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全集
3554400000025

第25章 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博弈经济学(1)

21世纪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很多人为了在社会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就不得不和他人展开竞争,其实这也就是所谓的博弈。博弈是有输有赢的游戏,因此这个过程就有些残酷,如果你不想在竞争中败下阵来,那么你就得讲究方式和方法。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是您竞争中的有力保障。

安庆线和安纳线之间的战争:零和博弈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自己国家的石油需求问题,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目光都投向了与之毗邻的石油大国--俄国。两国为了能跟俄国建立石油合作伙伴关系,于是,就开始了一场远东石油的争夺战。

1924年,中国和俄国为了建立石油合作关系,就开始协商修建安大线【安大线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绕过贝加尔湖,进入中国直达大庆】的输油管线计划规划,并于2001年9月完成了该计划规划。只要两国的政府首脑通过了该规划,中国和俄国就正式建立了合作的关系,安大线的输油管道合作修建在2003年后,就可以开始动工了。

在中国和俄国协商修建管道的期间,日本也向俄国提出修建安纳线【安纳线指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到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的输油管线)的输油管线计划。日本为了能够和俄国取得合作关系,向俄国提出了许多诱人的条件。如日本向俄国承诺,他们保证每天向俄国购买100万桶的石油。同时,只要两国建立合作,日本政府还可以向俄国提供50亿美元的金费作为修建安纳线的金融援助,可以给俄国提供75亿美元的资金协助俄国开发东西伯利亚的新油田,并还可以向俄国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滨海地区的福利项目。这也就是说,只要俄国同意和日本合作,就可以获得日本135亿美元的金融资助,这是多么诱人的条件啊。于是,俄国能源部门开始左右摇摆起来。

俄国考虑到本国安加尔斯克油田的产量和储量都是有限的,它不能保证20年能够稳定且同时满足中国和日本的两管线每年8000万吨【安大线设计能力每年运输3000万吨。安纳线设计能力每年运输5000万吨。】的需要。这就意味着,俄国只能在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选择一个作为合作的伙伴。那么,俄国究竟会选择跟谁合作呢?

……

其实,中俄协商修建的安大线与日俄修建的安纳线之间的战争,就类似于经济学上的零和博弈。

经济学名词直通车: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它属于非合作博弈,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也就是说,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因而双方都“损人利己”。在零和博弈中各博弈方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既无法实现集体的最大利益,也无法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它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

零和博弈是说它们的总收益是零或者是个常数,一个参与者的所得正是另一个参与者的所失,总收益没有增加。这就像日本一样,它为了争取到俄罗斯的石油,但是却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如果安纳线接通了,日本的利益获得了,那中国的利益就受损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不应该是零和博弈的,而应该是正和博弈。

经济学名词直通车:正和博弈

“正和博弈”,就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有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又不受损害,因而整体的利益有所增加。“正和博弈”也叫做“正和游戏”,是一种非对抗性博弈。简单理解就是“互惠互利”。

我们再来看邻里之间的故事。

在南方的某旧宅大院里,住着六七户人家。平时家家户户因为忙于自己的事情,因此相互之间很少往来,邻里之间就如同陌生人。但因为大家都没有什么利益关系,因此大家虽然住在一起,日子过着也算平静,没有什么磕磕碰碰。可是,不久前,这一宅院里因为有一户人家的孩子买了架钢琴,这个孩子不会弹钢琴,可却天天在玩弄他的钢琴。每天一到午休的时间,他的钢琴声就准时响起,弄得其他几户人家都没法正常休息。大家因此意见纷纷,有邻居前去说过几次,但并不奏效,那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他的家长更不理会邻居的意见,相反地,把邻居当成了仇人。为了解决问题,那几个邻里就私下商量,说干脆就每家每户都买一个大铜锣来,然后一到午休的时间,大家就一起敲响铜锣,看看是我们厉害,还是那孩子厉害。结果几户人家一拍即合,第二天铜锣准时响起,那孩子在众人的抗议下,终于停止了弹钢琴。可是自从这之后,那孩子在路上碰到邻居,就用仇恨的眼光蔑视邻居。这是因为,在孩子的眼里,就是因为这些人,他才不能弹钢琴的。于是,邻里们的关系就此变得越来越糟。

