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全集
3554400000006

第6章 隐形的经济行为意识--消费经济学(2)

起初,凯恩斯这样拼命地赚钱,只是想赚点钱之后,日后就可以不用为金钱担忧,可以自由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讲课,他发现讲课并不能真正地赚到什么钱。于是,1919年8月,他借了几千英镑做远期外汇投资去了。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他就净赚了一万英镑,这相当于他讲一年课的收入。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他的腰包之后,他开始变得飘飘然起来。3个月之后,凯恩斯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钱全都亏光了。于是,凯恩斯有了赌徒的心理,要把从赌桌上输掉的钱全都赢回来,七个月之后,凯恩斯做起棉花期货交易,狂赌了一番,结果大获全胜。受此激励,他日后把棉花的期货品种都做了个遍。可是,还嫌不够过瘾,于是又开始炒起股票。十几年之后,他拥有一生都享受不完的财富。他的赌徒人生,给后人留下了极富解释力的赌经──最大笨蛋理论,这也是他进行投机的副产品。

由此,上述故事中人们之所以会对石头疯狂需求,也就清晰明了了。因为高价格的趋势让很多人对这块石头进行了猜测和幻想,所以愿意花高价买下这块石头,即使当时有人检测出来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他也不用担心会亏本,因为他预料到,肯定还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来购买这块石头。

二手车市场的交易:逆向选择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对二手车市场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之后,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概念“旧车交易模型”,并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那什么是所谓的“逆向理论”呢?阿克洛夫分析了二手车交易市场,以此为例进行了一番阐述,并解释了这个概念。

阿克洛夫说,在二手车的交易中,市场的主体就是两方,即商家和消费者。通常情况下是商家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所出售的汽车的真实质量,但对于前来购买汽车的消费者来说,对于商家所出售的汽车的质量,他们只能在商家的介绍中,根据自己对汽车的外观来作出大体的判断,这种判断就是个模糊判断,并不能真实地代表汽车的真正质量,这也就是说商家和消费者对汽车质量的信息把握是不对称的。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他们在购买汽车之前,是不知道哪辆汽车的质量是好?哪辆汽车的质量是不好的?他们只知道二手市场上汽车的总体质量,即平均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担心上当受骗,最多也只愿意根据汽车的平均质量为想要购买的汽车支付价钱,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商家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旧车市场,因为他们不能做赔本生意啊!于是。那些质量低下的汽车就通通地留在了市场上,充斥着市场。如此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旧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逐渐降低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之越来越低,而且越来越多的较高质量的汽车退出二手市场。如果哪一天消费者对市场上汽车的质量不满意了,那整个二手市场也就随之关门大吉了。

其实,市场选择了低质量的汽车,而高质量的汽车在竞争中失败了,并被迫退出市场。这种有悖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就是阿克洛夫所说的“逆向选择”,也就是人们不选择好的了,而选择差的了。经济学里的“逆向选择”这个概念,在二手市场里被普遍运用,是个时髦的词汇。但实际上“逆向选择”的经济学现象不仅存在于二手商品交易中,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

经济学小知识: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这里,我们延伸“逆向选择”的概念,透析新车市场上的降价行为。其实,在所有的车市中,品牌相对响亮的车子,价格也就理所当然要高一些。因为车子的价格太高,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消费者来说,他们都有想购买好车的心理,但却苦于无力支付昂贵的车价,因此相比之下,他们只能在价格足够低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购买,而且这样的消费者在社会中占有绝大多数。可是,对于品牌响亮的汽车生产商来说,消费者的只看而不买,会让公司的收益越来越少,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有些汽车生产公司可能就会无力继续投入资金去开发更好的商品。所以,这些汽车生产公司为了维持生存,就会在汽车的配置上动手脚,并降低服务质量,以此来降低汽车的生产价格。其实,厂商的这种做法就容易让优质的汽车因为价格问题而被挤出市场,而让质量不好的汽车充斥市场,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消费者久而久之也就对市场失去了信任。这就是新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对于“逆向选择”出现的负面情况,究竟要怎样才能解决呢?

