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云斋随笔说通鉴之战国往事
35460100000022

第22章 战略游戏的上帝视角(六)

人生总是充满着戏剧性的变化。数年之后,当苏秦身披六国相印,车马辚辚经过洛阳时,由于他是合纵盟约的领导人,随行护卫和辎重极多,犹如国王出巡一般。当初不能听用他的周显王得知后十分害怕,连忙派人清扫道路,还安排人到郊外送礼****,极尽殷勤。

在与亲戚朋友那段友好而融洽地会面期间,他的兄弟妻嫂们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他,伏在地上侍候他吃饭。

苏秦这时也很配合剧情发展,颇为小人得志地问了句:“何前倨而后恭也?”你们为啥原来那么傲慢,现在这么恭敬呀?

他嫂子估计是个实在人,当然也可能本来就是没心没肺那种,她没说什么你误会啦,我们特意气你其实是鼓励你奋发向上之类的话,直接来了句:“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还不是因为大兄弟你现在既有权又有钱呗!

苏秦听了不由十分感慨,当然这里边也颇有几分得意的成份。他说:“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苏秦也还是那个苏秦,我还是原来的我!可是现在我有钱有权了,你们就敬畏我;我没钱没权时,你们就笑话我不搭理我,唉,连亲戚都这样,何况其他人了。假如当时我在洛阳城郊有那么一亩三分地儿,你们说我还能奋发图强,当上六国国相吗?

不过苏秦这人还算厚道,显摆完之后就把自己身边带的钱财分给族人和朋友,特别是当年对他有帮助的人,一个都没忘。

张仪的情况也差不多。楚国人说他“仪贫无行”,人穷还品行不好,刚出来混就被人冤枉偷东西,挨了顿好打。

不过张仪这人心态挺好,比较乐观,挨打以后媳妇笑话他,说:“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你要是不去读那破书当什么说客,能受这份罪吗?古书里用感叹词时,一般都是语义比较强烈的,说明他媳妇是真有点急了,但这应该是又怜又气的意思。从这点看,张仪的媳妇比苏秦的媳妇强好多,起码人家不是笑话他,心疼的成份更大。

张仪听了倒没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他冲他老婆张了张嘴,说你睁开你的三角儿近视眼,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他媳妇被他逗乐了,说我瞧瞧我瞧瞧,嗯,你那口条还在!

张仪点点头,说“足矣”。有舌头在就足够了,没事儿。您看看,心态很不错,媳妇也不错,这方面可比苏秦被亲人所耻笑、孤军奋斗强多了。

但张仪真正起家却是在苏秦的帮助之下。

当时张仪游走于诸侯之间,却没有人礼遇他,穷困于楚国。而苏秦在赵国也遇上了点儿麻烦。那时候秦国派公孙衍攻打魏国,干掉了四万多魏国部队,活捉魏将龙贾,又要引兵东下,威胁赵国边境。一旦赵国受到进攻,那么合纵的全盘计划就要受到影响。

这时苏秦在脑袋里考虑了一圈,想了很久,觉得只有派一个人到秦国用计阻止秦国攻赵,才能解决实质问题。

那么派谁去呢?思来想去,只怕非张仪不可。《资治通鉴》记载说,苏、张二人从鬼谷子“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苏秦跟庞涓一样,也自认为能力不及同学张仪。但人家苏秦没“阴使人召之”,然后把同窗人变成残疾人,而是巧妙地利用他的能力,作为自己全盘计划的助力。

《通鉴》说:“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恐,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把张仪召到赵国,又加以羞辱,张仪又羞又怒,琢磨半天好象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点苦头,于是就去了秦国。

《史记》记载这件事更详细些:苏秦派人主动暗示张仪,说:“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你张仪和苏秦是老同学,原来关系就挺好,现在他混的那么好你混这么差,为啥不去找他让他帮帮你,以达成你的心愿呢?张仪回头想想在鬼谷技校的时候哥俩儿关系处的不错,经常一起逃个学泡个妞儿打个群架什么的,现在苏秦发达了,照看一下老同学应该没啥问题,就去了赵国找苏秦。

苏秦早就打好了主意,“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一开始告诉底下人不给他通报,既不接见张仪,也不放他离开,过了好几天才答应接待一下他。

“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两人坐在大堂之下吃饭,苏秦那边大碗大碟大鱼大肉,却给张仪上了一些仆人下人吃的残羹冷饭豆腐青菜。

张仪郁闷,说我饿,我也要吃肉!

