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李世民情史
367200000168

第168章 《李世民情史》(《大唐女儿红》)总后记(下)

(五)杨曼

杨曼以她在这小说后半部分所占的篇幅与推动情节的作用而言,可说是仅次于长孙明与杨洛的第三大女主角了。这个人物在小说前半部分出现得不多,也显得陪衬的味道较浓,不少读者只是感到她是个很温柔很温柔、以致无法向世民说出她的爱意的女子。

杨曼并不是我理想中的完美女性的形象(我理想中的完美女性就是上述的长孙明、杨洛、李瑛这三人),但她少女时期还是很不错的,嫁给元吉、成为齐王妃之后,却因压抑而变得性情怪僻,也就显得比较另类了。但她又不像阴贞烈那样压抑更强、时间更长,所以还不至于是扭曲到变成怪异。

杨曼是我写得最痛苦的一个人物,她在后半部分的故事也是我整部小说写得最痛苦的段落。在此之前,只要时间允许,写这小说我都是势如破竹,没有太多的阻碍,更谈不上是颈瓶。可是写到杨曼的故事时,我忽然失却了以往那思如潮涌、不假思索就能下笔千言的畅快淋漓。杨曼的故事,我写了好几章又会整个地删掉,如果不是现在都是用电脑打字,那种在电视上见到的创作者缺乏灵感时写了一张纸又团成一团扔下、不一会儿身旁已满是废纸的情景,就会真实地出现在我身上了。

本来,此前我想通了如何写元吉,当时还兴奋得几乎睡不着,觉得是绝妙的点子。可是,到写杨曼的故事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写元吉的故事,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时已经离想通元吉的故事的时间太久远了些,那种灵感涌现的兴奋变得模糊不清,写起来尽是缚手缚脚、不知其可的困恼。

我的困难是,一方面我要让杨曼先与世民暗中相好,另一方面我又要让杨曼在玄武门前夕与世民决别而与元吉和好,怎么把这个转折写得合理,让我费尽了心神。当我向诺诺诉苦这困恼的时候,虽然她开解我说,其实读者一般都会接受作者安排的转折,我也不用那么为合理性而苦。可是我自己作为读者的时候,最气愤的就是作者强行转折而全然不顾是否合理,因此到我自己做作者的时候,我也不想种出这样“强扭”的瓜来。

但不管怎样,我最后还是把杨曼与元吉的故事写出来了,已经是尽我所能地安排得合理自然,效果如何,自然是要由读者来判断的。我只能说的是,这是最让我费神的段落,而且写完了这个段落之后,我觉得连自己的心境都变化了。颇有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就像我已经回不去写这一段落之前的那个自己了。这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完成这部小说后续写《凌烟阁》系列时的心境。

(六)其他女子

所谓其他女子,主要就是韦珪、韦尼子、阴贞烈这三个所占篇幅较少的女角。虽然这三人占的篇幅较少,但也可说是各具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形象。

阴贞烈的故事比较集中,她的性格相对来说在这小说里也很另类。描写她更多其实是为了在杨洛的故事中增加波澜与不幸,但她本身也有独立的个性与形象,不会只是纯粹的推动情节的工具性人物。但她的形象与这小说的风格不太相合,所以不便展开得太深入。所以喜爱上她的读者大概没有,对她的同情也不会太深吧。

韦氏姐妹里,我本来较着重的是姐姐一方,尼子妹妹其实就如阴贞烈那样,只是为了推动别人(这里是韦姐姐的故事,以及李瑛之死)的故事而写下来的,没想到竟是撞到了小普的“萌点”上(这可是小普的原话哦),说她的“害羞别扭娇蛮”很可爱。居然有这样的意外收获,使尼子妹妹这个即使在三人之中也是出场最少的一个,其形象鲜明、个性独特并不下于其余二者。

至于韦姐姐,其实我个人认为她对世民不是一种男女之爱。虽然这小说写得世民像是个“万人迷”,但凡女子都喜欢他那样(当然张妃、尹妃除外啦),言情小说难免如此,再说我觉得有些小说为了反万人迷的普遍化设定,故意安排一个女子被世民喜欢而她却绝不喜欢、甚至是讨厌世民,那反而是更狗血的效果。

不过,我还是认为韦姐姐对世民的态度没有必要写成是男女之爱。她之于世民,自然是因为初恋而成了一个情意结。但世民之于她,却始终只是一个小男孩的形象,他对她的仰慕、甚至于是崇拜,正如小S总结的那样,正如当下的追星族对偶像的迷恋,处于偶像地位的她,初时当然感到很是惬意,后来世民已是秦王之时则是多少有几分感动吧,但应该上升不到爱情的程度。最后她嫁给了世民,其实更多是为了尼子皇亲约喊伞?

