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培泉认为此式早见于宋代,如:
(2)社仓一年富于一年,乡民一年穷于一年。(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七十四)
(3)长篇之法,如波涛初作,一层紧于一层。(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四、“一PR一P”式
比较结果(R)为“轻、深、进”:
(1)诚意最是一段中紧要工夫,下面一节轻一节。(《朱》卷十五)
(2)“察其所安”,又看他心所安稳处。一节深一节。(《朱》卷二十四)
(3)忠信所以为实者,且如孝,须实是孝,方始那孝之德一日进一日;如弟,须实是弟,方始那弟之德一日进一日。(《朱》卷六十九)
能用作比较点(P)的词语有时间名词“日”,普通名词“节”。
魏培泉认为此式早见于宋代:
(4)如孝须实是孝,方始那孝之德一日进一日;如弟须实是弟,方始那弟之德一日进一日。(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卷十)
五、“PR似一P”式
本书用例如:
(1)“进德”是自觉得意思日强似一日,日振作似一日,不是外面事,只是自见得意思不同。(《朱》卷六十九)
该句式应出现于近代汉语,又如:
(2)晁大舍的心今朝放似明朝。(《醒世姻缘传》第一回)
六、“PR一P”式
本书用例如:
(1)志也强,体力也强。今人放肆,则日怠惰一日,那得强!(《朱》卷八十七)
该式应出现于近代汉语,用例又如:
(2)只是他娘贾氏,因途次感冒,成了重症,日重一日,采秋昼夜伏侍,转把来访之客,概行谢绝。(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八回)
(3)桂兵备行兵未了,金夫人思夫念子之心,日深一日。(清·陈少海《红楼复梦》第八十三回)
前人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把递进比较句的语法意义概括为表程度累进。如刘月华认为,“一年比一年”、“一天比一天”一类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表程度差别的累进;吕叔湘指出,“一+量+比+一+量”表程度累进;李临定把这一类比较句总结为“名+名数+比+名数+形”,并指出,“比”前后的名数相同,都是由“一”构成的数量短语,表多个事物逐次比较,而程度逐次加重;武柏索提出,介词“比”的前后重复数词“一”和“一”的量词,构成比较句式,表示事物前后时期或彼此性状在程度上的累进。
七、“转……转……”式
本书用例如:
(1)且圣人之意尽有高远处,转穷究,转有深义。(《朱》卷二十)
(2)明道之言,初见便好,转看转好。(《朱》卷三十一)
(3)明道说话,一看便好,转看转好;伊川说话,初看未甚好,久看方好。(《朱》卷九十三)
清刘淇先生《助词辨略》卷三:“转,犹浸也……转得为浸者,言其展转非向境也。”“转”有“渐渐、更加”之意,是由其本义“展转”引申出表示情况逐渐变化,或表示变化的结果比前为甚,相当于“更加”“越来越”。
左凌姣考察得出“‘转’在上古作副词时,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反而、反倒’,这时上下文语境一般是将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她示例如:
(4)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诗经·小雅·谷风》)
中古时期副词“转”由“转折”义变为“更加”义,上下文语境已不再是将两种情况进行对比,而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某一种情况在程度上比以前加深了。例如:
(5)桓自叹才思转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又有“一边……一边……”的意思,如:
(6)人倒生得标致,手段儿也通得,只是挡不得小将的手,转杀转走,一直走进他自家营里面去了。(《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八十回)
“转……转……”表示递比句式早见于中古时期:
(7)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着,转近转微仿佛如有。(东晋·释法显撰《高僧法显传》一卷,51/858a)
(8)去十余步,视之炳然,转近转微。(《魏书》卷一百一十四)
近代汉语一直沿用,例如:
(9)时人以为转远转高,转近转卑。(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
(10)人生世间,日失一日,去生转远,去死转近。(《太平广记》卷五)
(11)李吉转看转好,便道:“与你一两银子。”(《喻世明言》卷二十六)
(12)王臣心中转想转恼,气出一场病来,卧床不起。(《醒世恒言》卷六)
(13)转思转痛,愈想愈悲。(《醒世恒言》卷二十)
(14)王明拿在手里看一看,转看转爱人,把个手去扯一扯,转扯转结实。(《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五十二回)
(15)今却只从言语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王阳明全集·静心录之三》)
(16)三回四转,杀的杀得转精转神,只是金箍褪得烦琐了,头发抖得烦琐了,咒语念得烦琐了,神通都不灵验,口嘴都不准信。(《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二十四回)
(17)听雨声儿一点点随珠泪双悬……此际空闺人寂寞,教奴转听转心酸。(明·冯梦龙《挂枝儿·雨》)
八、“渐……渐……”式
该句式本书用例如:
(1)古人小学教之以事,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渐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朱》卷七)
(2)笔谈云,月形如弹圆,其受光如粉涂一半;月去日近则光露一眉,渐远则光渐大。(《朱》卷七十九)
秦汉时期已见此句式:
(3)其次霸治,不详择其臣,民多冤而乱生焉,去治渐远,去乱渐近,不可复制也。(王明《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
