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全集
3554400000020

第20章 看不见的利润--职场经济学(2)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员工在运用注意力经济学时,必须要明确的一个概念就是从自身出发。所有的员工只有真正在心理上肯定自我,才能抓住自我、表现自我和捍卫自我,才能有力地控制他人的注意力消费,从而赢得他人的关注,铸就自己的事业。

不要停留在原地踏步:内卷化效应

多年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曾记录下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你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做什么?”

“放羊。”

……

记者和男孩之间这简单的一问一答除了引人深思之外,也向广大的读者透露出一个陌生的概念“内卷化”。

而什么是内卷化效应呢?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来到爪哇这个地方,潜心钻研当地的水稻生产。爪哇是印度尼西亚的第四大岛,它四面环海,属热带雨林气候,没有寒暑季节的更迭,年平均气温为25~27℃,雨量充沛。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岛上热带植物丛生密布,草木终年常青,咖啡、茶叶、烟叶、橡胶、甘蔗、椰子等物产丰富,而且岛上河流纵横,风光旖旎,每年都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但利福德·盖尔茨却始终无心欣赏那些风景如画的美景,为了他的水稻生产,他每天面对着那些刀镰犁耙,然后种锄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原生态农业虽然能给这自然景色增添一色,但自己却长期地陷入到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状态之中。于是,他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随后这一概念便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

经济学小知识:内卷化

“内卷化”就是指长期从事一件事情,但却没有突破性地进展,也没有渐进式地增长,水平永远都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做无用的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无论是一个国家、社会,还是一个组织、个人,只要陷入到了“内卷化”中,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老刘是政府机关的一位秘书,20年过去了,自己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不是升迁高就,就是转行做其他的事情,到如今他们都成了社会上的“风流人物”,功成名就。而回顾自己的这大半辈子,虽然离退休还有几年的光阴,可是注定自己的一生将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因为人已老矣,有心也无力了。老刘想到自己的这一生的窝囊样,心中便是一酸,为了缓解心中的愁闷,就和酒交成了最为知心的朋友。在这个社会上,类似老刘的人数不胜数,多如牛毛,老刘的岗位不错,但却永运停留在秘书的层面上始终无法前进,这就是“内卷化”情况。

类似的“内卷化”情况还有很多,例如一些民营企业,他们本着“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管理原则,认为用自己的人最放心,于是就把公司的那些重要岗位全让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把守着。这样在企业内部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外部的新鲜空气也难以吹进来,真正优秀的人才也吸引不进来,措施和办法因循守旧。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过去了,厂房依旧,机器依旧,规模依旧,各方面都没有多大变化。使得企业进入了一种典型的“内卷化状态”。

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大家之所以会进入“内卷化”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

人们常说,你的志向有多大你的人生之路就能走多远。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伟大的抱负,没有发展的眼光,没有生生不息的拼搏劲,习惯那种安逸平静,那种因循守旧的日子,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注定要在平平庸庸中度过了,就注定无所作为了。而那些相信自己能有所作为,并不断为之努力的人,就很有可能获得伟大的成功。这就像一些运动员所说的:“我们拼搏不一定就会成功,但不拼搏就一定不会成功。”上面提及的老刘之所以会碌碌无为,问题就在此,在于他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而对于企业管理,如果你习惯了家族式的管理,习惯了封闭式的经营,从来就不往企业输入人才,那么企业也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怎么也发展不起来。

这让我们想到了当前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仍在不断深化,如何应对危机,化危为机,冲出险境,各界说法颇多,但有一点共识就是:信心最重要,坚定信心,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重要前提。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外国的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的市场,在竞争力很强的外企面前,中国的民营企业一夜之间纷纷倒闭,为什么?就是因为那些民营企业都进入了“内卷化”状态,同时,面对与国际化市场接轨的挑战,这些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思想还停留在原来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倒闭自属必然。因此,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只要陷于内卷化状态就需要改变观念,否则内卷化的后果会很严重。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注定只能管理一家小公司?并非他不想把公司业务做大做强,而是思想观念停滞在管理小公司的层面上。小公司的管理者需要精明,而大公司的管理者不仅需要精明,更需要气度。

