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3554700000009

第9章 生活心理学--自己的幸福需要自己把握(1)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不能凡事都依赖别人;每个人也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彼此帮助彼此协作,你不能像铁公鸡一样只考虑你自己,而不愿意付出任何东西;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容貌,基本无法改变,若非要通过人工强行改变,那么你付出的代价或许谁人都无法预料。要让自己幸福,你会以怎样的心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呢?

依赖症--独立特行的艰难

依赖症是一种心理疾病,症状是过多地将个人情感寄托在某个人或人群、某种物品上,将其看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可能难以承受,甚至精神崩溃。通俗地讲就是一种懒惰的心理表现,依赖别人,自己不必动脑筋,费精力。

依赖心理,又称惰性心理,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想办一件事不敢独立去做,总是想跟他人一块去做;遇事没有主见,总是等待别人做出决定;不相信自己,不敢讲出自己的见解,怕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对领导唯命是从,让干啥就干啥,生活平稳,少烦恼,等等。就其本质来看,依赖心理是一种懒惰的心理表现,依赖别人,自己不必动脑筋,费精力。不管是天红地绿,都不会因独出心裁而承担责任。至于在婚姻家庭生活中,这种依赖明显地表现为夫妻间的依赖和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从心理学角度看,依赖心理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选择。当你选择依赖时,就会使你失落独立的人格,变得脆弱、无主见,成为被别人主宰的可怜虫。

靳青红从小生活在一个父强母弱的家庭。父亲做事很有主见,而母亲则是那种生性比较懦弱的人。靳青红从小就享受着父亲的保护与爱待,从小到大都由父亲一直护送着上学,她要什么他都百依百顺。然后,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了,靳青红伤心之余却是非常不习惯。没有了父亲,让她觉得生活没有了主心骨,没有了依靠,她的内心很不踏实。于是,就把这种对父亲的依赖转移到了老公的身上。

在父亲去世的一段时间,她老公一直都陪在她的身边安慰她。渐渐地,靳青红变得越来越离不开老公,她简直每天都要跟老公像连人一样粘在一起,不然就会觉得很不舒服。

她老公的工作经常有出差的要求。可是,由于靳青红的这种依赖他,一天见不到他,心里就感到发慌、焦虑,她老公也不得不尽可能的推辞出差。原来本为,因父亲去世对靳青红造成的心理创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恢复,但半年过去了,靳青红的心情虽然慢慢平复了下来,但对老公的依赖却一点也没有好转的迹象。可能她已经习惯于心理上找个稳稳的依靠,所以靳青红越来越离不开老公。

只要老公出差超过三天,靳青红就会闷闷不乐甚至发脾气,感觉生活没什么意思,不仅生活上是如此,对待工作她也提不起热情。老公每次出差她会特别担心。因为她没有什么说得上话的朋友,顶多一个人独自去逛街。老公出差的日子她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仿佛少了什么似的,心情也会很烦并且觉得日子特别漫长,总不知道自己能干点什么或者做什么会让自己变得开心。

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如果一天没见到老公靳青红心里就慌慌的,两天不见的话,真的已经是极限了。老公一出差,她就会失眠、眩晕,连白天都会晕倒在床上,每次都搞得老公不得不提前回来照顾她。

其实,靳青红也知道这样很不好,但是她就是忍不住要把老公留在身边。哪怕有时候想着,我自己要独立,我不能这么依赖他。但老公一旦真的要出差,她就无论如何都受不了。为此,老公只好放弃了很多次出差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是靳青红的心理负担重,老公也变得越来越烦。靳青红自己也很苦恼,她不停地在心里问自己,她这样是不是真的有点心理变态?她该怎么办?

靳青红作为成年人,总还像个孩子般地依赖老公。显而易见,靳青红感情脆弱,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都离不开老公,对老公有一种依赖感,希望老公能时时在身边,时时关心自己、处处照料自己,和自己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患。

依赖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叫“依赖症”。症状是过多地将个人情感寄托在某个人或人群、某种物品上,将其看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可能难以承受,甚至精神崩溃。

一般来说,依赖严重者大多生活圈子狭小,人际交往不多,情感交流过少。女性相对比男性更易产生情感依赖,更容易对某个人或动物、物品投入强烈情感,在投入过程中产生一种被需要、满足和依赖感,由此加强内心的自我肯定。这种关系逐渐强化成支撑生活的信念。对人的情感依赖会给被依赖者带来沉重的压力,这种关系一旦失去,依赖症患者往往痛不欲生。