这就需要市场的监督部门,努力促进商家和消费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尽量增强商品的透明度,以此抑制“逆向选择”的不利消费。

对于优质商品的厂商来说,应该更可能多地向消费者承诺质量和服务,以及售完之后的免费维修等内容。另外,厂商也可以借助媒体做广告的宣传,向广大消费者郑重传达商品的高质量信号,其实消费者也知道媒体是一种公众宣传工具,可信度很高,借助它的威信,也可以提高商品的威信。再者,厂商还可以通过完全中立的质量监督、认证机构,帮助消费者认识、鉴别产品,让消费者信服产品。还有一条可行之道就是厂商可以向消费者签订质量保证合同,这样消费者也就可以完全安心购买此产品了。

越贵的东西越有人买的原因:吉芬商品

赵大妈是典型的过日子好手,她在购物时,最经常的做法就是将附近的超市和商场逛个遍,把一家一家的商品进行价格和质量比较后,才决定购买。一次,赵大妈想给自己的孙子买一个品牌的包包,她去附近的华堂商场看过之后,价钱是270块。于是,她又去了最近的华联和商安商场光顾了一下,发现商安商场的价格最为便宜,只要180元就够了。除了“货比三家”之外,在生活经验的磨练下,赵大妈还总结出各种省钱方法,而且又可以不被商家“宰”上一顿。她说:“买就要买个价廉物美的,这才是真正的过日子。”

其实,上述赵大妈的做法,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在日常生活中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而且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也照着这个观念料理生活。但是,赵大妈的做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市场消费,这还待市场的检验。

在市场中,经常可以见到某些商品的价格飙升上涨,但消费者的需求不降反而增加了。这种现象似乎跟商品的需求规律背道而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学里将其称为“吉芬现象”。

经济学小知识:吉芬现象

吉芬现象,是指一种商品,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

“吉芬现象”是以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的名字命名而来的。

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造成农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特别是土豆,当时土豆的价格已经高得可怕了,照理说东西越贵购买的人就应该越少才对。可是当时的土豆市场不是这样的,随着土豆价格的上升,土豆的销量也在迅猛增长。这一反常态的现象,引起了统计学家吉芬的注意。于是,他花费时间仔细研究了这种现象,后来,他发现土豆是当时爱尔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是生活的基本必要品,在那个大饥荒的年代里,爱尔兰人可以被迫减少肉类和奶类的消费,也不能减少土豆的消费。很多人把节约下来的钱,都用在了买土豆上。但由于土豆稀缺,而且前来消费的人群有增无减,于是,土豆的价格就只能越涨越高。对此,人们就把这种反常的现象,称为“吉芬现象”。

对于“吉芬现象”的不正常消费,赵大妈的消费理念恐怕就不适用了。因为爱尔兰人只有先解决了温饱,之后才能考虑土豆的“物美价廉”。在生活中,“吉芬现象”并不少见。在股票市场里,当某一支股票持续上涨的时候,只要注意,你会发现前来购买的人就更多了,因为大家都希望能赶上“牛市”,让自己多赚上点钱;而当某一支股票下跌的时候,前去购买的人却减少了,因为聪明的股民都知道股票下跌,资金就容易被套住。还有,纵观最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购房的价格可以说是逐年上涨,但前来购房的人却与日俱增,而且许多没钱的人也在想方设法购买房子,哪怕是让自己借钱、贷款买房也愿意。在出门旅游的时侯,天降大雨,旅游景点内困住了好多的游客,早有准备的小商贩趁机推销自己的雨伞,伞价比各大超市和商店要高出二三倍,但小商贩的生意却比往日要红火得多。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吉芬现象”。

正常情况下,商品的需求规律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少。而“吉芬现象”却与商品的需求规律背道而驰,这是不是说“吉芬现象”就违背了商品的需求规律了呢?这里要注意的是,商品的需求规律是有其条件限制的,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个“不变的情况”其实涵盖了很多的概念,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内容。

经济学小知识: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1%带来需求变化的量。

供给弹性,又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是指商品供给量对于商品的价格变动及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