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命和经历的了解。它辗转于死亡晦涩灰烬外围,沿着时间的河床持续和默默无声。剧烈炽热的巨大火球从海的另端舒缓地升张,伴随着的是无数生命的共同生息。暮年的诗人和在草原诞生的孩子。丛林中伸展羽翅的白鹤与海水中轰然射水的鲸群。星球上的万物都在用各自的体验完成在世界行进的事情。遥远的气层之外,寂寥的光年之处,星辰的爆发与衰毁,在宇宙无尽的黑暗中形成了绚烂的光。就像是散落岁月深处的谜底,没有人知道明灭的意图,只是跟随着冥冥之力在天地间浩荡的游存。静躺在悠悠古树的苍茫林间,纷繁的枯叶弥散地凋谢和垂落。生命的神秘在不为人知的地域吸引着我的感触。这些花瓣般的时刻,世界的实用的碎片会被抛离和冻尽,来自原始的兴趣会盎然地跃腾。
对事物的惊奇感和好奇心能够增加向更深处探索的动力,宛如悬崖处的断斜使流水直奔秘静的潭。思想也只有在此时才能影响人的深处,字里行间里停留着的思想只能影响语言本身。有效的封闭并不是件苦事。摒除愚昧无知的舆论,带来了更加真实的现在和真理行事的趋向。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也惟有在摆脱奴役和麻木不仁后才能在脑中印显。生命和经历的诸多事情一样,以各个环节彼此相连接的方式运行,似是稳定的卫星沿轨道环绕。这些环节之间的联结物件,即为被众人经常念叨的意义,而对于意义却无人能将其底牌揭示。日常生活中,最早眺望辽远苍穹的人类最先获得智慧之时,也力图维护人类生存的意义,甚至使其不朽。在人类普遍的经验背后,更多的却是个人化的生存方式。然而没有个通用的意义模式能概括个人生存的思索与探求。当我们站立于土地之上,去考虑从何而来又终于何所的问题时,还要面对一个严峻的境况我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地生活。
敏感的成年人处于绝望中,会从行为主义振聋发聩的道德呼吁中获益良多。他的智慧为他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力。但是当我们用相同的痛苦的伦理机制来向哺乳动物的其他同胞示威时,他们往往会一无所知的注视着发出空洞言语的表情。我的一位做先锋影像的艺术家朋友,前不久拿着叔本华的(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一书向类人猿猴讲述其中的哲理,猿猴非但没有接受,反而将书本撕毁。对于这只也很聪明的动物,一只具有诱惑力的香蕉远远比这个荒谬的举动更能引起它的兴致。我们无法为一只动物讲授哲学与伦理学的课程,因为它们不具备人类这样想象的力量。一只鼹鼠生来就是失眠的地下动物,它始终不停地挖土刨洞,疲劳的时候会进行短暂的休息或者寻找果腹的小虫和树根。它的存在不会被人认为有何远大的理想和动人的目的,它只是不停地延续,没有任何结局。相比鼹鼠,人类因为获得了惊人的想象力而感到自豪,同时也在追求想象力的作用下给日常生活赋予复杂的充满智性的目标,并不得不因此日复一日地劳作或者绞尽脑汁,以此感到慰藉。但也许在别的物种的视角中,人娄也如鼹鼠一样,终日刨挖个欲望的无底洞,一刻不停,并乐此不疲。
传承意味着不仅领略到了辉煌,还有污点。
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将疯子、爱人与诗人代表整个人类。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所关心的生命的意识,还需要更大的创造力。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生命的意义来源于前辈生活的范本。在范本和定式的常规的模式中,反而能得到意义的归属与安全感。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市井街头的贫民,都得依靠持续的生命过程来获得他所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个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其结果被广泛地认同为最重要的衡量因素。