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濯尽浮尘:每天傍晚的心灵清洗课
3665800000020

第20章 咖啡里的成功味道——抓住智慧的道具

品茶能获得智慧的启迪,

喝咖啡也能获得人生的力量。

一生酷爱咖啡的拿破仑说:

“相当数量的咖啡会使我兴奋,

感到温暖,拥有异乎寻常的力量。”

香茗可禅释生活,

咖啡亦可管窥人生。

年轻人多喜喝咖啡,

涩里带香,有一种成熟的刺激,

符合他们多变的心情;

苦中有甜,有一种恋爱的味道,

带给他们成功与成家的欲望。

咖啡树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地区,其叶子呈长卵形,花白色,有香味,结浆果,深红色,内有两颗种子,种子炒熟后制成粉,就可制作成咖啡这种饮料。

咖啡不仅味道讨人喜爱,而且又有兴奋、健胃等功能,不少名人也与咖啡结下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咖啡对他们的事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喝着咖啡,发现自然奥秘的科学家人类科技史上,有不少人是喝着咖啡发现自然奥秘的。

英国科学家马丁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一天,他与一些研究人员在一起喝咖啡,一不注意将咖啡洒在了滤纸上。这一下,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咖啡滴入滤纸,便渗了进去,而痕迹中心的咖啡颜色最浓,伴随着咖啡的渗透,颜色却越来越浅。

眼看着滤纸上颜色的变化,马丁获得了启发,后来不懈努力,他设计了一种快速而又经济的分析技术,这就是著名的分配色谱法。

马丁的这一重大发现,使得他与另外一位同事辛格齐获1952年的诺贝尔奖。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个非常嗜好咖啡的人。早在年轻时,他就常与索洛文、哈比希特等人到奥林比亚咖啡馆聚会,边喝咖啡边谈论数学、物理、哲学等问题,爱因斯坦跟这些人学到很多知识。后来,他们把这里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正是这所非同寻常的“学院”造就了一代科学巨星。

再后来,爱因斯坦又去了一个新的地方——大都会咖啡馆。在此期间,他习惯在面前放一杯咖啡,边看书,边思索,激动时就在上面写写画画,一坐就是一个下午。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爱因斯坦可谓典范。就在大都会咖啡馆,爱因斯坦读完了《科学的价值》这部著作。

让咖啡香味熏出来的文学艺术家

与自然科学家们相比,有些文学家所取得的成就也与咖啡有关。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一战”后来到巴黎。此时,他还没有什么名气,而且穷困潦倒。海明威喜欢光顾一家位于蒙帕纳斯大道71号的丁香小花咖啡馆,这使得巴黎左岸拉丁区的咖啡馆充了文学味道。

在巴黎,以塞纳河为界,分为两岸,河右岸是辉煌的卢浮宫、优雅的香榭丽舍大街以及经典的大歌剧院,这是巴黎最正统的一面;而河左岸则截然不同,满眼是密密麻麻的小巷,这里还有拉丁区的大学城,很多贫穷的艺术人才和大学生都来到此,使得左岸地区慢慢成了各种异端思想的起源地。左岸咖啡馆也由此成了具有叛逆思想、冒险精神和超前意识的驻足地。

“左岸”时期,海明威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主要是写他在巴黎的见闻,没有引起文坛的重视。1926年,他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使他获得了成功。1952年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声名鹊起,也使得左岸的几家咖啡馆闻名于世。

巴尔扎克这位闻名于世的大文豪更是个咖啡狂,咖啡简直就是他的文房之宝,没有咖啡就不能工作,甚至连外出都要带上咖啡壶。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喝咖啡的感受:“一旦咖啡进入肠胃,我全身就开始沸腾起来,思维就摆好了阵势,好像一支伟大的军队在战场开始了战斗。”在五六个小时的连续工作之后,实在不能坚持了,他就会煮起咖啡,并按自己独特的方式配制饮用。

据统计,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时,暴饮了1.5万杯咖啡。朋友拿克加尔医生回顾了巴尔扎克的一生,认为咖啡是造成他死亡的唯一因素。巴尔扎克好像也有预感,说自己“将死于3万杯咖啡”。

饮誉全球的德国作曲家巴赫,不仅自己爱喝咖啡,而且还劝别人饮,但奇怪的是他写了一部《咖啡清唱剧》的独幕剧,内容讲的是一位老人劝女儿戒掉饮用咖啡的故事。

梵高在巴黎生活时,也经常到铃鼓咖啡屋。他创作的《铃鼓咖啡屋的女人》就是取材于此,以老板雅散斯蒂那作为描写对象。1888年,离开巴黎后,他也常去咖啡屋中观看那些消沉的灵魂并以此入画,像《夜间的咖啡屋》这幅画就散发着魔鬼般的气息。

心得

茶里有苦涩香,咖啡也有苦香味,它们都与人生的苦甜相似。

只是,东方国度崇尚茶文化,西方盛行咖啡。英国哲学家和政治家詹姆?麦金托什认为:一个人的智力与饮用的咖啡是成正比的。法国外交家塔到兰(1754—1838)曾说:“熬制得最理想的咖啡,应当黑得像魔鬼,烫得像地狱,纯洁得像天使,甜蜜得像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