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要克服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坦承依赖的存在,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试图扮演两个自己,一个是严肃的我,一个是依赖性很强的我,但不要进行精神分裂。

3.多参与社会活动,认识几个朋友。要想从情感依赖症中摆脱出来,可以向朋友寻求帮助,多结交朋友,常与亲戚走动,包括向独立性强的人学习等。

4.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培养自立精神。要努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规划和安排。此外,还需要培养自己忍受孤独的能力,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不过分依赖某个人或者某种东西,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克服依赖症的关键一步。

5.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或调整工作、生活节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便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如多做自己一个人的户外活动,多加锻炼,也是不错的选择。

6.如果症状持续时间长,应及时求教专业心理医生。

心理学课堂:

1.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2.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一些生活兴趣,转移注意力

3.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要强制性执行

吝啬心理--铁公鸡一毛不拔

吝啬,俗称小气,也可以说是“一毛不拔”,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出行动的不正常的心态。

俄国伟大作家果戈理在作品《死魂灵》里,用重笔塑造了吝啬鬼的形象--泼留希金。泼留希金财产丰厚,家道殷实,农奴上千,是个上流地主,但他住的却是农奴的小屋,穿的更像是乞丐的衣服,脖子上的围巾永远说不清楚是旧袜子还是腰带。他吝啬得出名,就是破铜烂铁,一片破衣裳,也要拣起来送到自己的库房里去。他走过的路,不用打扫,因为什么东西对他来说都是宝贝,都要拣回家。像这样吝啬的艺术形象,除了泼留希金之外,还有莫里哀的阿巴贡(《悭吝人》)、巴尔扎克的老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这些艺术形象的共性特征就是本身都很富有,但却自私、贪婪、吝啬、刻薄,为了金钱和财富连对自己的亲人也缺少情义,是典型的守财奴。其实,像这样吝啬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难找到他们的踪影。有句俗语说:“铁公鸡一毛不拔”,就很生动地描画了这样的吝啬者的形象。

吝啬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其实任何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不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但通常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顾并不困难。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敬你一分,你回敬三分,这当然好,回敬一分,也不为过。如果尽想让人敬你,而你不回敬,这就会遭到“吝啬”的评价。

吝啬的价值观是很明确的,尤其是对金钱、财富的一毛不拔。凡吝啬的人都是金钱的奴隶,而不是主人。对这类人来说,唯有金钱、财物才是最为重要的。为钱而钱,为财而财,敛钱、敛财是这类人的最大嗜好,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大目的。他们的生活公式是:挣钱、存钱、再挣钱、再存钱……他们的最大乐趣是“数钱”:今天比昨天多了多少,明天比今天还会多多少。他们的哲学是:多了还要多,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而事实上,钱是靠赚出来的,不是靠吝啬才能攒出来的。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

卡恩站在一个百货商场门口,目不暇接地浏览着色彩缤纷的商品。这时,他身边走来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口里叼着雪茄。卡恩恭敬地走上前,对绅士礼貌地问:“您的雪茄很香,好像很贵吧?”

“两美元一支。”

“好家伙……您一天抽几支呢?”

“10支吧。”

“天哪!您抽烟多久了?”

“40年前就抽上了。”

“什么?您仔细算算,要是不抽烟的话,那些钱足够买这幢百货商场了。”

“那么说,您也抽烟了?”

“我才不抽呢。”

“那么,您买下这幢百货商场了吗?”

“没有啊。”

“告诉您,这一幢百货商场就是我的。”

谁也不能说卡恩不聪明。他心算能力很快,一下子就算出抽40年2美元一支的雪茄就可以买一幢百货商场了;他很懂勤俭持家由小到大的道理,并身体力行,从不抽烟。然而,卡恩的智慧并没有变成钱,因为他既没有享受雪茄也没有攒下买百货商场的钱。所以,卡恩的智慧是死智慧,绅士的智慧才是活智慧。

由于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收入普遍增加,像葛朗台、泼留希金那样典型的吝啬鬼、守财奴在当今已很少见,但吝啬行为也不再限于财物,而是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比如:

1.不愿借钱借物给人。不愿借钱借物给他人的表现,在城市居民里表现的尤其突出。原因可能是城市居民收入的有限性和生活高消费值,使一些人对周围的人与事变得非常小心谨慎,他们从不轻易向人许诺与施舍。

2.不赡养老人。“老有所养,老有善终”、“孝顺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可是现在有些做儿子的,相互推诿、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