童年与成年后意义的断裂已经成为当代人的普遍经验。作为一个纯真的孩子,一本书和部电影足以让我们感觉这个下午是生动和富有意味的。但是对于一个成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只是贫乏和苍白。当今的成人系统的意义被统一地由各个步入成年的人们接受,它甚至有个自己的检测系统和评级标准。一个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设想的意义生活,但是在大众的意义体系中这会被视为无意义和能力低下。众人所望企及的只是被各代的实用化的意义制造者们所绘制的寻宝地图上宝藏的位置。
在这张几乎人手份的地图中,意义完成了私有到公有的转变。
自然进程和历史演化促使我们对人生的意义不断地被创造。但是没有什么先验的东西能够决定我们的人性,在不同个人和不同文化对于其追寻和求索的过程中,也不存在一种预定的和谐。然而任何词汇皆属人为,从人权的领域看,谁都有独立建立对自己积极生活颇有助益的意义。王国维把成大事的人生境界分为三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对于人生独立,亲证与自明的阐释也不失为一种对于意义的理解。学无中西,又无定法。人生的意义也没有确定的论证,但是能够真正让人生拥有意味的观念并不是仅仅讨论是否有意义本身。
心灵中意义的丰满与充盈显示出博大而悲悯的恩情。这种感怀穿越了凉薄的世态,直抵温暖的心房。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赞扬中国武侠的精神,也是在叙说种宽容和同情。冷漠横行的街道中,很多人已经忘却了感恩的心境。然而切善良都是作为燃料留存于人心之中。在付出刻薄和尖酸的时刻,内在的善意与温良也逐步的耗尽。这种代价带来的是对于自我本性的越发孤立,从而丧失了激情与信仰。在耶法·伊利阿赫《劫后余生者的梦》的著作中,一名记者问一位劫难之后的残余者为什么在战争期间没有感到痛苦,被访者回答道:“当我感到外面真冷时,不相识的人用身体保护我,抵挡冰冷的暴风雨,因为他们除了自己的身体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提供。”这种宽阔的感受指引个人能够将身体与心灵的部分给予他的同行者,并把他们的回复作为珍藏存下来。这是心中的一束光芒。在黑暗中我们依靠它能互相取暖,并且在不知道面孔的情形下,并肩漫舞。
也因此,对待苦难的含义也能得到净化,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与之匹配的勇气。当代人的承受力脆弱到一个眼神就能将其摧毁。在不愿直视苦难的意愿下,也失去了相应的勇气。在个人的行为之路上,常常会因畏惧指责而退缩不前。对于未来的尝试进行灾难化的想象,对于挫折的过去赋予众多消极的解释。一个人最难面对的人不是伤害或者将要这样做的人,而是他的内心,他自己的过去。勇气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得人们重新获得力量,来直面人生的枯涩与历史,并且在其中找寻坦然的心境。任何一种感官的慌乱均为内心的不安宁。意识至此,对待挑战与伤挫的态度与定度也改变。这些被后来认为是馈赠的事件,也都将为一个人的生命增添分量。避免伤害的方法不是逃离伤害,而是用更多的勇气去迎载它,运用转化的力量去使其变为有益的经验与在世的灯塔,带给我们光明以及仍然积极的判断。
希望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汇。它随时可以建立,随时也可以销毁。但是对于自我意义与行动的反省却可以使得它变得富有声色。即使在忧郁的人群与愤怒的世界中间,我们也能在废墟之上重建尊严。明亮的眼神与深邃的心灵在理想失落的年代中也能让人的心境感到宽富。
