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3554700000010

第10章 生活心理学--自己的幸福需要自己把握(2)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买电脑的事情上。单伟买的第一台电脑是486的,当时价格是一万多元钱,并且还是组装的。而现在的手提笔记本也不过几千块钱,一万多元钱可以买最好的配置。单伟想现在这物价也真是降得太快了,如果能稍稍等一等,就可以节约不少钱呀,电脑也成了单伟遗憾的心病。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容易产生遗憾的时代。为什么会遗憾呢?因为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我们这个时代这样高产。不管什么产品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过去200年的发展,只相当于现在的10年。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与消费,但是紧接着,遗憾消费也来了,不管你什么时候买什么东西,总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现,自己花钱买的东西是那么的不值。正像单伟一样,几年前花高价买的高科技产品,几年之后就已经是当年价格一个零头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遗憾消费。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种“遗憾消费”呢?

1.买东西时要“精打细算”。这种精打细算不是指要省着花钱,而是要在购买东西时采取统筹兼顾,随遇随买的办法,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突击花钱。因为家庭消费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买东西最好有个计划,各个击破,切忌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买齐。

2.买东西前要想清楚,做到理智消费。每次买东西前都要计划好,买什么,不买什么,不要等自己把东西买回来之后才发现自己买的东西是自己不需要的。尤其不要受广告和精美包装的诱惑及片面追求新奇和从众心理的影响,打乱了正常的消费开支。

3.买东西时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管买什么东西,都要买自己喜欢的,自己一旦买了,就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别人说好看也好,不好看也好,绝不能受别人的观点左右,这样就能避免遗憾了。同时,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东西要自己心里清楚,比如买服装,有些服装款式很时髦,但花色却很单调,而有的质量很好,但价格又很贵,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知道买什么。如果有这种心理的话,那么消费遗憾就更容易出现。

4.使用“改日再来”的延缓方针。你在垂青某商品时,先别急于掏钱,而是暗示自己:“改天再来买吧”,待改天又来后,由于心情不同了,购物的欲望可能会下降,也有可能你再回头看这件商品时已经不喜欢了。

要克服遗憾消费,就要培养自己的合理决策能力,驾驭自己的欲望,加强自身修养,时常阅读一些有关消费的报刊,以不断积累购买和使用商品的经验教训,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也不要盲目地听别人说三道四,这样就会增强我们对购品的鉴别力。尤其是要在购物中进行合理决策,掌握行情,掌握产品的发展,包括价格、质量,这样就能在购物中避害趋利,减少后悔。

心理学课堂:

1.购物消费时,不要突击花钱。家庭消费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买东西最好有个计划,各个击破,切忌全面开花。

2.不要在事先无计划的情况下,临时产生购买行为。尤其是不要受广告和精美包装的冲击及片面追求新奇和从众心理的影响,打乱了正常的消费开支。

3.避免冲动,要遵循价值原则,所购物品应是生活必需品,遇到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不管别人怎样抢购,也不要盲目从众。

幻丑心理--“美人”的心灵世界

幻丑症是对自己的五官或其他部位不满意,总是想通过整形来改变它,即使是本来已很好看的容貌,也强迫自己不接受它,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现在经济富裕了,不愁吃不愁喝,更多的人也把心思放在了追求美的享受上,所以整容行业也平地迅速地发展了起来。追求美,本无可厚非,但其中却有不少令人难以理解的怪事。有些人明明长得不丑陋,但却总认为自己长相难看,不停地奔波于各种美容医院做各种美容整形手术,以求有个理想的容貌,但又总是不能达到自我满意的程度,于是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手术;更有甚者,还有许多3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纷纷出入于各种美容医院,不惜重金,从脸到胸再到腰,甚至是大腿进行全方位重新“包装”,而不少年轻女性甚至也以种种理由在本已出色的面孔上冒着风险割来割去。她们简直都成了整形美容手术迷。

