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美人心计
3609300000014

第14章 分 长得漂亮,不如爱得漂亮(11)

可买回来的马,终究是退不了货。要强的王蔷不相信自己第一次到欧洲买马就遭到了失败,她特地请来了国外的优秀教练驯马。果然,在后来的几次比赛中,队员们的成绩越来越好。在一次北京地区的热身赛中,他们获得了团体第三、个人第二的好成绩。这下,王蔷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2005年10月,天星调良马术俱乐部代表湖北队获得了十运会马术障碍团体赛的第五名,这个成绩得来不易。比赛现场,许多自费从北京赶去的拉拉队都是天星调良的马友。在整个马术比赛当中,他们身后拉拉队的人数,是所有参赛队伍里边最多的。

“骑马完全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私人的,无法与人分享。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不太可能离得开它,我觉得我任何一个环节——生活当中任何一个细节我都想让它跟马有关系,我女儿的名字、我的手机套、我老公特意为我定制的首饰,我所钟爱的一切物品,哪怕是我选的窗帘,我都希望能跟马有关系。”

幸福美满的家庭

王蔷与老公史琪是京城马术界公认的“甜蜜伉俪”。史琪负责骑马甚至参赛,王蔷则负责打理马场和俱乐部的事务。“偶尔遇到我搞不定的事情或者大的决策,都是他出面帮我搞定。”说这话时,王蔷流露出作为女人的甜蜜与幸福。可以想象,当一个女人能携带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身边又随时有志同道合的爱人为自己一马当先时,她是绝对有充足资本去骄傲的。

2001年10月,当王蔷辞去工作决定和史琪创办马术俱乐部时,身边还有不少人无法理解。但多年过去,大家看到了王蔷因为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而焕发出的光彩。几年间,她不仅把俱乐部打理得有声有色,使其多次成为“北京最佳俱乐部”、“全国最高星级马术俱乐部”,而且把家庭也经营得幸福美满。

创办俱乐部,曾是王蔷夫妻两个人共同的心愿。两人的恩爱,由此也能窥见一斑。“在此之前,我一直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一直没有信心。是他鼓励我,让我勇敢地去做,而恰恰我要做的,是我们共同热爱的马术。如果不是他的支持,我不可能做这个,也做不到今天。”

这便是夫妻,在流年似水的日子里,恩爱互补、携手并进。结婚多年来,王蔷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夫妻两人在一起常有聊不完的话题,从马术到音乐、建筑、电影乃至人生,无话不谈。“他能从不同的视角为我打开一扇窗,我也可以从我的角度去给他建议和参考,这样的交流,让我们深感畅快,有时聊到深夜还意犹未尽。”

对于能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卓越成绩的优秀女人,我们常称之为“女强人”。可作为天星调良国际马术俱乐部的成功经营者王蔷,她却不太喜欢被人形容为“女强人”。“其实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不喜欢被分类的人,我不喜欢被人说是‘女强人’,也不喜欢被人称作‘美女’。因为我觉得一个有意思的人从不取决于他的职业、长相和身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个性就可以了。”

而对于美丽,作为母亲的王蔷对女儿的教导显然还无法让正上幼儿园的史骧伊听懂:“一个女孩子想要漂亮其实很容易,服装、首饰、妆容等都可以去修饰,但她真正的美丽是从心底里表现出来的,这些是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要做一个内外兼修、天下无敌的大美女。”

对于女儿的教育,王蔷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一个善良、知书达理、身体健康的人,最要紧是成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我希望她能具备认识美好事物的能力,识别美丽,享受并创造美丽。”

对于自我,王蔷亦足够自信:“我不做马术,做其他事情一样可以做得很好,但做其他事情未必会有像做马术这么大的热情。”

身为马术俱乐部的总经理,王蔷有自己相对自由的时间,可以去做一些女人们更愿意做的事情。业余时间,她常和朋友们在一起聚会,或是参加一些活动,看电影、做美容、练瑜伽、逛街等。她努力地充实和丰富着自己,填充着生活里除却马以外的所有所有。

王蔷说,她会用一辈子去爱骏马。她太爱这些浑身充满力量又无比优雅的动物,在她心中,“刚柔并济”一词最适合用来形容一匹骏马。“如果它不信任你,它的烈脾气可以让你一个月都下不了床;如果它信任你,你可以让它和你一起跳舞。”

13.杜可名:抬头看世界,低头做慈善

杜可名:美国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执行主席

你有可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我很想做点善事,可是谁能告诉我,我该把钱往哪里捐?我又该如何监督捐款切实用到了被捐助者的身上?”