这样的人生是爱的人生。理想主义者对爱的语汇进行完美化的描述。在他们的心中,爱应至高无上。他们希望他人能像自己希冀的那样关爱自己,而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在将同样的色彩赋予理想本身时,朝向理想的爱也以本体论的优先性成为了误导的航标。所谓终极而崇高的理想之爱归根结底不过是个人喜爱导致了他们自己的迷惑。而爱这个简单的语词,当今也逐渐被人们误解和淡忘,似乎像是一个遥远的神话。虽然我们身处的时代比以往更加宣扬爱的思想,但是大多数人的处世之道却显露出诸多与其无关的迹象。爱被视为一种单万面的事物,只要个体受到足够的回报,那么这种爱就会得到他的承认。或者爱的施予者在执行爱的行为之前会先预想他能得到的回报,不管是实在的物质还是虚幻的声望,否则他的行动就会停滞。这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爱的等式。如果一个人说我因为爱去执行个没有结果和利益的社会行动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虚伪和造作的。我们对自己爱的能力首先产生了强大的不自信。延伸至社会思想的表征即为对爱的整体的缺乏。几乎任何地方都宣传着爱的标语和歌诗,但是在众人积聚的私人的话语空司中,谁都很清楚这不过更像是一个游戏。在当代众多光怪陆离的现象中最为让人感到恐惧的状况之一就是爱的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宣扬与恐怖活动厦冷漠的世界扩散速度是等同的。我们制定出种种在社会中谋生获利的规则,有时先是伤害了个事物,再将所获得的利润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宣扬爱的表示回馈给该事物。两个建立爱的关系的人很可能在更深的层面是经济学中某条定律的结果。于是爱越来越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后代却是更多的迷茫。
相信爱在此时比建设爱显得更加地具有紧迫性。当我们正常地按照爱的规则行事时,往往是腹背受敌的。人的群体性很快就会对这种特立独行的个人进行言语或者行为的群体制裁。自然并没有提供一种方案,如果一旦应用人类的世界就能一劳永逸地进人爱与和平的状态。在生存的自由空间变得日益狭小之余,我们还得学会日渐复杂的分配体制。每个人都会自信地说出自身获得生存正当和充分的理由,甚至是带有罪恶的利己主义。人们越是想要公平地分配这个狭小的空间,宽容给予以及和平就会越加稀薄。爱的一个被大众接受的阐释是公平。如果空间持续弥漫着不平等的气息,那么爱就会被帮在表象中生活的人群所否定,世界也因此变成了个混合着高度爆炸性物质的危险境地。争战作为和比喻融人社会现象的描写中时,一种被称做残酷的竞争的生活方式就被社会中的各种个体所听闻,它仿佛在告诉着它的宣传对象。你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安定的生活。如果卷入争战,你将无法获得安宁;但是如果你不卷入争战,你将获得更大的不安宁。不管形式各异的针锋相对是否存在硝烟,每个人似乎都无法挽回地卷入到了战争之中。虽然对大部分人来说,它并不足以致命,但是在消除安宁与舒缓的心境方面,它已经成为了一颗投向人心的导弹。
爱,我仍然想说,就像甘露和泉水一样还在内心深处。
《以弗所书》中记述着有关爱的光影:“你们要彼此诉说真情,因为我们是相互为肢体联结在起的。你们不要让愤怒夺走而导致罪孽。不可含怒到日落。你们的口不要说出恶意的言语,而应该是说出善意的,给需要它的人增加力量的语句,给听到它的人带来好处的语句。从你们中间驱逐讽刺与怒吼,愤恨与叫嚣,挑衅与争斗。你们只要互相和好,相互宽容。”父亲的去世让我更加能体会到何为世界中需要的爱,无论这种爱留存于家庭或是国际,它都显得无比珍贵。小的时候,父亲直指引我用爱的视线去承载世界的影像。对于需要帮助之人伸出力所能及的援助之手。对于身处困境之人,能尽可能的为之解脱。爱是对所爱者的一种保证。保证给所爱者在心中留有一个永远的位置。对于我们的父母和长辈,爱人与朋友,以及那些在泥泞的水浆中挣扎爬行的人,以及曾经给予我们伤害的路人,以及一起共同生息的天地生灵。
这样的位置使得我们能够真正的用爱行事。并且在正视和重视彼此的存在中获得永永恒的善意与美好。如同暴风雨都无法摧毁的烂漫的庄园。即使所爱的人离开了,我们也会为之深情的祈祷,爱在这时战胜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