麦娜本是个秀丽可人的少妇,丈夫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板,但目前因为种种原因经营惨淡,由于效益降低,麦娜心里很着急。于是她背着丈夫跑去算命,结果算命先生认为这是因为麦娜的鼻梁太低,不仅自己的财运不好,也影响到了丈夫的事业和财运。麦娜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没有工作,老公的生意也不顺呢!”思来想去,她决定去做隆鼻手术。因为怕丈夫知道她长着一个“克夫”的鼻子,麦娜就趁他去外地洽谈生意时偷偷地去医院做了手术。

手术后5天拆线时,麦娜惊喜地看到自己终于有了一个“高贵”的大鼻子。朋友们都说好看,比以前显得高贵了,就连对此不屑一顾的老公也不得不承认隆鼻后的麦娜漂亮了很多。

在众人的夸奖下,于是,麦娜每天都没完没了地拿着镜子端详自己,结果又让她发现自己的眼袋有点大。现在对整形手术倍加推崇的麦娜当即决定去医院祛除眼袋。吸脂抽眼袋后的麦娜越发觉得自己年轻漂亮了。于是她又想着自己要是有个像张曼玉那样尖尖的、可爱的下巴就好了。于是又去医院折腾了3个月,张曼玉那样尖尖的、可爱的下巴出来了。此时由于丈夫的努力,公司效益略有回升,丈夫的生意起死回生。麦娜更有了借口,又嚷着要去把嘴唇弄得小一点。

看着天天变样的妻子,丈夫终于受不了了,问她下一步想整哪儿。没反映过来的麦娜大声宣布,下一步是隆胸……现在,麦娜的丈夫正在跟她协议离婚,因为他受不了一个在自己丈夫事业受阻时却整天沉溺于整形的变态老婆,更何况他现在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妻子了,因为他妻子脸上的很多部位已经不是原来的了。

网络上曾经也出现过一条类似的帖子──“老婆狂爱整容,我要离婚”,发帖者称,周围人都觉得他老婆很漂亮,但他老婆自己却总觉得还不够完美,几年来陆续做了双眼皮、隆鼻等整形手术,现在又想整脸形。甚至下楼扔个垃圾也要看看头发乱了没、妆容整不整洁。这让他觉得妻子再也不是以前的她了,想提出离婚。

这就是因为“幻丑症”而使人变成了“美容手术迷”。“幻丑症”患者认为自己长相丑陋,不停地奔波于各种美容医院做各种美容整形手术,以求有个理想的容貌,但总是不能达到自我满意的程度,于是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手术。这样的反反复复,把自己的身体部位一遍又一遍的交给美容医院医生的手术刀,并且有些人还不惜花重金、冒生命危险。像麦娜那样沉迷在其中不能自拔的时候,就使这种爱美之心变成一种心理疾病了。据分析,常见的整形心理有三种:

一是改变缺陷心理,这一类人最多,这些人由于先天的或其它的原因造成了身体某部位或多部位的缺陷,需要通过整形来修补或改变,属于一种正常的美容行为。修补好原有的缺陷和不美,可大大的增强整形者的自信心。对这样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

二是过于追求完美心理,这类人很明显的是不用一般的审美眼光来看待自己,本来不错的外形和容貌在他们眼里却不能接受,想借整形美容的手段来改变自己或使自己变得更美,并不惜以多次手术为代价。可整形毕竟是手术,反复的手术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

三是受他人影响,有些是受自己所崇拜的某个明星所影响,有些是受自己周围的人做过整形后变漂亮所影响,有些则是听信朋友、恋人之言而选择手术。这类人没有主观上的思考,对术后的生活影响很大,也许整形的鼻子是非常漂亮,可放在自己的脸上却显得有点不协调。

经调查,在有过整形经历的人当中,约5%至10%的人会上瘾。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会长姜乾金认为,喜欢整形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其实是受到认知偏执的“幻丑症”影响造成的。

