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言情痛苦都是自找的
3451400000020

第20章 掌握分寸,灵活中庸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

里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

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中庸思想不仅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有关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

大约40岁以上的人都记得,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庸之道曾被人错误地诠释。其实,中庸是“和谐”“适度”的一种境界。时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复杂的游戏规则、亲朋好友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种种矛盾,引出许多的烦恼和痛苦,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处之,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开一分烦恼,便多一分解脱和自在,自在的程度越深,烦恼就越轻,也就越幸福快乐。

在生活中,运用中庸之道,凡事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度量大一点,风格高一点,不去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轻松自在许多。

一个人的心境好,就会感到阳光格外明媚,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看见谁都高兴;而情绪不好,山清水秀也会视而不见,看谁都不顺眼。如果总是看到生活中坏的一面,那么心情就总是很沉重。

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写道: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凡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心态平和是一种理性的平和,有了心态平和才能有生理平衡,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个器官代谢功能才能进入最佳的协调状态,病痛才能减轻、疾病才能减少。因此,谁的心态平和,谁采用了中庸的方法生活,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钥匙。

心态平和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境界,是远见、宽容和睿智的结晶。

在生活中,人要有充分的适应能力,充分了解自己,给自己一个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要切合实际。

在此基础上要多与现实环境接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多做有益他人的事。应该认识到,多交朋友、使别人感到快乐,才能有利于彼此的往来;在生活中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不侵犯他人,才能使得他人乐意与你交流;不辜负他人,多给他人方便,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我们不难发现,健康人都有共同的特质,他们必定是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人际和谐的人,必定是一个长寿的人,一个外貌慈祥的人,一个尊贵的人,一个聪明的人。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技巧:

做事不要太苦

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享欲不要太乐

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待人不要太苛

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用物不要太荣

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