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3506500000051

第51章 抱朴守真,蜀山巍峨——冯建吴先生诗词作品散论

抱朴守真,蜀山巍峨——冯建吴先生诗词作品散论

张叹凤

冯建吴先生(1910—1989),四川仁寿人,字大虞,别号字游,斋名蔗境堂、小徘徊楼,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也是20世纪川渝地区中国画的奠基者与代表人物。他曾师从王一亭、王个簃、潘天寿、诸乐三等名师,1932年在成都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新中国建立后并入四川美院),1956年出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载誉神州。迄今,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悬壁的“峨眉天下秀”风光壮美巨图,乃是他的丹青墨泽,同样作品系列也见布置于联合国中国厅等,成为国家荣誉。冯建吴先生的画作、篆刻,述评者已多,但对他的文学创作及文学观念,论述者尚鲜见。笔者此文主要依据近期由李晟、黄勇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出版的《诗心画魂——冯建吴传》中所涉作品作感受评述。

从传记中知道,冯建吴先生一生有着十分坎坷的经历,他在故乡度过了不乏艰难的岁月(有6年生活来源全靠亲自务农养活一家)。至今乡间老者仍记得冯老师白天肩担手耕,吃苦耐劳,而工余下来一灯如豆,村舍一隅,阅读与作画到深夜以至黎明。建吴先生的画作,或锦绣华丽,或野趣盎然,山川草木,稼豆果实,无不可入画,大小篇幅皆见气势磅礴或姿媚细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冯建吴先生左手丹青,右手文学,甚至诗名与画图并驾齐驱、相映生辉。这也是他的古代同乡苏轼、文与可等人共同的特征。

其诗作抒发生活理想怀抱,借诗言志,喻理传情,表达审美心得。因为多系题画、配画的缘故,他运用的主要文学形式是旧体诗词,但这并不等于他思想保守,相反,他的诗歌清新活泼,还能走在时代前列。他的诗歌创作编定总称《抱一庐诗稿》、《抱一庐丛稿》。在教学期间,他还为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开设文学鉴赏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文学修养。他在重庆编撰过文学讲义《诗词学讲稿》、《诗词学杂谈》等,课程深受广大艺术学子的欢迎。这些讲义原稿虽然多毁于“文革”秦火,但从其留传下来的草稿或学生保存的笔记与口碑中,仍可拾珠玑之论,真知灼见不随时光消泯。如他强调诗要有意境,思想内容与格律形式要“等价交换”以及“韵如屋之柱石,柱不稳必倾地”等议论,深入浅出,形象突出,语言诙谐。如他评论桂林山水,举例说明:“唐韩愈诗‘水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能状其貌,但不若柳宗元之‘欸乃一声山水绿’之有声有色,而意境深远也。”这既是身为画家的切入角度,也是文学鉴赏者的独到见识。他多有论述,也有不少像当年杜甫、苏轼那样的以诗论文、论艺、论人的佳作,都写得精致灵动,颇能概括事理,如《论印六绝》。下举其中所论《齐白石》一首以窥一斑:

不朽班门饿饭翁,别开生面夺天工。漫云粗犷为疵病,气魄能收太华雄。

“粗犷”是不假雕饰,不受拘泥,大气磅礴,好比泰山华山之雄险。这就极好地评价并传达出了齐白石的印篆艺术特色与精神,于微厘方寸之间见挥洒自如、收泰山华岳之势,这既是白石之风,也是建吴先生自己的诗风。冯建吴先生的诗作数量很多,都用情颇深,与他自己的书画篆刻作品亦珠联璧合。正如著名美术理论家洪毅然先生当年所感:

冯君攻国画及书法、篆刻、诗词,孜孜五十余载,少承家学,长亲师友,益以“读书、行路”,功力甚为深厚。

又道:

冯君几乎每画必诗。是故不仅“画中有诗”,其画,其诗,实二而一。以画为诗,又其另一特点。寸缣巨幛,皆不啻为无声之诗。

中国文艺中的诗画合一、诗画互文传统由来已久。在汉字创造发明之初,即已实现诗、书、画、乐的有机合一、互通,艺术繁衍,源远流长,终未分割。冯建吴先生的传记里还生动记叙道,先生还长于鼓琴弹奏,在带领学生外出写生途中,在大自然的环抱中,他不免诗兴大发,乐心随其机杼,这时候往往是同学们欣赏文艺、陶冶情操的享受时刻。不论哪一门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无非都是“言志抒情”,用西方流传甚广的现代文论话语来讲,即“实现人的诗意的栖居”。叔本华有段话甚妙:“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能让我们感到分外愉快,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看到了大自然普遍的真理和前后一致。”诗歌的哲理也正在于此。