没错,许多人其实都有一颗乐善好施的爱心,但不知该播撒向何方。就连那些富豪也为此发愁,明显力有余却不知如何确保捐赠的价值。如今,大家的爱心可以找到一个让人放心的平台,这就是杜可名的“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Pass Love Charity Foundation,下称PLCF)”。它不仅做到了在财务上公告每一分钱的透明去向,而且自2006年基金会创办第一天到现在,一直定期公布其银行流水页面和凭据,更重要的是,它很专业,能让你看到每一分钱的有效利用和生出的价值。

Pay it forward,把爱传出去

2003年7月,正在美国读早期教育硕士学位的杜可名,从报纸上无意瞥到了一则电影简介。这部名为《Pay it Forward》(国内译为《把爱传出去》)的电影牢牢抓住了她的心。电影大意讲的是初中历史课老师尤金按每年惯例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即要求每个学生想出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方法。出乎意料的是,班上一位11岁男孩特雷弗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他建议每一个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不只是去回报他, 而是要将“爱心传递”,同样去帮助3位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一而三、三而九,这样的传递每天都在发生,那么两周内,当初由1人出发的爱心,将传递到4872969个人身上。

杜可名很快找到这部电影来看。然后,她在网络上输入关键词“Pay It Forward”,结果发现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家已有这样的慈善组织,而中国还没有。杜可名慈善的种子,就此埋下。

半年后的圣诞前夕,杜可名去1元店给中文学校的孩子们买礼物。结账时收银员问她:“你是否愿意买一样东西放进这个纸箱里?我们会送给社区里的贫穷孩子作为圣诞礼物。”杜可名顿时觉得这个小小的善举很温暖。“慈善本不需要兴师动众,普通的1元店,平民顾客的1元钱,就可成就慈善。”

回家后,杜可名立刻给卓越网当时的副总裁陈年写了一封信:“能不能在卓越网上也设一个这样充满善意和爱心的‘纸箱子’,让顾客在最后结账时买一本好书放进去,然后由卓越网集中起来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可惜这个提议最终不了了之,杜可名当下决定:既然别人不做,那我就自己做好了。

但网络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有串联起世界无限的可能。虽然在卓越网碰壁,但在卓越网一位贵州朋友邓憬(她后来成为PLCF董事会第一届成员)的帮助下,杜可名认识了在贵州农科院工作的李裕荣。很快,热心的李裕荣发来了自己在贵州威宁县麻乍乡工作时走访收集来的10位贫困学生的资料。看到那些照片中衣衫褴褛的孩子们,尤其是他们眉宇间那种与年龄不符的愁苦与无望,杜可名的心被真切地触动了。“其实在此以前,我从不关注慈善,也不了解国内的慈善组织。但现在有这样需要伸手相助的孩子,那么真实地站在我面前,我无法抗拒。”

杜可名二话不说,拿自己的生活费资助了这10位远在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

因为善款的落实反馈做得很明晰,经杜可名推介,她身边的朋友们也纷纷加入进来。一时间,受助的孩子增加到20多个。

看到这种自发捐助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杜可名就想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孩子得到帮助。2006年3月,她和另一位志同道合者玄伟剑在美国正式注册成立了“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是的,基金会的名字“爱心传递”,正是来自两年前那部电影的触动,就是希望这些今天受到帮助的孩子,将来也有力量和善心去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从此生生不息。

蒲公英——中国乡村最美好的图书馆

从捐助贫困孩子上学之初,杜可名就认为:“单纯把贫困孩子挽留在课堂里,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价值,尤其是当这个被称为‘课堂’的教室空有四壁,而教师水平也堪忧的时候。”

所以,PLCF从最初零散地进行图书捐赠,到后来决定为孩子们建造一整座蒲公英乡村图书馆,直到现在它成为PLCF的主要项目时,一路虽有些意外,但是必然的走向。

早在2005年4月,杜可名和另一位捐助人邱峪一起,在卓越网上给贵州威宁麻乍乡三锅庄小学精心选购了94本好书。这,算是凭借一己之力为当初那个“纸箱子”的慈善心愿开了一个小小的头。之后,除了鼓励捐助人捐好书之外,PLCF还在美国发起了“让一个孩子有一本书”的募捐活动,前后为贵州和安徽11所小学的贫困孩子们带去了价值约6000美元的好书。

而从零散捐书到捐建图书馆的转变契机,则来源于一次不太愉快的捐助。2007年,一家知名网站策划了一个慈善活动,承诺向PLCF捐赠300册由PLCF指定的图书。得知消息的杜可名喜出望外,可事后她发现,那些运到的图书大多是长期积压的垃圾书,根本没按照她花了很多心思做出的优秀书单来购书。经历一番失落后,杜可名决定给孩子们建一个完整的蒲公英乡村图书馆,不仅保证给孩子们最优秀的书,还给他们最好的阅读环境和最人性化的阅读指导。

这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实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更是一个农村教育改革的载体。蒲公英乡村图书馆除了精心挑选的图书之外,还包括室内阅读环境的温馨设计、室内物品的精心选购、阅读引导志愿者的严格招募和专业培训、对提高农村教师阅读和教育理念进行有计划的培训,等等。