而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内卷化状态呢?首先,我们必须有上进的志气,只有有上进的志气,才能有付诸行动的动力。其次,我们要有纯熟的专业技术,这样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才能精益求精,发挥我们的极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第三,我们要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注定要和别人合作,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分工越来越细,每一种产品都不是一个人能够生产出来的。所以,人际关系就是自己成功的保障,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你的成功提供更多的机会。

不走寻常路的单身女贵族:路径依赖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可是随着思想的开放、时代的发展,这一传统思想似乎被推翻了,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女”,她们二十七八,甚至三十出头,而且有正当的工作,有不错的收入,可却依然单身一人,也没有任何结婚的打算和结婚的计划。类似这样的人群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上,人数不少,而且总体数据还呈日趋上升的态势。不久前,香港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整个香港有70万大龄未婚、离婚或是丧偶的单身女性,这些单身女性中有身家过亿的富婆、富姐,有叱咤官场的风云人物,有如日中天、羡煞旁人的娱乐明星。社会上这些形形色色但却功成名就的单身女性们,成了当前社会关注的话题,也构成了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针对当前社会人们热议的“剩女”话题,很多的经济学家也饶有兴趣地用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来分析了一番。

经济学小知识: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就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对于人们做出的某种选择,由于意志的作用,你会义无反顾地朝着这条路走去,哪怕这是一条不归路,这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在惯性的作用下,你的选择不断被强化,越被强化你的选择就越不易改变,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这一概念首先由保罗·大卫于1985年在解释惯常的字版文字组织是怎样变得标准化和固定化时提出的,他认为:一些偶然事件可能导致一种技术战胜另一种技术【即技术演进】,而且一旦选择某一技术路线,即使这一路线可能不比放弃的另一种技术路线更为有效,它也会持续到最终。尔后,W·马兰·阿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路径依赖”,形成了技术演进中的路径依赖系统思想,后来,道格拉斯·诺斯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思想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从而建立起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这一理论是诺斯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又一贡献,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制度变迁如同技术演进一样,也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线往下滑;弄得不好,它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脱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才能实现对原有方向的扭转。

第二,制度变迁不同于技术演进的地方在于它除了受报酬递增机制决定外,还受市场中的交易因素影响。诺斯指出,决定制度变迁的路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报酬递增,另一种是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如果没有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制度是不重要的。而随着报酬递增和市场不完全性的增强,制度变得非常重要,自我强化机制仍起作用,只是某些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进,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2】学习效应,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3】协调效应,通过适应而产生的组织与其他组织缔约,以及具有互利性的组织的产生与对制度的进一步投资,实现协调效应。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一项正式规则的产生将导致其它正式规则以及一系列非正式规则的产生,以补充这项正式规则。【4】适应性预期,随着以特定制度为基础的契约盛行,将减少这项制度持久下去的不确定性。总之,制度矩阵的相互联系网络会产生大量的递增报酬,而递增的报酬又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从而决定经济长期运行的轨迹。

第三,由于制度变迁比技术演进更为复杂,所以行为者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诺斯认为,“在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结果的不完全反馈下,行为者将具有不同的主观主义模型,因而会作出不同的政策选择,因此,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边际调整就不会完全趋同。”所以,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行为者的不同的主观抉择,既是各种制度模式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不良制度或经济贫困国家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由此,我们来分析社会上的“剩女”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上,有些单身女性是因为忙着自己的事业而无暇顾及婚恋的问题,待到她们的事业稳定时,她们这才意识到年龄大了,可是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找对象的年龄了,跟自己同龄或是比自己年龄稍大的男性都已为人夫为人父了。事已至此,她们总不能为了婚姻而放弃自己的事业吧,于是就在这种惯性思想的支配下,单身之路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