大有自立为王之势。对于康熙来说,解决三藩,显然比解决台湾问题更迫切。所以对台湾的政策,还只能以招抚为主。当时的清政府,还曾有过招抚台湾,然后借助台湾明郑政权强大的海军,从侧翼夹击三藩的奏议。所以康熙五月亲政,六月就部署对台湾的“和平对话”,由此时康熙的重臣刑部尚书明珠亲自主持,率领由兴化知府慕天颜,都督季俭组成的使团,至台湾与郑经会谈。相比于第一次接触,这次使团官员的官职更高,可谓是高规格接触。

康熙很高规格,但郑经的反应,却很“没规格”,当年孔元章仅仅是个候补道台,到了台湾还能得到热情接待,这次派来了刑部尚书明珠,郑经不但接待礼仪非常冷淡,更根本不参加会谈,只派自己的刑部尚书柯平同他会晤。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此时明郑政权实力大增,又兼刚刚修理了荷兰人,正是蒸蒸日上时,所以尽管明珠苦口婆心,郑经却终不为所动。在经过了一个月唇枪舌剑的交锋后,这场招抚自然无果而终。

郑经对清王朝的冷淡,除了因自己实力大涨外,更因为在他看来,一个实现父亲理想,抗清复明的机会,已然近在眼前了:三藩之乱。对于此时图谋叛乱的“三藩”来说,拥有强大海洋实力的明郑政权,自然是他们拉拢的对象。这其中尤其以“三藩”之一,作为郑经邻居盘踞福建的耿静忠最积极。论起关系来,耿静忠家族算是郑经的老朋友了,当年郑经镇守金门厦门的时候,就常和他爹耿继茂打交道。郑经同清政府的最早接触,也是和耿继茂谈的。而图谋叛乱的耿静忠知道,远亲不如近邻,拉住了台湾明郑政权,就等于保障了自己的侧翼。所以从袭封“靖南王”爵位开始,耿静忠就与郑经往来不断,起初还是偷偷摸摸的派些使臣,私下里搞点小动作,后来甚至大摇大摆,不但互相派遣船舶走私,连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相互找机会走动一把。尤其是耿静忠家的太妃周氏过世的时候,郑经还专门派使团前往吊唁,并送上重礼。在多年的往来中,俩家究竟达成了什么协议,清朝各种笔记上的说法各异,但联合三藩,推翻满清,却早早成了郑经的选择。

对郑经的这个选择,当时明郑政权内部的看法还是统一的——非常可行。此时的清王朝,表面上天下一统,但西北有葛尔丹虎视眈眈,正北有察哈尔王图谋不轨,南方的三藩,更掌握着强大的军队和人口。一旦内战爆发,自然是明郑政权扩张地盘,甚至实现复明大业的好机会。况且明朝宗室的鲁王一脉,此时也正由明郑政权恩养,挂着“监国”的名号,自然是“复明”的正统所在。大干一场的前途,貌似是很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