经了解,大部分做整形手术的人其实多数很漂亮,而且年龄集中在22至32岁。“去年来了一对姐妹,长得都还漂亮,但她们都要求做大‘整改’。”杭州某整形医院负责人说,妹妹是在校大学生,一次就做双眼皮、小眼开大、垫鼻梁、鼻翼缩窄、去下颌角等7项手术。姐姐也不甘示弱,把一些医生认为没必要整的部位都打理了一番。

因为经历过手术的整形者对整形的恐惧会消失,但对漂亮的憧憬会加强,而且感觉变漂亮很容易实现,所以一般整1~2次就漂亮了,但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还不够,继续做。根据调查发现,在所有整形者当中,做2次以上的约有20至30%,做3次以上的可达5至10%,这就成了十足的“美容手术迷”。

这在常人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可却确确实实的存在。而为什么有人会美容上瘾呢?

“幻丑症”就是上瘾的根源。因为这些美容者认为,自己不断地追求完美却永远觉得自己尚未实现追求的目标,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会长姜乾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一种典型的“幻丑症”。

而这种“幻丑症”的出现,就是因为有些人的审美判断失常,因为她们对自身躯体的认识已经变形,比如周围人都觉得她的眼睛好看,可她自己却觉得眼睛不是双眼皮。此外,这些人的认知行为也很偏执,对某些事物追求绝对的标准,但自己怎么努力却实现不了。所以“幻丑症”其实是一种心理性障碍,可通过心理开导配合药物治疗,但大部分“幻丑症”患者都是在认知行为上出现偏差,需从人格上予以疏导。

心理学课堂:

1. 明确告诉自己,手术治不了幻丑症

2. 整形毕竟是手术,反复的手术不仅会带来心理上的抑郁,还可能会使鼻子做穿或眼睛越来越假

3. 通过美容行为来挽救家庭 解决婚姻危机本就是一种幼稚想法

叛逆心理--管教子女需要耐心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有很多家长交流时都表示,他们的孩子在进入中学后,亲子冲突就格外明显。尤其是在假期里,有的孩子要么经常上网上到半夜三更,要么虽然成天在家,却跟父母交流的时间甚少,或者除了和同学聊天、打电话外,根本不理睬自己的父母。当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时还会使他们感到厌烦。即使交流,他们也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愤怒。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不让大人顺心。也就是说,在假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就尤其突出,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也因为假期的到来而大大激化。其实,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很清楚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但如果家长明白,这其实是孩子青春期常见的叛逆表现,就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了,并且,作为家长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邢远读初中时,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他的父母则要求他以学校的学习课程为生,不要对这些课外知识过于沉迷,并以家长的权威采取措施简单禁止他“玩电脑”,要求他放学回家必做多少作业、多少遍练习。家长的这些做法引起了邢远的极其不满。既然家长在家不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就有意不用功,让成绩一落千丈,明知这样做不对,邢远依然我行我素,他甚至喜欢看到父母不舒服、干着急的样子。等他升初三后,面临中招考试,自己才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危机性。然后在老师真诚得体的开导下,邢远才逐渐放弃了叛逆,恢复常态进入了正常的学习当中,并一举努力考上了市重点高中。进入高中后,邢远的成绩也稳步提长,并在高一第二学期和同学合作搞电脑软件获得了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其实,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是全方位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表现在学习方面,若是父母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孩子时,他们不仅不会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还会采取报复手段,故意不学习。邢远家长对与邢远的课余爱好的处理显然不妥,孩子对现代科技的爱好和探索,家长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而不能以一成不变、简单粗暴干涉的方式来约束孩子。作为家长,邢远的父母应该突破传统教育的固定模式,及时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在平时多留意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想法,注意与孩子沟通,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后也多向老师求教,双方配合合理引导,使孩子个人爱好与他长远的人生目标衔接上,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