四川一位八旬老人,养育五个儿女,可是儿女在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后,一个也不愿赡养,致使老人沿街乞讨,露宿街头。老汉的子女个个怕吃亏,完全忘记了自己应负的责任,其中长子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长子吝啬小气必然影响其余兄弟姐妹。另外,在一些养父子关系中,也存在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有些父母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从别处抱养一个孩子,待其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就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将老人遗弃。

3.不关心周围的事物。有些人遇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捐款、让座的助人之事他不做;遇到别人有难,他不帮;遇到歹徒他不上。这种吝啬之人已近乎麻木不仁的冷血动物。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它破坏了个人本能具有的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互助关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人类美好的属性。吝啬之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道德关系甚至伦理关系从而导致悲剧,而吝啬之人也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与遗弃。

然而,吝啬贪婪者虽然金钱、财富都不缺,但他真的能愉快吗?不能。其实吝啬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宁的,他们整天忙着的是挣钱,最担心的是丢钱,唯恐盗贼将他的金钱全部偷走,惟恐一场大火将其财产全部吞噬掉,唯恐自己的亲人将它全部挥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永远不会是愉快的。那么,吝啬者果真能给人带来幸福?不能。因为“小气”,因为狭窄,所以在这类人身上很少体现亲情二字,其内心世界是极其孤独的。尤其是当他们有难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缺少感情支持的悲怆,才会感到因为吝啬而失去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才会充分感觉到金钱的真正无能。

其实,吝啬是吝啬者看不透人生的真实表现。他们不懂得这样的一个简单道理:他,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在最后,也只能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吝啬实际上是吝啬者为自己头上套上的一条无形的精神枷锁。它使人成为金钱的奴仆,使人活得不自在、不痛快,甚至使人卑鄙和龌龊。

消除吝啬心理,最终主要的学会感恩,无论贫穷富有,要知道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和爱。只有有生命,我们才能活着,学会感谢生命和自然,对天地生死有一种畏惧,就不会过于计较个人得失;而活着,如果没有爱,那就是一具行尸走肉,再多的钱财物质也不会让心灵得到真实的平静安宁。

消除吝啬心理不妨从小事做起,如:给乞丐以小数量金钱、衣物、食物的施舍,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为公益事业、鳏寡孤独募捐。通过这些活动对钱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小善为大善。

心理学课堂:

1.多培养与他人之间的感情,没有必要把心中的“账”算得清清楚楚

2. 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成功者,而但金钱的多少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遗憾消费--购买后就后悔是“病”

遗憾消费是指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总是兴致勃勃,信心十足,但是买到家后,不是觉得价钱贵,就是感到质量不好,有的甚至是不适用的。或者过一段时间就降价了,而使得自己心里觉得很遗憾或者不值的心理现象。

根据某消费者协会对1000名妇女的问卷调查:有13%的人承认她们经常花一些不该花的钱,购物后常常后悔,因为在心血来潮时买的东西根本用不上或很少使用。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指出这种现象就属于“遗憾消费”的范畴,更是生活中更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遗憾消费”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也因人而异,它不仅和人的性格、阅历、收入水平有关,而且还和人的修养水平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无论你我处于什么样的阶层,有着怎样的消费水平,相信都有遗憾消费的感受。

所谓遗憾消费是指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总是兴致勃勃,信心十足,但是买到家后,不是觉得价钱贵,就是感到质量不好,有的甚至是不适用的。或者过一段时间就降价了,而使得自己心里觉得很遗憾或者不值的心理现象。

比如买商品房。大街上到处都是一些花花绿绿的楼盘广告,每一张精美的宣传海报,对人无不充满一种诱惑。广告上写的是依山傍水、独享都市自然;黄金地段、旺铺区位、超值享受等等,弄得人不想买的都想买了。可是一等到交了定金,签了合同,交了首付,遗憾也就接着来了:房产商不是这里拖延交房时间,就是那里面积缩水,当自己拿到钥匙后,眼前看到的景象与他们说的完全不同,大有上当之感,内心实在不好受。

1998年,单伟花一千多元买了一部传呼机,但几个月后,手机就上市了,单伟觉得手机要比呼机实用方便,虽然非常后悔买了呼机,但还是忍不住更换成了手机。因为手机是刚刚上市,价格相当高,手机就花去单伟一万多元钱,另外还有选号入网费一千多元。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的价钱也一降再降,现在一千多元钱就可以买一部很棒的手机,手机号也不过几十块钱。但遗憾的是,电话费太贵了,单伟又开始打算把手机换成单向收费的“小灵通”。过后,单伟总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太快太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