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美人心计
3609300000015

第15章 分 女人对自己负责,才会快乐(1)

1.潘蔚:向“所谓小三”致敬

2010年12月,孙楠和前妻买红妹为儿女抚养权闹上法庭。多少酸楚、多少折磨,自在内心。纷扰背后,有谁问过现在站在孙楠背后的那个女人?

是的,潘蔚。从选择和孙楠结婚开始,她的日子不再宁静。舆论的力量空前巨大,面对非议与指责,她曾经哭泣、曾经痛楚,但她从不申辩,一直默默地尽着自己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本分。

有人说,潘蔚是第三者,可有没有人去切切实实核查过?

没有。孙楠的家人力赞潘蔚是个贤良淑德的好女人,我们也在媒体上看到她平静优雅的风范,和她共事的朋友们纷纷出来指证她的善良和体贴。可惜这些声音被太过强势的声讨所埋没。为了追求幸福,她也曾遭遇两段婚姻,但如今依然和对方是非常好的朋友。试问,这样的人,她会去做“小三”?

其实,在潘蔚和孙楠结婚前,孙楠和买红妹的婚姻就已千疮百孔。因为两人的性情不合,总是争吵不断。原因既有孙楠喜欢外出打球的关系,也有两人性格上的分歧。感情的事,外人本来管不了,除非有心,外人无论如何也介入不进来。因此孙楠离婚再娶,怎可一边倒地怪罪于后来者?

其实,论经济实力,潘蔚丝毫不逊色于孙楠;论社会关系,她更不在其之下,以潘蔚的人际交往能力,她完全可以找到比他更帅气的对象;论家庭,孙楠尚有未成年的儿女,可以想象再婚后的家庭景象,而潘蔚的女儿已然成年。而她为什么选择了他?因为有爱,有心灵的契合和沟通,一切都不再是问题。

是的,为了爱,一个女人可以为自己心爱的男人忍受全部非难和指责。他哭,她亦难过;他伤,她亦心碎。他情感世界里的每一寸角落,都有这个女人柔情的抚慰。

这是一个人情社会,必然也是一个道德社会。虽然中国的传统历来有许多观念和道德约束,但不按道德出牌的也大有人在。可以想象,潘蔚在这些莫须有的事实面前,承受了怎样的冤屈和侮辱。她活得很累、很压抑、很苦、很心焦。可是,有谁能为她说句话?又有谁来抚慰她心里的创伤?

而其实,潘蔚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在她的人生格言里,坚强是女人必须具备的品格。所以,她才能无惧于这满城的风雨而对自己的内心说一句:“我无愧于人,自当笑对人生。”

2.王利芬:勇于扳回自己

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王利芬,其经历远不如人们想象中顺利。从华中师范大学到北京大学,从政治系到中文系,从武汉到北京,从创业遇冷到绝处逢生,王利芬一次次地扳回自己。已过不惑之年时,她辞职创办优米网,更是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往无前的追求。

对人生有明确的规划

王利芬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武汉黄陂城关,因为父亲在银行供职的关系,王利芬有着不错的家境。能歌善舞的她,对于文学,透着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热爱,从小,北京大学就是她心中的一个梦。

只是,梦时常若有若无、暗香浮动。本科时,王利芬未能如愿进入北大,更是与自己钟情的中文系失之交臂。意料之外的是,她的档案被转到了政治系。只是,她并没有气馁,反而一鼓作气,所以4年后的她,成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生。

曾担任王利芬论文答辩考评老师的前任华师校长王庆生说:“当年这位政治系本科生考中文系研究生就是一个非常态事件。之后,本来可以顺利去武大读博,但她又跑到北大去了。这个孩子在大学期间就有了明确的人生规划。”

没错,王利芬知道自己真正所爱的是文学,所以她勇敢地为自己扳回第一局。

硕士毕业后,王利芬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两年的执教生涯,她未曾觉出不好,只是感觉北京大学在内心召唤着她。于是她潜心蛰伏,一门心思备考。27岁那一年,王利芬终于冲出武汉,来到北京。

未名湖畔,依然多情。只是此时的王利芬,不再只是一个懵懂的文学青年。她想到自己初次进入北大的情景:映入眼帘的是阳光下金光闪闪的银杏树,那一瞬间,她觉得自己想上北大的梦想就像这眼前的银杏叶一样熠熠发光。

这一次,她终于如愿了。只是9年光阴,已经蜿蜒而过。

在北大,王利芬师从中国当代文学泰斗谢冕,她就像一颗小小的蒲公英种子,在未名湖畔生根发芽。

银杏叶黄了又落,3个寒暑的更替中,她在北大厚重的学术气息里缓缓蜕变。1994年,临近博士毕业的王利芬来到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栏目组实习。

两个月后,恰逢央视招聘,王利芬精心准备后递上了自己的简历。满满的履历表上,标注出她努力追求的足迹,经人事处处长亲自面试后,她从2000多人中脱颖而出。

此后5年,她成为了“驰骋在采访路上的一头勇猛的狮子”。在新闻中心,作为调查记者的王利芬,历次担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和主持人,做下了近100个深度报道、100个新闻专题报道。

