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云斋随笔说通鉴之战国往事
35460100000023

第23章 战略游戏的上帝视角(七)

这个记载还是比较简单,咱们再看看《史记》怎么说的。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西行至秦,那时候秦孝公去世了,他就跟接班人秦惠王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咱大秦国四面险塞,有东南西北这个这个这个和那个那个那个的好处,真真了不得啊!凭着这些优势,足可以吞并天下,成就一代帝王大业。

秦惠王没有被他的大话唬住,嘿嘿一笑说:“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算了吧,我秦国目前还是一只小小鸟,羽翼尚不丰满,想要飞也飞不高哇;再说了,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比较落后,文理科儿尚未分开……这谁翻译的?太没文化了!是我们国家的政事还没有进入正轨,不可能在现阶段兼并天下。所以,你老要骗吃骗喝,请出门右拐,还是到别处儿去吧!

司马迁写到这里,道出了秦国不用苏秦的最主要原因,那就是“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意思说这时候秦国刚杀了公孙鞅,非常讨厌那些耍嘴皮子的,所以不用苏秦。

据我猜想,苏秦学成之后,原本是有些大志向的。当时秦国经过变法革新,国力日渐强大,他肯定是有助秦国夺取天下之志。但秦惠王人家根本没给他面子,苏秦当时心里一定十分受挫:我这边设计豪逐天下之蓝图呢,结果你跟我唱《我是一只小小鸟》,还没人赵传唱的地道,也太不拿本村长当干部了!你既不想兼天下,我就何妨遂了你的心愿!于是他转身去了燕国和赵国,从此踏上了围猎打鸟、合纵抗秦的革命道路,其结果也挺狠,整整十五年间,大秦国竟不敢兵出函谷。

往事只能假设不能重来,如果能重来一回,不知道秦惠王会不会礼贤下士,以苏秦相秦国?而苏秦能否以纵横家之才,带领秦国提前统一六国,成就不世功业?

再说张仪,他的仇敌是楚国。张仪本是魏国人,跟苏秦一起求学于鬼谷子,据说学习成绩和学术水平比苏秦还要强上那么一些。在张仪学成下山,尚未入秦之前,他也流浪各国,去游说诸侯。

据《史记》所载,“(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通释)之。”当时他曾和楚国的国相一起喝酒,酒筵散后,楚相发现自己身上的一块玉佩丢失了。楚相身边的人也不知道是不是串通好了的,一致都把嫌疑指向了张仪,他们说张仪这人一向就不咋地,家穷品行还差,贼眉鼠眼看着就不是好东西,这玉佩一准儿就是他偷的。

于是一帮人既没调查走访也没勘查现场,直接把张仪抓起来就是一通好打。张仪这人虽是靠嘴吃饭的,但别说骨头还挺硬,挨了几百下愣是没承认,大家伙儿到底还是没有什么真凭实据,无奈之下只好放了张仪。

事情过去了几年,张仪在苏秦的帮助下来到秦国,后来又当了秦国的国相,这时候他给楚国的国相写了封信,信上说:“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想当初哥儿几个一起喝酒,你小子玉佩丢了偏赖是我偷的,还因为这个狠狠地打了我的屁股。很好,很好,你小子等着吧,现在到算帐的时候了。不过价码可涨了,当年我没偷你的玉佩,现在我就来偷你的城池做补偿。

张仪这人也是说到做到,后来几年,他先是忽悠楚国跟齐国断交,又骗了楚国的相印,注意啊,他是直接把原楚相的官拿到自己手里来了,至于楚相(有人认为是楚将昭阳,但在《通鉴》及《史记》等书中无法佐证)最终的结果,历史上倒没记录,估计好不了。接着他又帮秦国联合齐国,夺取了楚国丹阳、汉中等地。这还不算完,最后他还设计,把一国诸侯楚怀王骗到秦国囚禁起来,直到怀王身死,也最终没能逃出秦国。这个仇应该说报的还是比较彻底的,话说张仪同学这个人不能惹啊。

记仇这事儿在苏秦身上的升级版、加强版和终极版,那就是不惜粉身报死仇了。

那时候苏秦正在齐国给燕国当卧底,齐国的大臣中有人跟苏秦争宠,于是派刺客暗杀苏秦,苏秦不幸中招,受了重伤,但还能动弹,就挣扎着跑回家。齐王知道后派人抓刺客,可刺客能等你吗,早就一溜烟跑了。

苏秦提着最后一口气儿跟齐王说:“臣即死,车裂臣旬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拜托您个事儿啊大王,想我苏秦一生人在江湖飘,从来没挨刀,大风大浪都过来了,被小人暗算我是死不瞑目啊!这么着,等我死以后,您把我五马分尸在广场上示众,就说我是燕国派来的特务,杀死我那个人是大大的功臣,估计那刺客一听,肯定出来领赏钱,这样您就可以替我报仇了!

