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单职工还是双职工,白天在政府机构、学校、公司、工厂、商店等等五花八门的场所工作劳动。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会付出巨大的力量,应付错综复杂的局面,会见性格各异的人物,有时会弄得筋疲力尽。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到了下班以后,有如倦鸟还巢一般,带着一身疲惫,满怀喜悦,回到自己家里。这是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人们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有父母的,向老人问寒问暖,老少都感到温馨;有子女的,同孩子谈上几句,亲子都感到温馨;夫妻说上几句悄悄话,男女都感到温馨。当是时也,白天一天操劳,身心两方面的倦意,间或有心中的愤懑、工作中或竞争中偶尔的挫折、在处理事务中或人际关系中碰的一点小钉子等等,都会烟消云散,代之而兴的是融融的愉悦。总之,感到的是不能用任何语言表达的温馨。”
“你还可以便装野服,落拓形迹。白天在外面有时不得不戴着的假面具,完全可以甩掉。有时不得不装腔作势,以求得能适应应对进退的所谓礼貌,也统统可以丢开,还你一个本来面目,圆通无碍,纯然真我。天下之乐,宁有过于此者乎?所有这一切都来自家庭中真正的温馨。”
但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幸福而温馨的,经营一个家庭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敷衍塞责可能会带给家庭消沉、杂乱及死气沉沉,令人感到不愉快。那么如何才能经营出一个充满快乐与温馨的家庭呢?
第一,身为父母应以身作则,必须树立良好模范。
为人父母,要远离一切不良嗜好,谈吐温文有礼。身教与言教更是孩子们的一面镜子。若不,家庭成员就会有样学样,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俗语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当败坏风气渐渐滋长在家庭成员时,久了就根深蒂固蔓延在他们心中,快乐也慢慢地遥不可及。
第二,孝道发扬光大,就能拥有一个温馨美满幸福的家庭。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是不可能敬爱别人的。乌鸦犹知反哺、羊羔尚且跪乳,不知孝顺父母和长辈的人,简直禽兽不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生父母不孝顺,死去何劳哭鬼神?”让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善待父母!“百善孝为先”,只有我们孝顺父母,子女才会孝顺我们!
还有就是夫妻关系及对家庭的责任,双方都必须付出爱心,摒弃自私心态,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注重家庭成员关系,好好营造一个温馨家庭。若以藐视或欺压手段相对,这一定造成鸡犬不宁及杂乱家庭;更可悲的是各走各的阳关道,相对也视若无睹,家庭破裂,后果必以悲剧收场。
因此,培育一个温馨的家庭非得胶尽脑汁不可、也要有牺牲小我的精神。一切的付出决不会是白费,苦尽甘来才是心中的盼望与喜乐。
一日一心得:
季羡林先生说:“温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而温馨则是需要培养的。培养之道,不出两端,一真一忍而已。”
唯有节俭惜福的人才有福
季羡林语录:一米一饭都来之不易,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可曾想到这每一粒米都是大自然阳光雨露的馈赠?
季羡林先生的儿子曾说:“我父亲过分节俭,我们帮助他整理家务,他不许我们用自来水拖地刷厕所,我们只好用楼前的湖水,姐姐干脆把大件衣物拿回自己家洗。父亲节电成癖,不同意我们买洗衣机、电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一家人在屋里聊天,他也会进去把灯和电视关掉……”季羡林先生一生节俭,生活消费的核心更是:如果一个人成天想吃想喝,仿佛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吃、喝”二字,他觉得无聊,“斯下矣”。他的潜意识永远是: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衣足以遮体而已,何必追求豪华。钱文忠曾说:“季先生唯一吃的零食是花生,他拿个布口袋把花生挂在写字台上。他坚定地相信全世界最好吃的东西是花生。所以任何人去,都是一把花生。”
季羡林先生主张以不变应万变。他觉得穿衣服是给别人看的,每个人的审美眼光和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无论你多么尽心竭力地打扮,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审美喜好。这方面,季先生是个完全自由的人。一年四季,他永远是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一只简单的手提包,若十年一成不变。
生活节俭是一个人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体现。三国时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自古以来,凡品德高尚者,大都注意勤俭节约。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仍保持富不忘贫、贵而能俭的品德。明代清官海瑞死后,点其行囊,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其俭素之德,令人赞叹。而周恩来总理又以“简朴”为座右铭,成为令人敬佩的领袖。不难看出,节俭对于修身养德是大有禅益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节俭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节俭不可以不提倡。同时,节俭也是惜福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著名的学者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
李叔同说:“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吃,而是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李叔同的一生可谓是时时处处都十分注重自身对福气的珍惜,他的衣食住行十分节俭,甚至到了粗劣的境地,他对精美的东西总是极力排斥。他的早餐仅是一大碗白粥。中午也只是一碗饭和一碗大众菜。唯恐吃不完造成浪费。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也进行劝诫。倘若看见客人吃完饭后碗中还有饭粒,他便会特别生气地训斥:“你有多么大的福气?竟然如此糟蹋粮食!”不仅如此,如果有客人将冷茶倒掉,他也同样加以呵斥。由此可见,弘一法师是何等的惜福。
人世间,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一花一木、一饭一菜、一点一滴都要珍惜,它不仅是物质上的价值,更是心灵上的价值。懂得惜福,我们才会尊重每一个事物,尊重每一个生命。
节俭是一种美德,它与寒酸、小气不可同日而语。寒酸让人感觉志短,小气让人感觉猥琐,节俭却让人感觉到一种淡泊的从容。真正节俭的人,在不该付出时,绝对寸金难舍,“一毛不拔”,而在应该付出时,他能大方得让你瞠目结舌。
季羡林的节俭北大人所皆知。他对自己苛刻到惊人,“连家里拖地的水都是从湖里打上来的。”而钱文忠却说,其实季羡林先生也是个很慷慨的人,可惜这点很少有人知道。钱文忠说: “至今为止,北大接受的最大一笔捐赠来自季羡林先生。”解放后的季羡林是一级教授,工资、各项补贴加稿费,每月收入约有千元,他用来买了很多古字画。后来,他把收藏全部捐赠北大,“仅仅古字画就有462幅,包括苏东坡的《御书颂》,董其昌、仇英、祝枝山的画都在十幅以上,此外还包括大量古砚、寿山石田黄、田白、善本、自己所用家具、毕生积蓄的稿费,甚至他捐到连自己的图章也捐掉了。”钱文忠感慨说,这些古董,价值难以计数。
有句古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如果等到一切都挥霍尽,才去想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你只能在回忆里去咀嚼那份悔恨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节俭,这便是居安思危的好作风。
古人说:“不需要的东西,就算只花了一个铜板也嫌太贵。”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可是现代的人只顾着工作,除了工作他们还会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乱花,会做这种事的人,真是不节俭。
古人说:“别买你想要的东西,而要买你所需要的东西。”但是我们常常有一些人过惯了奢侈的生活,如果那一些人破产了,一旦贫苦,他们就可能为做出一些伤天害理,损人利己的事情,由此可知节俭的重要,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节俭。
一日一心得:
人生欲壑难填,勤俭节约让我们懂得惜福,也更加珍惜自己当下的拥有。少一些攀比,从而就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学会知足常乐,让心灵保持一种从容的境界。用感恩的心去感受富足,包容一切,感激一切,所以富足不忘艰苦,勤俭节约。幸福既来之不易,又是十分短暂的,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格外珍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