中古近代汉语一直沿用,如:
(4)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没于云中。(前蜀·杜光庭《历代崇道记》)
(5)渐老渐谙闲气味,终身不拟作忙人。(《全唐诗》卷四百四十)
(6)东坡尝有书与侄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
(7)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全宋词·欧阳修》)
(8)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全宋词·柳永》)
(9)其地出居庸则渐高渐阔,出沙井则西望平旷无际,天间有达,初若崇峻,近前则坡阜而已。(宋·彭大雅《黑鞑事略》)
(10)如此过了几时,伯皋与他娶了妻,生有一子,指望他渐渐老成,自然收心。(《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
(11)竟峒,西北一里抵山下,路为草没,无从得上,乃攀援踯躅,渐高渐得磴道,旋复失之,盖或翳或现,俱草之疏密为致也。(《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
(12)去时其行如风,然渐行渐缩,乃至长仅数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
(13)行不数步,即腾起空中,御风而驰,且是平稳,渐行渐高。(《隋唐演义》第三回)
(14)金生已交七十,谁料年纪渐老,则生徒渐幼,馆资渐轻,金生居恒怏怏。(清·烟水散人《珍珠舶》第六回)
九、“愈……愈……”式
此式用例如:
(1)《论语》,愈看愈见滋味出。(《朱》卷十九)
(2)盖只是这个物事,愈说愈明,愈看愈精,非别有个要妙不容言者也。(《朱》卷一百一十五)
(3)盖运得愈急,则其成器愈快,恐此即是钧。(《朱》卷八十一)
也可为“更……愈……”:
(4)自此更求,自然愈失。(《朱》卷五十九)
本书还见多个“愈”连用的情况,如“愈……愈……愈……”:
(5)三代而下,造历者纷纷莫有定议,愈精愈密而愈多差,由不得古人一定之法也。(《朱》卷二)
“愈……愈……”组成固定的倚比句式,前项是倚比的条件,后项是倚比的结果,表示出前项量的变化决定后项量的变化,这些句子虽然没有使用表示比较的词语,如“比”字,但由于有表示程度加深加重的递度副词的存在,句子的比较意味亦较浓。
上古已见此用法:
(6)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吕氏春秋·慎大》)
近代汉语普遍应用:
(7)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
(8)愈巧愈拙,愈新愈陈,愈近愈远。(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9)凤姐一肚子的委屈,愈想愈气,直到天亮又得上去。(《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
(10)转思转哭,愈想愈哀。(《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11)胜爷愈想愈纳闷。(清·张杰鑫《三侠剑》第四回)
(1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清·谭嗣同《仁学》第四十三)
十、“越……越……”式
本书用例如:
(1)越近都处,越不好。(《朱》卷一百一十一)
(2)才说偏了,又着一个物事去救他偏,越见不平正了,越讨头不见。(《朱》卷八)
该句式应产生于近代汉语,并得到普遍应用,又如:
(3)且扈辄劝越反,越不听,有司以越不诛辄为反形已具。(宋·洪迈《容斋随笔》)
(4)寡人越看越添伤感,怎生是好!(《全元杂剧·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5)晓得有些咤异,越加留心闲觑,越看越是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6)不见还可,越见越怒。(《封神演义》第七十五回)
(7)凤姐由不得越想越气越愧,不觉的灰心转悲,滚下泪来。(《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8)柳青在灯下赏玩那枝假簪,越看越象自己的。(《七侠五义》第一百十五回)
(9)自施公子赌气离了金员外之门,乘在马上越想越有气,一连三日饮食不进,便病倒旅店之中。(《七侠五义》第九十六回)
十一、小结
我们根据比较词的不同,将《朱子语类》中的递比句分为10类。
结语
通过对《朱子语类》比较句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关本书比较句式的基本特点:
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此书共140卷200多万字,仅我们所列的这5类比较句中就有150多种基本的比较句式,可以说,内容之多,数量之大,展示出近代汉语比较句丰富多彩的一面。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可同时出现,也可仅存一项;
比较点可有可无,且位置灵活,可在比较后项的前后都出现,或只择其一;
比较结果可以是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动词、述补短语、述宾短语、主谓短语、定心短语、量词和数量短语等各种语言形式,其前可添加修饰性成分“便、大、大段、大概、大体、当、都、盖、更、较、皆、迥然、决、绝、略、略自、颇、恰、全、煞、稍、甚、是、殊、似、似略、微、一、尤更、有些、远、真、正大略、政(正)、只、自、自是”等;
比较句式出现量词、数词、数量短语或形容词作为比较差值,这是近代新产生的句式。
三、继承与创新并现
经过对句式的追根溯源,我们可知,近代汉语有近半数的比较句式都是对中古和上古已有语言形式的继承,在今天仍能看到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当然,在传承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并产生了大量新兴句式,如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