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濯尽浮尘:每天傍晚的心灵清洗课
3665800000070

第70章 从《蜗居》的一段台词说起——明白生活的意义

有人认为工作上的成功,

是人生唯一的成功。

有人在工作中遇到一点挫折,

就整天唉声叹气,

好像生命进入了黑夜,

好像什么都完蛋了。

事实上除工作外,

人生还有更多成功的境界。

即使黑夜也能看到更远的星星,

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换种方式,照样能成功。

电视剧《蜗居》里海藻有段台词,让人深有感触:“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让自己在日子中承受痛苦,还是为了享受欢乐?关键是每个人都这样活着,从没有人质疑,这样的生活到底对不对。只知道必须要工作,每天不停地工作。一个月工作22天甚至更多,像牛一样地工作一个月,而像小兔子一样欢蹦乱跳的日子只有发薪的那一天。人要用30天的紧张换一天的松弛,这种现实也太残酷了吧!”

人缺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觉得所缺的东西最重要。钱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虽说它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但缺钱时人们会为它付出生命代价。而人缺健康时,人们甚至又会为此花掉所有的钱。

人活着,其实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在开放、包容的今天,人的生活观念是多元的。

小林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了四年,月底领完工资,写了一封辞职信,便到海南三亚去晒太阳了。他在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该上岸了,人又不是一条鱼,哪能一天到晚拼命地游?该修身养性了,人又不是机器,哪能只转不休息呢?

在报纸上看过一篇短文,作者记不清了。

人入中年,生命长成大树,枝枝蔓蔓,桠桠杈杈。

上有老人要照料,下有儿女要教养,工作必须认真完成,事业不敢半点懈怠,朋友要恪守信用,爱情得悉心浇灌……只觉忙,只觉累,只觉力不从心,疲于应付。

真忙不过来时,该砍去什么?医生说:健康的需要不能砍,愉快的需要不能砍,别的都可以修剪,可以删砍。

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砍掉的,恰恰是这两根树枝。

童年小树上的这两根树枝,是被父母砍掉的,为了逼自己成材;中年大树上的两根树枝,是自己砍去的,为了种种责任;以至暮年老树的这两根枝杈上,再也发不出所希望的芽来。

有个人一天骑自行车回家,忽然见前面一辆出租车的后玻璃装饰得十分考究,那曼妙灵动的纹路,似花还似非花,一漾一漾的,让人的心也跟着摇荡起来。她快骑几下,试图看清那究竟是些什么图案。“嘎——”前面一个紧急刹车,她自行车的前轱辘差点顶住了那辆车的尾灯,吓得她惊叫一声,同时看清了那勾人眼波的所谓花纹,居然是车玻璃反射出的天上的云彩!

这人自嘲地笑着,索性跳下自行车,举头望天,全心全意地看起云来。

好白的云,好美的云,就在她的头顶上,悄然无声地上演着一幕多么精彩美妙的剧目啊!

她不禁问道:“为什么我的步履总是那么匆匆?我的鞋子上蒙着一层细尘,我的眼睛无缘阅读洁白美丽的云朵。这双眼睛在追逐着什么?这颗心在遗忘着什么?如果不是这一方玻璃的提醒,我是不是就不再记得头上有一个可供心灵散步的青天?”

何塞?卢林贝格是巴西前农业部长,1988年荣获诺贝尔“特别奖”, 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经济学家,是“不幸福经济学”的创立者。一次,何塞从瑞士乘飞机回国。当飞机飞越大西洋时,他忽发奇想:如果这时候飞机坠毁,他将得到一笔赔偿金。然后,因为这笔赔偿金,瑞士的国民生产总值马上得到相应的攀升。再后来,瑞士的航空公司因此会再买进一架新的民航飞机,其国民生产总值将再一次得到攀升。然而这种经济的攀升却是建立在不幸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不幸福经济”。

关于“不幸福经济”,我们的身边是有很多的。比如,有两位母亲,每个人各自在家中抚养自己的孩子,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尽心尽力,孩子们充分地享受到母爱和幸福,但国民经济不会因为母亲的劳动产生任何变化。如果这两位母亲来到劳动力市场,双双作为保姆彼此到对方家里照管对方的孩子,她们的劳动因此产生了经济效益,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因此相应提高,但双方的孩子享受到的只是保姆的照看而不是母亲的抚养,更难说是母爱的幸福了。何塞因此告诉人们,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时,更应关注“不幸福”的增长速度。

当今时代,人们为了挣钱,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疯狂地工作。可结果,生活失去平衡,工作的压力加大,甚至威胁到作为生产的主体的人的身体健康,一些人英年早逝。尽管我们社会的经济增长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却下降了。

心得

60岁之前,人生是用生命换一切,而到60岁之后,是用一切换生命。正负相抵,差不多是零。有人形象地评论生命的价值说:“活鱼每斤5元,死鱼每斤3元;活虾每斤18元,死虾每斤14元。”

早在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没有必要那么累的来生活。我们现在物质这么发达了,为什么工作之余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为什么不能躲开喧闹,避开繁华,寻一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田园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