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濯尽浮尘:每天傍晚的心灵清洗课
3665800000019

第19章 一张经典照片的启示——想想别人不想的地方

人生失败往往是观念太旧,

要想成功,应先更新观念,

要想致富,应勤洗心灵。

千万不要太“守旧”,

成功的路子多多,

此路不通就换一条再走。

有时换一个角度,就会有好的效果;有时换一个角度,就会有转机;

有时换一个角度,就会茅塞顿开。

固执不是解决难题的方法,

思想僵化会降低办事效率。

奈特?费恩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个抄写员,他爱好摄影,肯吃苦,而且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因此报社有时也让他参加一些拍摄。

那是一场很有意义的球赛。扬基棒球队的新老队员举行一场象征性的比赛, 棒球巨星巴贝?鲁斯的参加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更重要的,这是巴贝的最后一场比赛,此后人们无法在球场上看到他的精彩表演了。之所以说是巴贝的最后一场,因为可怕的癌症让这位英雄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这场比赛的时间是1948年6月13日。各家媒体的记者纷纷前往,要抢拍一些精彩的画面。

也许是天意安排,《纽约先驱论坛报》体育版的摄影记者突然病了,报社的编辑立马让抄写员奈特前往。

对记者们来说,他们太熟悉巴贝了。一直以来,巴贝给人们的印象是这样的:宽宽的脸,略扁的鼻子和不大的眼睛。可因为病魔,现在的巴贝已经憔悴不堪,不再像往昔那样雄姿勃勃,连站立都需要别人的帮扶。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拍好巴贝的照片,显然是相当困难的。

巴贝也想给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他靠着椅子摆了一个系鞋带的动作,可由于身体实在太虚弱了,他连鞋带都拿不住。奈特的相机早已举好,可他认为这个动作太勉强了,他没有按相机的快门。

这时,巴贝开始入场了,两名助手搀扶着他。从远处看,巴贝站在离本垒几步远的地方,身体前倾,驼着背,一手撑着球棍,一手攥着自己的棒球帽,当年常穿的球衣罩在消瘦的身体上显得又肥又大。

从巴贝出场,记者们纷纷拍摄。但奈特发现只有从巴贝身后才能拍到他球衣的号码——扬基队最后的一个3号,于是他绕到巴贝身后,蹲了下来,尝试了几个角度之后,他最终轻轻按动了快门——体育新闻史上最著名的照片诞生了。这就是《巴贝敬礼》,当天就出现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头版,随后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于1949年获得了普利策奖,也是获得这个奖项的第一张体育新闻照片。抄写员奈特因为他独特的视角而一举成名。

这张照片是从一个很低的角度拍摄的,对面的摄影师都使用了闪光灯,但奈特采用的是自然光。球王眼前的繁华似锦,和他昏暗的背影形成鲜明对比,更体现出巴贝寥寂孤独的心情,让人为之动容。

成功有时就是一个角度问题。如果你想成功,想幸福,就得学会换个角度去看问题。可是,许多人总是习惯于从一个角度去想问题,长期如此,形成了一种僵化固定的模式,并被其束缚而苦不堪言。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许多事,只要换一个角度想方法,可以使问题变简单;换个角度去看人,可以更宽容地处世。有时仅需换换角度,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我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

某监狱进行警示教育,邀请了一家媒体的摄影记者随同,该记者曾在国内的摄影大赛中获过很多奖项。

在监狱的警示基地,监狱宣传部门安排了几名曾经位居处级以上却因为贪污受贿腐败而锒铛入狱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

他们站在讲台上神情凝重地念着忏悔书。有几个人,忏悔得十分深刻、感人。

有人注意到,那个随行记者和监狱里负责宣传的干部摄影时有所不同。监狱里的干部将摄相机和照相机的镜头直直地从正面对准忏悔的改造者,而那个随行记者却多次将镜头对准改造者的后背拍摄,从不在正面拍摄。

摄影记者对人们的疑惑解释说:“不知道你注意听了没有,当那些服刑改造者念到自己犯罪后许多亲朋好友远离他,以为他耻,他们对不起年迈的父母以及妻子孩子时,眼里几乎要掉泪了。如果从正面拍,警示的效果肯定会很好。如果照片发出去让他们的亲戚家人看见了该多伤心难过啊。从后面拍摄,一方面为了维护他们的尊严。另一方面是为了他的家人着想,所以我只从后面拍摄,那样效果反而会好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啊!”

我佩服他的细心和高明。温情的呵护与尊重远远胜于尖刻的说教。

心得

世人大都有这样的通病:在考虑问题时,往往是条直线型的思考,不习惯于“拐弯抹角”的迂回前进。

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宽阔的,人生的美好境界往往是“曲径通幽”。只会按经验、老规则在一条路走,往往就会陷入山重水复,无法走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记住,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不好,很多时候不是路太狭窄了,而是我们的眼光太狭窄了,使得最后堵死我们的不是路而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