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云斋随笔说通鉴之战国往事
35460100000025

第25章 战略游戏的上帝视角(九)

第三个方面: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怎样的?与儒家正统的人才观念和治世理念有什么冲突?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苏秦和张仪这两个人的历史评价。其实他们的评价也是比较两极分化的,说白了就是“毁誉参半”。

司马光在《通鉴》里说:“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司马迁评价两人:“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这算是比较好的评价。

《孟子》中也有一段提到了纵横家,景春问孟子,张仪等“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回答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胡扯!他们算什么大丈夫?你没学过礼法吗?回去作业本从头儿抄三遍!接下来“富贵……贫贱……”那几句比较有名,咱们中学就学过,这也是中国儒家学说提倡做人的一个具体的标准,影响了很多代人,就不多解释了。反正苏、张二人的所作所为,是为儒家学派所十分不齿的。

这种不齿,在西汉扬雄的《法言》里表达的更直接。《法言》里讲:“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有人问:张仪、苏秦跟鬼谷子学了纵横学说,他俩儿各自都让中国得到十几年的安定,是这回事不?扬子回答说,算逑!两个大骗子,圣人都烦死他们了!

“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音志,凶猛的鸟)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问:如果读孔子的书,然后做张仪、苏秦那样的事,会咋样儿?

回答,那这人就是操着邓丽君嗓子的张飞张翼德(意译)!

又问了:那子贡不也是这么干的吗?拎着嘴满哪儿说,又当国相又经商做买卖的!

回答:你给我出去!

没有哈,扬子不会这么没礼貌。扬子其实是这么回答的:两回事儿嘛!子贡人家为的是排解纷争,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子贡会很难过的;张仪和苏秦可就不一样了,他们那张嘴如果只办事儿不赚钱,只解忧不升官,他们才不会干咧!

“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又问:张仪和苏秦他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也算挺有才了吧?

回答:先贤对人才的要求那是相当高的,首先你得德行好,那些乱七八糟、品行不端的人就是再有才也不能用!张仪、苏秦那哥俩儿有才是有才,但不是咱们能够认同的才。

通过这些评价,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纵横家的思想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分析起来,应该有几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处世和处事理念不同。儒家讲正道,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说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音欠,不满、怨恨)之心,则馁矣。”意思说这浩然之气是正义在心里边长期积累形成的,不是某天你在地上拣个钱包然后大发善心还人家之后就有正气了。而且要是你做的事儿亏心,没事儿就在那儿使坏,那你的浩然之气就跟漏掉的气球儿一样,一点儿一点儿的衰竭。所以儒家思想讲究持心正,行事端,始终如一。

但纵横家不同,他们讲权变,讲“诡”道。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专崇于一种观点或主张,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变换和调整,以为我所用。所以西汉时,曾经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就是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一会儿说长一会儿说短,一会儿是长一会儿是短,说的挺流氓的,以此去说服别人的方法。

因此《汉书》里面对纵横家“权事制宜”这一长处虽然给予肯定,但也指出“上诈狡而弃其信”,说他们过分灵活,反复无常,不讲信义,流于欺诈。

二是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儒家学说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原出自《礼记.大学》,上面孟子不是问景春了吗,说你小子没文化啊,没学过礼吗?这句话展开点儿说,是“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前边还有,咱不全写了。

这段话其实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人生追求的一个概括和总结,也可以算做儒家体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就是以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促进家庭的幸福合睦,进而实现国家的完善治理,最终实现天下的圆满太平。很理想,也很令人向往的一种人生状态,这其实也是我们直到现在仍在遵循追求的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境界。

不过往往不同的人生轨迹会造成一个人价值观的差异,比如苏秦和张仪就是如此。前面我们说过,苏、张二人的起家都是十分困难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的艰难和挫折,包括被人诬陷,被身边亲人嘲笑,在他们前半段的人生历程中,充满了贫穷、低贱和遗弃,这也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以功名、富贵、权力为最重要的索取和追求。

苏秦未发迹时,受家人冷落讥笑,伤心之余,曾说:“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我已经悬梁刺股的为读书遭了这么多罪,要是不能用它来换取功名富贵,那读这破书还有啥意义?从这时起,他的目标应该不会再是治国平天下这种理想高义,而是如何从乱世里捞取自己的好处,有朝一日身荣贵显,衣锦还乡吧。

三是根本的生存法则不同。儒家学说讲求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在为人臣子时,更是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忠诚不渝作为忠臣的最高境界。

但我们看苏秦、张仪这类人,他们的生存法则是突出自身的发展和安全,为了自身利益,其他的东西都可以牺牲和抛弃。从苏、张二人的工作历程看,两个人在战国七雄之间见风使舵,闪转腾挪,朝秦暮楚,游刃有余,却从来没把任何国家作为自己真正效忠的归宿。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第一个说服的君主是燕文公,燕文公资助他车马,让他去说赵国。在赵国他说服了赵肃侯,赵肃侯把他奉为上宾,赏赐丰厚,并让他去游说其他国家。苏秦一张利嘴合纵成功,佩六国相印,又回到赵国当他的从约长,还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风光无限。但是公元前332年,秦惠王为了应对合纵之策,派公孙衍逼迫齐国和魏国共同出兵讨伐赵国,赵肃侯见盟友背叛,十分生气,差点儿活煮了苏秦,苏秦见势不妙,立即转投燕国。

这时候燕文公已经去世,在位的是文公的儿子燕易王,苏秦这家伙在燕国也不省心,不晓得用什么道道儿,居然和燕文公的夫人,也就是燕易王的亲妈搞了一腿,还被燕易王知道了。

说到这儿我也很奇怪哈,据《史记》记载说:“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意思说燕易王知道这件事儿以后,反倒对苏秦更好了。

这着实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难道燕易王原来就看亲爹燕文公老头儿不爽,挺喜欢苏秦这个便宜老爹?还是燕易王为了亲妈的人生幸福,忍辱负重地让老爹带了顶颜色怪异的帽子?实在搞不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