1999年,在完成了结婚、生女这些人生大事之后,王利芬急切地想进央视二套经济频道,对那里崭新的舞台,她更为向往。

“做了几年的新闻记者之后,我无比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以经济为主体的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作为记者,如果我不能理解国家深层次运转的体制,将会令自己陷入一个巨大的瓶颈。”

欲走还留,优秀员工的出走自然遭遇“阻力”。作为连续数年的“广电系统巾帼英雄”,王利芬的离开令领导很是惆怅。无形中的压力,让她深觉自己必须找到出口。

一天,王利芬给刚上任的赵化勇台长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台长一听是她,很是热情,很快就安排了与她见面事情。结果出乎意料的顺利,台长听过她的思路后,当即拍板决定调动。

从新闻中心的调查记者到经济频道的栏目主持人兼制片人,王利芬用自己当机立断、力挽狂澜的能力优势,为日后的人生赢得了筹码。

2000年7月,由王利芬担任主持人兼制片人的“对话”栏目正式播出。此后3年里,她先后采访了全世界各大集团公司企业的100多名CEO、文化名人、商界领袖等。 而与此同时,身为栏目负责人的她,也默默打造了一套企业化的管理制度。她做事要求精益求精、事无巨细,甚至连嘉宾喝水的茶杯都具体到专人负责,且杯边不能留下指印。

真诚、敬业、勤勉、专业,以及融合多年的学术造诣,使王利芬成功打造了“对话”这个文化品牌。而事实上,这档节目也恰好切合了她的初衷,她带着新闻人的理想、文化人的人性关怀,立足经济形势,捕捉鲜活经济事件、探讨新潮理念、演绎故事冲突,根本的着眼点,还是那些在全球经济浪潮之下,不断奋斗着的中国人。

如此这般,使她的经济常识逐渐“专业”。此后,王利芬不再需要就经济问题请教同事,也能逐渐在经济潮流中把脉一二了。

只有内心能赢自己的人,才会真正地赢

优秀与卓越,常在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并驾齐驱。2003年,王利芬带着一往无前的冲劲,先后恢复创办了“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并担任上述三个栏目以及“经济半小时”的总制片人。依旧是“拼命三郎”式的工作,依旧是全力以赴地打拼,她曾累到腰椎间盘有5根弯曲、3根变形的地步。但也正是这样,她把一支原本仅5个人的团队发展壮大到300多人。

王利芬不曾言悔,更不喊累,因为那是她愿意做的。“只要心里想着,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是她的心声。

“她或许并不特别漂亮,但她创造了一个电视记者特有的美丽。”央视《大国崛起》总策划人、作家麦天枢这样评价王利芬。

2004年9月,王利芬赴美国耶鲁大学访问,遍访美国五大广播电视网数十位在世界享有盛名的主持人、制片人等,回国后出版了《对话美国电视》一书。在美国,她关注到了当时一档叫“学徒”的电视节目,实际上就是一场淘汰选拔商业人才的电视真人秀。敏感的王利芬马上想到,在中国也可以办一个类似的节目。带着这个设想,跃跃欲试的王利芬结束了一年的学习回到国内。

2005年9月,“赢在中国”栏目闪耀荧屏,并迅速在国内掀起一股创业热潮。将美国本土节目移植国内,王利芬没有照本宣科地对职业经理人进行功能性的筛选,而是“希望用创业精神寻找创业人”,坚决摒弃了美国的“学徒”节目中“一切向钱看”的主题。于是,这一栏目很快吸引了数十位像马云、史玉柱、牛根生、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当评委,也吸纳了上亿的风险投资,一度创下400万观众同时观看的盛况。

毋庸置疑,王利芬再次成功了。她把自己多年来的理念成功贯穿到电视节目中,在国人心中种下创业的种子。节目中,她那些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观点,令观众深深折服。而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些智慧与激情的浇灌中,她的内心被一次次地震动,蛰伏已久的创业之梦也被点燃。

“做‘赢在中国’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赢在内心的过程,只有内心能赢自己的人,才会真正地赢。”王利芬在评价这个让她登上事业巅峰的节目时说。

2009年4月,王利芬再次赴美学习。这一次,她内心的创业梦想再也按捺不住了。“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认为我做出这个决定是容易的,但是创业的激情和要尝试新生活的愿望太强烈,所以我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

最初,她的想法是做一个类似于淘宝的网站。与淘宝不同的是,淘宝是淘东西,卖有形的物品,而王利芬要做的,就是淘人们脑子里的智慧和经验。

不用怀疑,15年的职业生涯,使王利芬拥有国内电视人不可多得的采访资源。

2009年9月,王利芬的电子商务平台“优米网”搭建成功,旨在“在社会精英与年轻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可运营仅两周后,她便发现了问题的存在:习惯了免费互联网资源的用户,付费的意愿并不高,而且存在产品无法定价,或者定价之后无人购买的问题。