杜可名和她的团队,对图书馆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在图书馆的配书环节上,除了不断请童书领域的专业人士推荐五星级图书外,她和另一位志愿者橘子姑娘还要反复甄选和修订书单、审核图书的难易程度。而负责买书的志愿者烧海有时会工作到半夜,宁可多花时间分开小包装来运书,也尽量避免大包装到了农村可能中途箱子破掉造成的图书损失。负责室内物品采购的金明兄虽然已近中年,但仍不辞辛苦地泡在淘宝上货比三家,争取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设计团队中的砖头、斐娜和媚媚,都不厌其烦地多次改进书架的设计、借阅卡和传递卡的设计、室内布局的设计……而当地的项目联络员慧敏和玲玲,更是无比细心地查收物品,和校方交接,一趟趟地去实地查看进展,以及为教师培训活动做大量细节性的实地准备工作。蒲公英乡村图书馆的工作手册分为给团队成员、给校方老师、给假期志愿者三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近百页,并且都有近十次的修改更新。

而所有这一切工作,在过去的几年中,没有一个人拿过1分钱报酬。除了杜可名一人是全职之外,其余全是志愿者。然而这样的团队却创造了无价的奇迹:从2008年暑假,第一座蒲公英乡村图书馆在国家级贫困县安徽临泉县姜寨镇王楼小学建成,到2010年秋季,已有17座蒲公英乡村图书馆建成,两座在建。数千农村孩子迄今看过了总计数万本的图书,无数心灵上、言行上的改变正在发生。蒲公英乡村图书馆,已经悄然成为中国乡村最美好的图书馆。

那片深情跳跃的土地

对于杜可名而言,她的这些深情与付出都是值得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她的情感馈赠,让她倍感欣慰。

当杜可名来到安徽开展第一期蒲公英乡村教师培训时,在现场,她采访了孩子们:“你是否看重你读过的书的数量?”孩子眼睛都不眨地回答:“不看重”。她又追问:“那你们班上的一个同学要是读了两三百本,你难道不羡慕吗?”有一位孩子的回答令她无比震撼:“他读来的知识是他的,我为什么要羡慕?我羡慕又羡慕不来,他读他的,我读我的。”

“让我高兴的不是回答本身,而是孩子们开始懂得自己的存在和需要,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才是最可贵的。”

这样令她动容的真挚时刻还有很多。2009年去王楼图书馆的时候,6年级的女孩李远远挽着杜可名的胳膊肘说:“老师,我快毕业了,可是我每天都要跑到图书馆来看一眼,哪怕今天不是轮到我们班级进图书馆,因为我看一眼少一眼。”听到这样诚挚而深情的话,杜可名的眼泪都快要掉下来。此后她每一次复述这句话,心中还保留当初的那份感动。“图书馆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它成为了孩子们心灵的依靠,使他们可以在孤单寂寞的时候寻求温暖和快乐。这样的幸福夫复何求?”

让孩子们从好书中获取营养,有启发、有深思,能用自己个性的视角去感知这个世界时,杜可名觉得大家的辛苦都获得了回报。当看到一个名叫李秋娟的小女孩在读完《海的女儿》后写下评语“我认为一个小女孩不应该为爱情而死,而应该过平平淡淡的生活”时,她欣喜而感动;看到孩子们用稚气的笔写下对图书馆的热爱和深情“有了图书馆我感到有书就会有幸福”、“图书馆是我心灵的安慰”、“图书馆是我的所在之处,在那里可以找到我的快乐”……这些肯定,使她和基金会成员们心里的那份快乐和满足,简直无以言表。

还有来自学生家长的感谢。一位农村妈妈在信中说,感谢基金会为孩子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去处。有了图书馆以后,孩子们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变得更快乐了、懂事了。这片穷困的土地,正在悄然发生令人欣喜的改变。

作为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人,这里的老师最有发言权。蒲公英的种子悄然着陆后,苏醒了这里人们的内心。李坑图书馆的王玲老师给杜可名写来这样的邮件:“以前只想借用你们的书把我的学生教好,能做多少新的尝试就做多少。现在知道教育要把图书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使生活和阅读之间发生双向的交流,要切实地寻找孩子们精神生活的出路,使孩子有一种眼光能够穿越时空,能够抬起头来仰望天空,能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样的深思带给杜可名莫大的欣慰与激励。

对于这份事业,杜可名寄予深情:“这是我终生的事业,我将一直做到自己老得动不了时。世界很大,我改变不了全部,人生很难,我亦无意如何有为。我只是希望孩子们将来在人生困顿的时候,心里有一丝支撑他好好活下去的光亮。而这个光亮,可以来自好的书本和对阅读的亲近,可以来自童年记忆中的这个蒲公英乡村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