在这件事中,家属院的其他人与小女孩之间就存在一种“博弈”,我们可以看到,强烈地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其他人采用铜锣来对抗小女孩的小提琴,反倒解决不了问题,带来的是“邻里关系更是糟糕极了。”

在日常交往中,如果我们与别人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如果我们都像那些邻居一样,那肯定是关系越来越糟。而如果采取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那么就会避免交际中的对抗性博弈发生,而将结局转变为共存共荣的“正和博弈”。

有一对夫妇,丈夫是聋哑人,妻子是个瘫痪。在很多人的眼里,觉得都他们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对夫妻,但他们却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互惠互利的“正和博弈”。他们上街买东西的时候,聋哑丈夫用轮椅推着瘫痪的妻子,丈夫不会说话,但是却可以走路,可以帮助不会走路的妻子;妻子不会走路,但是却可以说话,可以代替丈夫表达想法。买东西时,丈夫安静地把妻子推到柜台或摊位前,由妻子来挑选和讨价还价。他们从来都不会争吵,彼此演绎着心灵的默契,他们彼此的残缺却成为了幸福的理由。

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会有博弈,而其中最为理想的结果就是“正和博弈”。因为正和博弈可以让我们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实现双赢。

美苏之间的武器“争夺战”:负和博弈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世界超级大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开始了你正我赶的“武器竞赛大战”。无论是在氢弹、导弹方面,还是在原子弹、隐形战斗机等方面,两国都不甘落后,并花上大量的人力和经费去研制。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又推出“星球大战”的计划,这一举动无疑又向苏联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其实,在外人看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武器竞争之战,就相当于拍卖会上的轮番出价。在拍卖会开始时,一方将价格抬得高点,另一方为了赢得标的物,就不得不将价格也往上抬。如果哪一天这双方中的一方无力承受拍卖场上的高价了,那就意味着他失败了,那么他在军备上的投资也就见不到效果了。而拿下标的物的一方理所当然地就赢得整个局面。但要是如果双方双方谁也不认输,那也只能继续往里投入资金,一旦哪天支撑不住了,损失就会越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典型的“负和博弈”。美苏争霸,为了争取世界的霸权,于是双方都拼命地去发展武器,最后到了骑虎难下的局面,如果双方谁停止发展武器,那么不仅意味着谁处于劣势,而且也意味着前面的投入就好像扔进了大海。于是,双方不得不再发展下去,这样双方对于军备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最后使得国家的经济出现崩溃的可能。这就是负和博弈带来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负和博弈呢?

经济学名词直通车:负和博弈

“负和博弈”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即双方在博弈的过程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其损失的总和为负数,也就是两败俱伤。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美苏争霸这样的负和博弈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一对胞胎姐妹,其奶奶在逛商场的时候,给她们俩人各买了一个玩具,一个是漂亮的芭比娃娃,一个是炫酷的变形金刚。姐姐看到芭比娃娃就高兴无比,赶紧伸手去拿,可妹妹比姐姐手快,在姐姐伸手的时候就早已把芭比娃娃抱在了怀里。姐姐认为变形金刚是男孩玩的,就不想要,便跟妹妹抢了起来,最后把芭比娃娃弄得不成人形了,破旧不堪,于是俩人都不要了,这就是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

我们再来看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而股票市场也会出现股市泡沫。这种股市泡沫本来就是一种零和博弈,但是因为浪费资源和盲目投资,它往往会成为负和博弈。在证券市场上,由于参与市场的人数、资金、方法等大多数代表了错误投向的市场内在要求,以方向或趋势确认的大多数人的习惯投资行为必然是低效的。这种低效也就造成了一种负和博弈。

所以在现实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与此类似的“负和博弈”现象。

那么我们怎样去避免这种“负和博弈”的发生呢?