齐王心想人之将死,其言可哀,就按你说的办吧。果然,凶手那天出门没带脑子,还真以为天上下馅儿饼了呢,屁颠屁颠的出来领功劳,结果被齐王拉出去砍了。虽然齐王后来发现苏秦居然真是燕国特务,这纯粹是被人当枪使了,可也已经既成事实了。

苏秦宁可死无全尸,也不放过凶手的狠劲儿,也算是他性格的一大特点吧。反观张仪虽然报仇也很彻底,但他是个谋定而动的人,因此他也算得了善终,最后在魏国病逝。

第二个方面:苏秦和张仪这两张利嘴都说了些什么?

在读苏秦和张仪这两人的事迹时,开始我是拒绝的。

为啥?因为很累。为什么累?因为很烧脑。当看着两个人旁征博引,舌绽莲花,高谈阔论,口沫横飞,嘚啵嘚啵说出那一篇篇、一大大篇篇文字时,我的心灵当中不完全是震撼,不完全是领悟,不完全是释然,也不完全是敬服,与之相伴的还有头疼,还有眩晕,进而是有点儿麻木。

从这一点看来,我是相当佩服战国时期那些胸襟广阔的君主们的,他们有超乎常人的耐心,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有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去听那一段段长篇大论,这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我承认,在读《史记》里那些关于苏秦、张仪在各国游说详细内容的记载时,我是跳着看的……实在是对不起苏、张两位同学了,你们辛苦了,你们原谅我吧。

尽管如此,我还是看出了一些门道。关于具体的如偷换概念、隐藏目的等手段就不说了,有一个特点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他们说服别人时的针对性很强,原则和方法也是固定的,简单说就是苏秦捧杀,而张仪棒杀。大概这是因为处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势力、不同的实力对比下,所选择的不同的策略吧。

苏秦在游说时,选择的是“捧”,夸大你的优势,让你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坚定与强秦作斗争的决心。下面咱们挑主要的看看。

赵国是苏秦前期最为倚仗的国家,他在取得燕文公的信任以后,来到赵国,游说赵肃侯说:“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说当今崤山以东最强的国家就是赵国啦,秦国的心腹之患也是赵国。各国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士兵的数量应该能达到秦国的十倍,六国联合一起向西攻打秦国,秦国肯定完蛋。这里面既捧了赵国,也提出了合纵的总体设计。

接着他又游说韩宣惠王:“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以韩卒之勇……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又游说魏王,说:“大王之地方千里……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音轰)殷殷,若有三军之众。”

说齐王说:“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

最后说楚威王:“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看看,是不是觉得都差不多?事实上也确实是差不多。说的就是你的实力其实挺强的,兵多马多武器多,人多车多粮食多,干嘛老给人家当小弟?听别人的话,又是割地又是进贡的,何不起义哉?

特别是说齐王那句“齐四塞之国”,是不是特耳熟儿?没错,当初他刚出道时跟秦惠王也这么说过,不过人家没搭理他。

是啊,说了那么地儿,有时候难免不注意有重复的地方,可以理解的。不过这些国家如果真的象他说的那么强大,又何必小心翼翼,仰秦国鼻息之下?可见纵横家的忽悠功夫的确是不同凡响,颇有点儿现代社会那些传销之类活动的宣传洗脑之功效。

张仪在游说时,选择的是“棒”,突出你的劣势,让你在刀枪棍棒的面前,丧失与秦国作斗争的意志。公元前317年,苏秦遇刺身亡,张仪开始张嘴。

他第一个说的是魏襄王,他与苏秦说的有时候都是一回事儿,但却是反着说的,他说:“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你们魏国国土不到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四面平坦,没有山川做屏障,多么吃亏的一个地方。

这真是语言艺术啊,一样的内容,苏秦说起来是:哎呀,魏国国土千里,士兵三十万,好强大哦!同样一回事儿,张仪反着说:我去,你们魏国国土才不到一千里,士兵也不到三十万,啥用也不顶啊!

这可能就是说客的特点,一张嘴两头堵,怎么说都是他有理。从这时起,张仪开始正式出手拆台合纵,“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