苏秦说你还要自行车呢!“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瞧你现在那样儿,明明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却混的跟要饭的似的,我能帮你不?能,但我就不帮,气死你!张仪被气得双腿发颤,眼冒金星,心说看我晚上不砸你家玻璃去!

可有啥办法,谁让人家权大多金呢,只有抱着给赵国找麻烦的心理去了秦国。

前脚张仪出发,后脚苏秦就叫了自己一个门客过来,说:“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张仪这人了不起,放眼天下也是一等一的人才,水平比我都高。现在我比较幸运地先发达起来了,但真正能左右秦国政权的只有张仪这个人。可他实在太穷了,单凭二两口条儿能接近秦王吗?肯定不成。我有点担心,怕他没见着秦王就被安排个小官,以他这穷的狼都不敢惦记的样子,说不定真就不思进取破罐儿破摔了。所以今天我才把他叫来,羞辱了他一场,让他跟我赌气较劲儿,非要混出个样子,这个路数学名儿叫做激将之法。只不过这还不够,你要跟着他,替我暗地里关照他。

就这样,苏秦的门客赶着他的马车带着他的财礼出发了,没带妹妹。他找个机会与张仪同行同宿,慢慢套近乎,取得张仪的信任之后就展开金元攻势,无论张仪有什么需要,都全力给予满足,唯独没告诉他这是苏秦的安排。

凭着金钱开路,上下打点,张仪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秦惠王,他也不负苏秦所望,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就说晕了秦惠王,惠王挺赏识张仪,先任用他为客卿,与他共谋天下大计。

眼见大事已定,苏秦的门客就跟张仪告辞。张仪很奇怪,说:“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仁兄你可是姓雷单名一个锋字?要知道我是靠你才发达起来的,这刚想要报答你,你咋就要走呢?

门客说我不姓雷,姓雷的是你同学苏秦啊!“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君怒,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了解你才能的并不是我,而是你同桌苏秦。苏同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他认为当世之人,唯有您才可以掌握秦国大权,所以才激怒你,回头又派我暗中扶持,其实您花那些战国币都是他给的。如今您已受重用,我的任务圆满完成,也该回去复命了。

张仪听罢,默默无语。沉吟良久,才说“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意思是我了个去!敢情我在别人计划当中自己还不知道,看来我照苏秦同学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啊。你替我谢谢老苏吧,让他放心,只要他苏秦还在位,我就管好我这张破嘴,绝对不给他添乱!

瞧瞧,人家苏秦把同学关系处理的多好,不但没伤同学感情,还让张仪心甘情愿地不给自己找麻烦,高人啊。

张仪这个人也是言出必行,在苏秦活跃的时期,张仪只在秦国国内折腾,对外并不作为,任由你去合纵。直到苏秦遇刺,身在楚国的张仪才放开手脚,开始追求乱世中的功业,开始拆纵连横。

再一个,这两个人的性格都比较记仇。当然了,我所说的记仇不等于他们就只记住了仇恨,而忘记了恩情,事实上他们还都有过报恩的故事,上面已经讲到,说的好听点叫恩怨比较分明。

但为什么突出这个记仇呢?因为他们报仇的痕迹太明显了,为了这个仇,他们悍然出手,甚至左右了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

先说苏秦,他的仇敌是秦国。苏秦本身是东周洛阳人,也就是当时全国的首都,可以说是生在皇城根,长在大城市。

他在学成之后,最先想试试嘴皮子的就是跟当时的周天子周显王唠唠,不过事有利弊,洛阳城当然是人熟为宝,可也有人太熟不好下手的问题。周显王身边的人都熟悉苏秦,有的说老苏家那小子不咋样啊,游手好闲的,天天靠嘴皮子吃饭!也有的说没错没错,他小子十多岁了还成天尿床呢,一看就没啥大出息。总之大伙儿都瞧不起他,不信他那一套,可能这就叫灯下黑吧。

苏秦对不能说服周显王应该也不是很在意,人家就是把嘴拉出来晃晃,小试舌头而已,当时周朝只是所谓的天子之邦,名存实亡,还真不一定有施展抱负的空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离开洛阳,苏秦就去了秦国。

《资治通鉴》中记载“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苏秦乃去。”说了一番人家没听,灰溜溜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