在双方起冲突的时候,不要总想着战胜对方,而应该考虑,怎样友好地谈判才能让双方的损失降到最低。就像美苏争霸一样,双方一味地想在武器的占有量上战胜对方,所以拼命地扩张军备,而这种结局是两败俱伤。对于苏联来说,后来的解体与这种军备竞赛不无关系。如果美苏之间通过谈判解决这些问题,相信双方的损失不会这么的大。

同时,在遇到负和博弈的时候,要懂得及时地全身而退。就像拍卖一样,假如甲和乙去竞拍同一件物品,两人都想得到这一件物品,于是在竞拍的过程中,两人拼命加价,最后使得这一件物品的价格远远地超过了规定的竞拍价。最后终于有一个人退出了,对于这个退出的人来说,他没有得到物品,是一种损失。但对于那个得到物品的人来说,尽管他是拥有了这件物品,但是他却以高出好几倍的价钱才拍得的,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损失。所以,两人之中,如果有一人早点退出,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了。

大猪和小猪的聪明较量:对策论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精典的博弈案例,那就是大猪和小猪的智慧战争:

农场里有一猪圈,关着两头猪,即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为方便喂食,农场主在猪圈的一端设置了一个脚踏板,每次进餐的时候猪只要踩一下踏板,猪圈另一端的投食槽就会落下食物。可是现在是两头猪关在一起,如果小猪先去踩踏板,那么大猪就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把食物一扫而光。如果要是大猪去踩踏板,它则还有机会从小猪那里抢到一半的食物。如此情况,你想知道大猪和小猪会进行怎样的较量吗?结果是:小猪每顿搭上便车,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食物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在这个案例中,小猪明白无论大猪踩不踩踏板,对自己来说不踩总比踩了有利。因为自己若去踩踏板了,大猪就会将食物全部吃光,自己就只能白白给大猪“做嫁衣”、“添食物”,自己则只有挨饿的份。而不去踩踏板,那么大猪就可能会去踩,如果是这样,自己不但可以坐享其成,大猪也能从中得到一点食物,不至于饿死。但如果大猪觉得委屈,也不想踩踏板的话,最糟的结果就是最多两个一起饿死,小猪知道反正自己踩了就肯定是死,不踩了要么好好活着,要么陪大猪一起死,这也就是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论。

还有一个例子:

某大学公开面向社会招聘经济学和会计学教授各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前来报名的人很多,竞争相当激烈。经过一段时间的层层选拔,只剩下两位教授──张良和周非,但由于在招聘之前没有说明谁来负责教经济学?谁来负责教会计学?因为会计学专业是热门专业,所以会计学教授的待遇是7000元,而经济学教授的待遇只有5000元,学校为此犯愁了。因为张良和周非二人均是会计学硕士学位,同时又兼有会计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教学经验,为此张良和周非两人都想担任会计学的教授。但是周非教授的会计学教学经验比张良教授丰富一些。相比之下,周非教授担任会计学教授具有了绝对的优势。对此,周非教授在与学校谈判的过程中,除了详谈自己的会计学教学经验之外,为了显示自己,也对自己的经济学教学夸赞了一番。而张良教授就不一样了,在与学校谈判的过程中,他极力贬低自己的经济学教学经验,甚至是贬低自己的经济学教学能力,还说如果让他去教经济学,那将是误人子弟,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反感。

最后,应聘结果出来了,周非没能如愿以偿地担任会计学的教授,而成了经济学的教授,而张良却成了会计学的教授。

其实,张良教授之所以能够胜出,就是他运用了智猪博弈的原理。因为张良教授在这一过程中担当了聪明的“小猪”角色,释放出“宁可失去职位,也不愿担当经济学教授”的烟幕弹。相比之下,周非教授的做法就逊色不少,他在无意当中充当了知识渊博、能力全面的“大猪”角色。面对两位教授的策略,大学由于难以再开展新一轮的招聘,只能作出让周非去教授经济学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