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言情痛苦都是自找的
3451400000039

第39章 人生开放,心灵绽放

米卡尔是美国加州有名的富翁。他有美丽的洋房和大片的花园。但米卡尔也有一个令自己头痛的难题:这么多的财富肯定有好多人在打自己的主意。怎么办呢?于是米卡尔让仆人在房子四周筑起高高的围墙。

春天一到。花园里鲜花怒放,浓香飘过围墙,令全镇的人都很神往。几个好奇的孩子想:院子肯定种着奇花异草,听说有一种长着大眼睛的花还会给孩子唱歌呢。于是孩子打起主意,决心探个究竟。

朦胧的夜晚,孩子们搭起人梯跳到院子里,他们在花丛中寻找着,踏坏了许多鲜花和嫩草。后来,他们被仆人发现,赶出院子。

富翁大为发火,把这事讲给朋友听。

朋友笑着说:“为何不把围墙拆了呢?”

富翁说:“那我会丢失好多的财产!”

朋友笑了,说:“有围城又怎样?连一群孩子都拦不住,何况身手不凡的大盗呢!”

富翁终于听从了朋友的劝告,彻底拆掉了围墙。于是,孩子们首先冲入花园。他们仔细寻找心中的神花,结果,根本没有什么奇花异草。富翁的朋友把孩子们请到客厅,并让他们美餐了一顿,然后对孩子们说:“在花园中种下你们心中的神花吧!”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然后跑到花园里去了。

因为富翁拆掉了围墙,全镇的人都可以欣赏到花园的美丽。富翁得到了全镇人的爱戴和尊敬。

一天。一伙大盗闯入米卡尔的家,准备将他家洗劫一空,刚闯入花园不远就被守护神花的孩子们发现。小卢比跑到洋房报告情况;小比尔跑去镇上通知大人们。结果大盗们被及时赶到的富翁和镇上的人们捆绑起来。

庆功宴上,富翁对所有人说:“我要感谢你们,你们使我懂得了一个伟大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只有敞开的花园最安全最美丽。”富翁的话博得了所有人最热烈的掌声。

同样,人生也需要开放,人生开放所带来的重要优势之一,就是帮助我们拥有广阔的视野,并获得最广泛有用的信息、资源、机会。人生的开放,主要要做到一下几点:

——有兼容心,打破个性限制;

——读万卷书,打破时间限制;

——行万里路,打破空间限制;

——上万维网,打破信息限制;

——交八方友,打破圈子限制;

——做多元事,打破专业限制。

比如读书,简单说来,其功能有两个方面:

——实用功能。提供打破时间限制的智慧和信息,承载超过个人容量的知识和技术,成为人生教材和信息传递平台,能为我们破除视野中时间和空间的“盲点”。所以中国还有句古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修身功能。读书能够修身养性,能够陶冶性情,能够供人娱乐休闲,是很好的精神食粮,这能让我们超越性格和情商上的盲点。

还有行万里路,可以打破空间限制。

英国人培根曾有一句名言:“对于年轻人来说,旅游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严复则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唐代大诗人李白年少时即走出蜀地,26岁“仗剑出国,辞亲远游”,花3年时间“南穹苍梧,东涉溟海”,用了16年漫游大江南北。这些丰富多彩的游历生活和广泛的社交活动也造就了他自由傲岸的性格和雄奇豪放、瑰丽绚烂的诗风。其诗歌题材之广袤无垠,想象力之奇特丰富,感情之激越澎湃,语言之清新俊逸,在中国诗歌史上无人能及。

古代没有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传媒,交通闭塞,通讯工具落后。因此,人类要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抱负,也只能通过“读书”和“行路”这两个主要途径,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对自身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在孤立中成长,就像一个国家不可能在孤立中发展。青蛙一直呆在井里,所以才会成为“井底之蛙”。一个人要是永远呆在一个地方,从来没出过远门,就会“孤陋寡闻”。一个学生只生活在校园和家庭之间,就可能习惯“闭门造车”,成为不适应社会的“温室里的花朵”。一个人的一生只能习惯一种单极的人文背景,’很可能就会形成一元化的思维,变成“树挪死,人挪也死”。

行路,打破的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围墙,有助于成就自己的开放式人生。对于学生来说,必须要学会充分利用暑假、寒假的时间,出外实习和打工,或者出外旅游,见识世面。尤其对小城市出生和小城市读书的学生来说,出远门更有必要——假如你不希望自己未来也在这个小城市。

当然,对于个人视野来说,网络在信息上的资源也是很重要的,这主要体现在发布和接受两个方面。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受益者,并且还不受地域、文化、官方和编辑主观意志等的限制。

因此,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将极大地充实自己的信息库,开拓自己的视野,使生活各个方面都会由此收益。

交八方友,打破圈子和经历对个人视野的限制,也是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

交际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使人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身心健康逐步提高,也为人的思想、思维、观念、视野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信息来源。就算从朋友那得来的大多是“道听途说”,显然也比自己“不闻天下事,两眼一抹黑”好。

此外,人情世故在东西方无论哪个社会都永远也免不了,所以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现在,人们能够自由换专业、换行业、换职业、换工作、换爱好,这正是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许多人总以为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不可以轻易改变,所以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取得成功,结果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事实上,目前中国有三到四成的人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哪怕在专业能力很强的高学历人才当中也是如此。如2007年((中国青年报》跟踪中国传媒大学的“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发现在落实接收单位的被调查者中,46.3%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

许多人改行也并不是因为难找工作。因为中国的大学不像西方进了学校可以再自由改换专业,许多中学生选专业时并不清楚社会形势,或者干脆就是父母和老师代选,甚至是“专业调剂”。因此,许多人毕业后再改行就很正常。总之,为了多挣钱,为了个人兴趣,出于个人特长或者人生重新定位而换专业,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很多人还因为改变专业而获得成功:譬如做互联网的张朝阳学的是物理专业,做宽带的田溯宁在学校学的是环境管理专业。

通常来说,人们交友有两个技巧:

追求同质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选择朋友的首要标准都是同质性,譬如志同道合、性格相投、兴趣相同、门当户对,或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等。知己往往也就产生在这类朋友当中。

保持互补

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功利原则,这种交际,实际是在追求个人的能力、视野、信息、资源不足的弥补。人们也经常会寻找对自己事业有所帮助、对自己人生可能有用、对自己的不足能有补益的朋友,或者说援军和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