由于时代局限与前边所说诗配画的缘故,冯建吴先生的文学表述形式是传统的旧体诗体,似乎轰轰烈烈的新文学运动(如新诗)或时尚文化与他无缘,其实这不过是他的一种选择而已,观念新旧也不单在形式新旧,这一点前人所论颇多,如沈从文先生所述辜鸿铭在讲台上关于留不留辫子的言论,头上未留辫子的人,未必心里没有一根封建的辫子。建吴先生虽然用旧体诗格,但文浅意深,比兴新颖,随机而发,有着现代人的深刻意识。这即是他在坎坷曲折、苦苦追求艺术的一生中,始终保持独立人格,不阿权贵,甚至不为五斗米折腰,坚持纯粹的人间操守与人格志向。兴许这更代表了20世纪现代人的精神风貌。同时,他也以古人为师,梅妻鹤子,淡泊自甘,陶醉在艺术的表现与精神的不断升华中。以上操守,也是他诗歌的主旋律与立意所在。他扎根生活,擅长把人生哀乐乃至苦难化为艺术创造与创新,这一诗意栖居的本质,令他具备了新文化人的品质与界定性。如果单单就文艺形式新旧而论,显然会落入形式主义的肤浅与狭隘。正如传记作者描写冯建吴一段时期受到石鲁等长安画派的影响,画风为之一变转为雄奇一样,冯建吴的诗歌也有着时代的投影,甚至有时代强权话语的植入,但他很明智地把握着分寸,往往写得恰到好处。观其画作,如(《瓜瓞绵绵》、《苦瓜小鸡图》、《稻熟荷香图》等),引用印度谚语说明问题:“每一小粒的稻米也会投下影子。”(《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其诗歌也一样,以小见大,反应时代气息与人生感遇。他在患难困苦年代所作的诗歌心曲抒发,虽然古人如欧阳修有“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的说法,但真要将愁苦的心情写得生动、深刻,有新意,像杜甫一般“沉郁顿挫”而不失赤子之心,有史以来,并不见多,多的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者。而冯建吴的曲折经历与心灵史,有意承接了杜诗的优良传统,并兼收并蓄,独发机杼,创作了川味特色的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作品,也有“史诗”的意味。梳理冯建吴一生诗歌创作,可大体将之分为五个阶段:

一,青年学艺与畅想时代。

二,成年创业艰苦并前程迷茫的描述。

三,蒙难含冤禁闭于乡间,从事体力劳动与坚持艺术创作时期。

四,教学生涯或伸或屈、或荣或辱、不可预料的特殊年代之表述。

五,躬逢盛世,老当益壮、豪情满怀的晚年。

这五个不同的时期,氛围、境遇自然直接影响着冯建吴先生的创作风格与情调,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思想蕴藉于诗中。但就整体而言,正如冯先生自号“抱一庐”,他抱一守诚,在79年人生中,始终探索追求,与人民大众保持血肉联系,将知识分子的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紧密维系,在动荡乃至黑暗的社会时期不失道义坚守。

累债不可解,有道不可伸。中肠结万虑,世步伤荆榛。逃禅复逃酒,炕火难逃秦。载盆漆室中,郁郁常哀呻。幸有香梅花,可以愈幽人。

——《除夕感赋》

诗成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世乱不堪,为创办艺术教育事业,冯建吴与同仁负债累累,陷入困境,心情十分压抑。诗语自然,颇得五言诗的直抒与简约,哀吟之间,则仍见美的情趣、清趣。该诗歌不啻为一剂心灵良药。

岁序将残人未行,渝城客夜风凄清。黄花空抱陶潜节,白酒羞无袁绍迎。与世浮沉聊因循,听时甘苦托枯荣。自知枉学屠龙技,错恼天贫冷一生。

——《客夜》

像这样古典、萧索的诗作,在冯先生集中不少,很有代表性。虽字里行间用典不少,但能贴切化入,拼接无痕,易阅读接收,表现了20世纪前期有志之士蜷曲难伸的情怀,可谓语字精到。这类诗明显学习杜诗,采用句中对偶联结,沉郁顿挫,铿锵有力。“因循”一词看似简单,却也巧用典故,取自李商隐诗《有感》,用得贴切。

除开个人际遇,“哀民生之多艰”,也是冯建吴着力表现的主题。如:

入眼村墟冷,闻风草木腥。感怀脱吟咏,十万痛生灵。

——《登汉嘉城堞》

一日复一日,行役多感伤。绵绵山路永,中有盗贼藏。闻之肝胆落,欲去空彷徨。方知蜀道险,咫尺生太行。官吏竟何毒,辛苦为催粮。民怨不敢说,笞责痛难偿。

——《宜宾至自流井途中》

命酒浇怀愤,哦诗寄旅情。灯光摇屋白,岚气入楼清。冷抱琴书乐,难为肝胆倾。岁残生愁绪,豺狼正纵横。

——《岁残》

类似的反映旧中国民生疾苦与苦难的作品,自是中国古典诗歌人民性方面由来已久的传统精神,源远流长。冯先生虽一生远离政界,但书生意气,知识分子的良知、责任感从未冬眠。在以后的年代、时期,他忧国忧民、表现内心疑惑的作品也占着相当的分量。

作为画家、艺术家,更多的诗作仍是倾注于河山壮丽、生活丰富,以及对心灵净土、画境的描绘与反复歌咏,这里边有山水情味、田园意境,也有逃禅的机锋,但诗画合一,形象突出,对美的呵护与发现跃然纸上,仿佛先生随时睁大着双眼,寻觅着人间的真谛、美景:

夕阳三五处,修竹几家屯。野水白于练,菜花黄到门。春情浓似酒,诗思淡无痕。取路溪桥畔,临流坐松根。

——《夕阳》

是处蝉声响,云深眼望迷。天浮岚翠重,峰压劫尘低。漫欲乘龙桥,何须扶杖藜。九株松色好,欲借一枝栖。

——《青城入山道中》

街东街西人似水,城北城南角吹霜。闲心逐鸟归林壑,信步随路来村庄。皎皎月从烟际出,昏昏山向渡头荒。个中诗思销魂处,绕郭千株梅暗香。

——《夜游曾家岩》

梵宇琳宫佛道场,往来路熟石羊乡。鸡公车小行程缓,坐看飞鸦恋夕阳。

——《近慈寺返城口占》

春水当门绿似苔,几笼翠竹夹梅栽。渡船载得村男女,乡镇交流日去来。

——《题画春江小艇》

这类景观人文书写,清新可诵。他晚年壮游河山,题泰咏黄,写意峨眉,赋韵京华,则更多豪情壮志,亦多理想色彩。也许现在的读者会嫌稍多口号标语、官方色彩,但身处当时,结束十年“文革”,锁拿四凶,改革开放后知识爆炸,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击掌踊跃,却也是不掩的真情流露,赤子之情真而无伪。

词的创作也是冯建吴先生那一代人笔下的胜场,可谓推敲之乐,颇得讲究。他至今留在重庆鹅岭公园的长联作品,历来为人称道,观光吟咏者不禁口角留香:

枕嘉陵,带长江,迢递起高楼。看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与诗心寥廓。

凿泉石,构台榭,窈窕缀名花。醉花间樽酒酒间明月,月随人影徘徊。

如果说这些尚是应景赋丽,多少有些文字游戏味道的话,“文革”中他与石鲁两兄弟间的鸿雁传书、词曲唱和,相互鼓励,手足情深,则展示了一代文化人的磨难与心路历程,其中如:“半生事,南柯误,化浮埃。荣辱漫嗟身世,骥老未虺聩。万古金瓯似铁,彩绣人间奇迹,螺钉亦是材。”(《水调歌头》)正如他另一首诗中所感叹:“头颅白误机关事,花朵红贪造化功。”(《孤篷自振图》)把不谙世事、不懂得逢迎和投机取巧的艺术家坎坷正直的一生以及飞蛾赴火般的爱美热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冯建吴先生的塑像仍是四川美术学院校区里的一道风景,人们驻足像前,难掩对这位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诗人的崇敬之情。先生留下的大量旧体诗词,脍炙人口,令人将他与巴蜀近代名驰一时的文学家、诗人如吴虞、吴芳吉、吴宓等大师同视为同声绝唱。他与从事新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巴蜀籍文艺名家们一样,同样代表着钟灵毓秀的巴蜀人文精神与勇往直前、不断创新、锐志进取的坚贞品格与聪明才智。冯建吴先生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用心学习与研究。

凭吊了川南眉山仁寿冯建吴先生故居,作以上论文,以示纪念。

(2010年8月30日草于成都霜天老屋,9月2日改定于北京大有庄一号楼1111室。2011年5月29日改定于川大。)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