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全集
3554400000023

第23章 信息时代的信息效益--信息经济学(2)

5.建立健全经营管理者考核制度。在考核内容上,应将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指标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的主要依据。要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坚决追究失误者的经济及法律责任,对有重大经济问题的企业领导人要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宠儿”兑变成“弃儿”:信息决策

1962年,英法航空公司开始合作研制“协和”式超音速民航客机,其特点是快速、豪华、舒适。经过十多年的研制,耗资上亿英磅,终于在1975年研制成功,但问题却接踵而来。原因是在十几年时间的流逝中,航空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国家因为面临着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的威胁,所以乘客和航空公司都改变了对航客机的要求。对于大部分乘客来说,乘坐飞机的要求就是票价不要太贵了。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因为能源的威胁,所以要求飞机最好是节能型的最好,另外还要能多载乘客,噪音小。但“协和”式飞机与这种要求相差甚远。首先,“协和式”飞机在研制因为只考虑快速、豪华、舒适,并没有将噪音因素考虑在里面,所以它的噪音依然是飞机那样的分贝,即飞机飞行时会产生极大的声响,有时甚至会震碎建筑物上的玻璃。其次,是由于燃料价格的迅速增长,飞机的运行费用也相应大大提高,但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是一大威胁。

“协和式”飞机的这两大弱点如果不能解决,那么它的消费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作为投资方最好是不应大批量投入生产。但由于当时公司没有信息决策运行控制计划,也没有重新进行评审,而且,考虑到飞机是由英法两国合作共同研制的,并雇佣了大量人员参加这项工作,如果中途下马,那么就意味着有大量的人员将要失业了。基于上述的考虑,使得飞机的研制生产决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中断的,后来两国也对是否要继续协作研制生产这种飞机发生了争论,但由于缺乏决策运行控制机制,只能勉强将决策继续实施下去。结果,飞机生产出来后卖不出去,原来的“宠儿”变成了“弃儿”。

英法航空公司投入数亿元成本制造的飞机,最后却因消费环境的改变而无人问津,这是商业场上很是可悲的事情。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呢?原因就在于对信息所作出的错误决策。首先,英法航空公司在决策信息的时候,并没有放眼长久地看待航空市场的变化趋势,他们在决策时对航空未来的信息缺乏准确的把握,所以才导致最后“血本无归。”其次,是面对整个大环境的变化,却没有良好的信息决策运行控制计划,以至于将错就错继续生产, 所以才让原来的“宠儿”变成了“弃儿”。

经济学小知识:信息决策

信息决策是从可供挑选的信息中作出选择。信息决策的目的是建立并实现一个机构的目的和目标。之所以要信息决策是因为有问题存在,即目标或目的的不适当,或者有某种东西妨碍了目标或目的的实现。

英法航空公司的失败,给人的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感慨。其实,在生意场上,无论做什么事情,成功和失败都取决于信息决策的正确与否。科学的经营信息决策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兴旺发达,而错误的经营信息决策会使企业陷入被动,濒临险境。

日本尼西奇公司在战后初期,仅有三十余名的职工,生产雨衣、游泳帽、卫生带、尿布等橡胶制品,订货不足,经营不稳,企业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后来,公司的董事长多川博从人口普查中得知,日本每年大约出生的婴儿哟250万。通过这一信息多川博就想,如果每个婴儿用两条尿布,一年就需要500万条,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尿布市场。于是,多川博决心放弃尿布以外的产品,把尼西奇公司变成尿布专业公司,集中力量,创立名牌,成了“尿布大王”。资本仅1亿日元,年销售额却高达70亿日元。

由此,我们知道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正确地作出信息决策,就可以使企业避免倒闭的危险,让企业转败为胜。如果企业长期只靠一种产品去打天下,那势必潜藏着停产倒闭的危险,因为市场是多变的,人们的需要也是多变的,这就要求企业家经常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决策新产品的开发。这种信息决策一旦成功,会使处于“山穷水尽”状况的企业顿感“柳暗花明”。

那么,作为企业家,要怎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信息决策呢?

1.信息决策的成败取决于决策者素质的高低,所以,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首要的条件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

2.信息决策的成败有赖于人才。当今世界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新阶段,所以,人才对企业来说,是发展至关重要的部分。企业要想在面对信息决策作出正确的选择,人才的培养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3.企业在做出正确的决策之前,还要对参与这项决策的人员进行分析,一般正确的决策是在掌握了各参与者的信息后才出笼的。

大庆油田情报的泄露:情报经济学

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对我国的新石油--大庆油田的生产非常关心,但在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对大庆油田的生产情况没有公开的报道。所以,日本人关于大庆油田的具体生产情况只停留在“耳闻“的状态中,为了摸准大庆油田的具体情况,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活动。

1964年4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通讯“大庆精神大庆助”的文章,日本人从这篇通讯中,确切地肯定了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但大庆究竟在什么地方,因为中国政府对此秘而不宣,日本人又因没有材料,所以,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于是,他们只好继续进行情报收集活动。

1966年7月,《中国画报》的封面上刊登了这样一张照片: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手握钻机刹把,眺望远方,在他背景远处错落地矗立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日本人见到这张照片,就像猫看到老鼠一样高兴,他们根据照片上的王进喜戴的大狗皮帽和穿的厚棉袄,断定出大庆油田的位置肯定不在南方,而是在零下30℃左右的地区,那就应该是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因为只有东北冬季的气温才到零下30℃。

另外,《中国画报》上还刊登了另外一张照片,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大庆油田的原油装车待运。”在这张照片中日本人看到一列列并排的原油罐车正整装待发,而且车子的轮胎上沾满了泥土。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在北京坐火车时又发现,在北京停留的油罐车上附着尘土的颜色和厚度居然与《中国画报》上刊登的照片是一模一样的,于是他们断定这些油罐车是从东北过来的,而且肯定就是从大庆油田开过来的。由此,日本人拿着这些土的颜色和厚度回去化验,判断出大庆油田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但具体在哪里,他们还是不清楚。

于是,日本人又根据有关“铁人”的事迹,即王进喜和工人们用肩膀将几十吨的设备运到油田这一事迹中判断出油田应该离火车站不远,否则这些承重设备单凭人力是承受不了的。由此,日本人知道了大庆油田的大致方位。

1966年10月,日本又从《人民中国》杂志的上看到了石油工人王进喜的报道,报道中有“铁人”王进喜说的这样一句话,即“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日本人从这篇报道中,知道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情报,那就是大庆油田在马家窑,另外这个油田的产量非常大,大到可以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可以打破外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于是,日本人从伪满的军用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并在马家窑附近查到一个火车站,叫安达车站,而马家窑就在北安铁路上这个小车站东边十多里处。日本人由此判断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马家窑位于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县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铁路的附近,包括公主峰西南的大来,南北四百公里的范围,估计从东北地区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油田。

同时,日本人从《中国画报》上刊登的炼油厂照片,通过照片上1米左右的扶手栏,推断出了炼油塔的外径,并换算出内径为5米,由此日本人判定大庆油田的日炼油加工能力为每天3000千升,如果一年以330天计,每口井年产原油为100万千升,那么大庆有800多口井,年产油就是360万吨了。

日本人根据大庆油田出油能力与炼油厂有限的炼油能力,考虑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准和能力及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于是他们由此推论: 中国将在最近几年必然会因为炼油设备不足,需要大量引进采油设备。那么,中国要买的设备规模和数量多大?根据情报分析,要满足日炼油1万千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