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言情痛苦都是自找的
3451400000019

第19章 安贫乐道,知足常乐

如果给你三个选择:

一是贫穷的但是快乐的;

二是富有的但是悲伤的;

三是富足的而且快乐的。

那么,我可以100%地肯定,你会选择第三个。

这很正常,没有人希望自己是贫穷的,同样也没有人希望自己是悲伤的,我们都需要富足而且快乐。然而现实的生活却是,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样,我们总是顾此失彼。那么,如果选择的范围缩小了,只能是在第一和第二个条件中选择,你会选择什么呢?是要贫穷的快乐还是要富足的悲伤?

这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只是问题是,你是否首先明白你自己的内心,你是否明白你的人生需求是什么。如果你还不明白自己的人生需求,那么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

人的一生无非是追求幸福与快乐。但幸福与快乐的关键都是在于心态——安贫乐道的知足心态。

“不知足”几乎成了一种现代病。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心境无处可寻,“乐天知命,故不忧”的心境被物欲冲击得支离破碎。不管是“低保”对象,还是月薪上万元的白领,说起自己的日子,都有一百个不满意,比比别人的生活,总感觉任重而道远。前者的心境尚好理解,那么后者呢?不少人暗自发问,现代人到底怎么了?多少钱才能买来“知足常乐”的心态?

我们随时会看到辛苦的、活得没有意义的、像骆驼一样负担沉重的人们。单只是生活,就已经使他们疲于奔命。他们只是单纯地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不这样劳累,就于愿已足。而且我因此相信,如果我处在他们的境地,一定也完全像他们一样。当我一文不名而只好在炽热的太阳下徒步赶路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只是能搭上一辆公共汽车。当我常年只有每天四小时的睡眠和二十小时的工作时,我最大的希望一定只是能有一天不受干扰地蒙头大睡。

当然,我也由此明白,每当一个人最起码的愿望满足之后,他必定还要有第二个愿望,而且将来还会接着有更多更大的愿望。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生活中已经不再缺少什么,哪怕有一天他身处一个更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时,他仍会向往或怀念那原有的生活;但当一个人置身在值得满意或甚至于值得艳羡的生活中的时候,他总还是觉得生活贫乏和不如意。

把事情往好的方面说,正是由于我们时常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我们才会付出更多的智力和体力去拼搏,以求得更大的进步,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创造与发明。但是,往坏的方面说,一个人如果只是消极的对生活不满意,消极的厌倦和抱怨,那就只能说是一种对自己幸运的忘恩负义,因为无论我们都不应认为自己已经够苦。事实上总还有那些比我们活得更辛苦更没有意义甚至于看来更没有希望的人们,而他们却在认真地抱着希望活着。如果他们有一天能达到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水平,他们一定会用最大的虔诚去感谢上苍。他们一定会觉得心满意足,不再会有任何奢望苛求了。

每一个人都免不了有厌倦、烦闷和不满足的时候。逢到这种时候,就是我们把自己设想到一个更没希望,更辛苦,更困难的境地的时候。

幸福是需要比较的,它没有止境,没有标准,而只是看你对它的认识如何以及看你对它怎样解释而已。

古人说:“布衣得暖胜衣锦,粗茶淡饭亦清甜。无病无痛便是福,温饱无灾便是福,平平安安便是福,宁宁静静便是福。”显然,说这话的人,已经从滚滚红尘中超然淡出,他活得很从容。

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有个“六然”养生诀,其中第一“然”叫“自处超然”,是说自我感觉要超逸洒脱,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位老人,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深刻感受发自内心的快乐,从而便有了怡然自得乐无穷的心境。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不管西方还是东方,快乐的本源是一样的。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国王,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挥霍不尽的金钱,宝马香车,红粉佳人,可他却觉得自己不幸福。后来,他听说世上有一种幸福外套,无论谁穿上它都会幸福无比。国王就下决心要得到它,他走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这天,他来到一处村庄,就上前问道:“你这么快乐,一定是拥有幸福外套的人了?”“幸福外套?”农民嘲弄似的说:“就算给你,你也一定穿不上。”“为什么?”“因为你是一个贪婪的人,披的是欲望的衬衫,它一个劲儿地向外膨胀,你又怎能穿得上别的衣裳呢?”

只有扔掉欲望的衬衫,才能得到幸福的外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漂亮了还想更漂亮,钱多了还想更多些,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人的劣根性导致众人在永不“知止”的底线上挣扎,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一直可望而不可即。

人人皆有欲,有欲需有度,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别人能容忍的范围内,这世界不是从此变得更美好吗?

有一首《安贫乐道》的古诗说得好:“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这首诗是告诉我们要能安于贫穷困苦,并且以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为乐。

一个安于现实的人可以快乐的度过一生,一个不满于现实的人整体只能牢骚满腹、愤世嫉俗,结果是害己害人。安贫乐道、万事随意、随遇而安是一种潇洒的人生境界,而其本意则是让人凡事不可强求,只要安于现状才不至于心慌意乱。

安贫乐道,不是让你没有雄心壮志,而是让你修炼一种心境。安贫乐道的人在陷入无路可走的窘境时会不慌不忙。他们会坚定地、努力地踏出每一步。在现实的际遇里,他们会执著向前,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他们的信念。

真正的安贫乐道不是不经历战斗的放弃,也不是不经历磨难的超越,更不是逃避现实的懦夫。真正安贫乐道的人会勇敢面对一切,他们不会因深处高崖而晕头转向,不会因深处低谷而自暴自弃。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会坚定地向前看,而不是躲在山山水水、梅梅鹤鹤后面享受着独善其身。显然,安贫乐道不是让你不思进取,而是让你安于现状、休养生息,伺机而动。“安”是让你更清楚地看清机会,只要不强求心才能安,心安情绪才不会浮躁。

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我们自己可以回想一下,酒足饭饱后自己是否会变得懒洋洋的,一天下来也做不了多少事。而节衣缩食、经历忍耐、精进不息的人往往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安贫乐道是一种心灵的平静,随遇而安是战胜阻碍的心胸。一个不懂得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人,是很难干成一番事业的,同时也很难明白人生幸福的真谛。

如何训练做到“安贫乐道”呢?

心安茅屋稳

慈航法师曾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一个人不论处于何等情境,只要心不为所动,就能浸淫在一片放旷自在的喜乐中。就像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大迦叶尊者,在山林水边,处荒郊乱塚,也能怡然自得。儒家云:“万物静观皆自得”,真正的平安,不在有多少人保卫,或是拥有多少华屋大厦;只要内心平静,那怕是住在茅屋里,都能安稳自得,充实而满足。

性定菜根香

万味均从根底发香,厚培其根,其味必厚。人也是如此,本性若安然、稳定,不妄求,不做非分想,虽日日清茶淡饭,生活仍然舒适、畅快。如战国时代颜蠋的“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弘一大师的“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都是甘于安贫乐道,以不多求为自身富贵之例,如此生活,实是人生至乐!

世事静方见

世间事复杂难明,如何才能识得世法的真相,而在混乱当中保持清明呢?如同清澈见底的池水,无染无波,便能直透池底风光。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唯有拥有一颗没有动乱,无有争执,宁静安详的心,才能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

人情淡始长

“君子淡以清,小人甘以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在平淡之中,才能见出真情实意;富贵荣华时的交情,就如饮蜜汁,虽甘美却容易变质。的确,淡淡的花香最怡人、淡淡的开水更甘醇、淡淡的友谊才能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