上线两个星期后,王利芬暂时关掉了这个理想中的网站。但她岂肯轻易服输?她召集团队,日以继夜地奋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用户的真正需求——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知名人士来与之做交流。

又是一番风生水起,又是一阵天昏地暗。王利芬说自己就是那种肯豁出命去干的人。

2010年3月17日,优米网上线第一天,在“王利芬”这三个字的名人效应推动下,第一天的PV值60多万,居然一举冲到全世界排名600多位,系统更是一度瘫痪。

此后的王利芬开始处变不惊。如果创办优米网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她现在已经找到了石头。这石头,就是与广大网友的互动。

企业家李书福有句名言:“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和一个箱子加在一起?”王利芬就问他:“听说你买了沃尔沃?”李书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正在买。”那感觉就像买棵白菜。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王利芬从李书福身上得到的体会。而看她的优米网,在传播终端上的野心已不可小觑。

活着,是为了美的存在

抛开优米网总编辑的头衔,王利芬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是一位可爱小女孩的妈妈。

提起女儿,她无限的怜爱和女人特有的温存表露无遗。早在2000年,王利芬刚主持“对话”时,栏目组的办公室在一家离电视台不远的宾馆,一部电话、一个分机和4个人,就是王利芬的起家武器。当时的女儿才几个月大,可当“对话”日渐成功时,小家伙已经会跑会跳了。“我实在太忙,对于孩子,有一种本能的愧疚啊。”母亲的心,如此柔肠百结。所以每次看到几个月大的婴儿,王利芬的内心都会非常难过,有一种想抱一抱她的冲动。现在只要有时间,她就一定会陪在女儿身边,看女儿一天天长大,是她最幸福的事:“孩子的成长之旅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

女强人也有动容之时。在“赢在中国”的舞台上,王利芬曾写博客祝贺选手周谨得女:“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超过体会一次孕育生命的过程,同时亲眼看着一个小生命一点一点成长给人所带来的感叹和感悟了。生完孩子后,一个女人会变得更加有韧性和悟性,因为与我们打交道的都是一个个通过这么艰难的过程得来的生命,这种感受可以很快提高一个人的情商。”

两次出国经历,王利芬更是体验到了对女儿揪心般的思念。在日记中,她甚至说:“那种分离带来的尤其是黑夜来临时的煎熬,多少次几乎让我放弃了所有的所谓追求,而只想过一种最平实的团聚生活。”很多时候,她为梦想远征,背后是难以掩饰的女性脆弱。

王利芬跟所有的女性一样,也爱美。每次出门前,她会很用心地在镜子前打量自己的妆容,有时间,她也会去给自己买身漂亮的衣服。在斑驳的灰色城墙前,她曾千万次地问自己活着的意义,也曾千万次地回答:“为了美的存在。”她也喜欢音乐,“美妙的音乐如同恋人,最初就那样轻易地渗透进了心灵,在以后的岁月里,它的旋律频频萦绕在心头,像情人的眼神笼罩全身。”

王利芬会赞美生活,但她不是通过化妆品、鲜花、名牌服装这些女性奢侈品来表达,而是通过文字来展现一个成熟女性的细腻和温婉。她的新浪微博,粉丝已近10万。

有一个小故事能说明王利芬在电视观众中的影响力。那是在她创业后的第一天,她在微博中说,希望买些金色的银杏花放在演播室的茶几上,结果很快有一位安徽的网友回帖说,她的一位朋友就是生产这个的。王利芬说等东西快递过来后就付款,结果网友反问:“难道我就不能送你一件礼物吗?”一周后,她收到了银杏花。

如今的王利芬依然是创业者的姿态,她每日马不停蹄地忙碌,率领着一支70多人的团队,在为自己的梦想效力。坐在自己19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她满眼的春意盎然:墙面和沙发都是黄绿两色,四处都是植物,墙上、桌子上、天花板上、地上,充满了绿萝、吊兰……

蒙眬间,你甚至以为她已置身仙境。

3.谭雪晶:聪明女人才会有捷径

戴着劳力士男表、皮肤晒成金棕色、甩动着一头飘逸长发,当身材高挑的谭雪晶神采奕奕地出现在约定地点时,她顿时如一道夺目的风景,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她的经历也同样夺目:2002年,她把希腊首饰品牌Folli Follie带入中国,成功开设近60家店,短短几年,Folli Follie跻身品牌世家,成为很多时尚女性的最爱;2007年,她再度挑战自我,为Folli Follie成功引入童装系列和奢侈品牌Links of London。

谭雪晶自信、爽朗、不造作。她24岁嫁人,27岁生女,30岁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业,现在的她,事业成功、家庭和美。她说:“女人聪明才会有捷径,有捷径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但要凭借自己的聪明知道怎么走。”

追寻梦想的途中邂逅人生伴侣:“只有动起来,才能看到风景,找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