(七)女性之间的情谊

这小说里我写了好些女性之间的情谊:长孙明与杨洛之间的惺惺相惜,长孙明与李瑛之间的共同在世民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以及韦氏姐妹之间的手足情深。

在写长孙明与杨洛在雁门云定兴的营帐之外互相承诺、双手紧握的那一幕时,我就在该章的后记里说,中国古代演义小说中男性之间义气深重的情景很多,女性之间能有朋友之义却即使是在现代的小说里也甚少会写到,希望这一幕能弥补这个遗憾。在写完那一幕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好了,到玄武门之变时,也要再写一幕类似的,以起前后呼应的效果。写玄武门之变前夜,我如愿地再写了类似的一幕,结合后来杨洛之死,那彼此的承诺就更能显出丝丝的悲剧意味来了。

长孙明与李瑛这一对,为着她们都共同爱护的世民,就更是合作无间。毕竟长孙明与杨洛都是世民的妻妾,长孙明与李瑛却分别是妻子与姐姐,后者之间更能倾心相交,坦言无忌。长孙明与李瑛一起商量如何共同对付后宫,以及在韦氏姐妹于洛阳之战后重返长安、韦姐姐想世民能娶尼子妹妹入门为妾那一次二人达成共识——“只要是世民选择的,我们就支持!”这两幕应该是最感人,也是我自觉把这一对女性的情谊写得最为得意之处。

至于韦氏姐妹的手足情深,在世民已成为秦王后重见二人的那个段落里表现得最详尽了。正如前面所说,我的想法是,韦姐姐主要是为了尼子妹妹能嫁入秦王府,所以答应了世民的求婚的。

(八)其他人物

再撇除上述谈过的人物,我认为这小说里写出来的效果比较满意的,还有李建成、李元吉这两兄弟。

建成作为世民的大哥,在这小说里所占的篇幅很少,直接出场的只有开头两卷的《校场风云》与《少年情怀》,然后一直到《天赐麟儿》那一卷里才通过李瑛的回忆再次出现。其后的《孽缘情债》一卷虽然也有直接出过场,但所起的作用不大。他的形象变得鲜明突出的,是李瑛回忆他在刘文静之死中被揭发嫉妒世民立功的心态。我把这嫉妒之心安排为不是那个时候才有,而是其实一直就潜藏在他内心深处,是他过了十年的独子生活之后忽然要与出生的世民分享父母之爱而无法适应。

这样的描写,世民粉的读者看了拍案叫绝,可是没想到这小说也吸引了建成粉的读者,她们却是很不高兴。说起来,建成粉的出现,应该是《秦王李世民》那部台湾剧里扮演李建成的严宽相貌很是俊美而起,从此历史同人耽美里多了个“民成”的类别,“太子美人”的称谓大为流行之余,也养成了一批建成粉。

有读者气急败坏地在有关的章节之后争辩,说建成与世民的兄弟之情在李渊称帝之前应该是很好。其实这小说里也是这样描写的,小说开头两卷里建成的大哥气度与风采是显而易见的。我想那个读者的言下之意大概是指建成不会暗暗地嫉妒世民吧。

但是,首先建成暗暗嫉妒世民只是这小说里的设定,我在相关的章节的后记里也已经澄清了,历史其实不会那么复杂。历史是简单的,就是因为世民功高震主而使建成开始产生了对他的顾忌与排斥(其实算不算是嫉妒,那就看你把“嫉妒”定义成广义还是狭义了)。只是作为小说,描写复杂、隐秘的人性能使人物更有深度,使故事更有悲剧性,也更能让读者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感(当然是指立场中立的读者)。小说这样写,并不是打算为历史翻案。所以说历史上应该是这样或不是这样,并不能用来否定小说里的设定。

其次,小说里也说了建成是“暗暗”地嫉妒世民,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这种情绪不合适,于是刻意在表面上表现得对世民更好,因此李渊称帝之前从表面事实上看李氏兄弟的感情很好,与小说这样的设定毫无矛盾。前面说不能用历史应该是怎样来否定小说的设定,但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否定,还要看小说的设定能否在表面事实上与历史没有矛盾。能做到没有矛盾,就是巧妙地在史实的约束之下写出新意,这不正是表现作者想象力的高明之所在吗?

再说元吉。之前说杨曼时已提及过,在想通这小说里的所有人物的故事时,元吉的故事最让我兴奋莫名。在大部分关于世民的小说里,元吉都是一个简单的坏蛋。当然最近也开始有些不知道是否应该称作元吉粉的作者写的小说,把史书上确凿无疑地记载为丑八怪的元吉写成英俊少年,竟可与世民争夺美人(女主角)的芳心。

(PS:有人还很搞笑地雄辩滔滔,说史书把元吉记载成丑八怪不过是因为世民指使史官伪造或诬陷的,因为这样才能为他杀弟夺妻提供合理的借口。可是如果说世民最需要诬陷的是谁,那绝对应该是建成这名正言顺的太子,而不是名不正言不顺、身为弟弟却冒犯兄长的元吉。再说,难道元吉是丑的,世民夺妻之举就会变得合理了吗?不是更加显得是趁火打劫的可鄙吗?)

但撇开那些过份YY的小说不论,大部分小说是把元吉写成简单的坏蛋。也许是受诺诺偏心元吉小弟的影响,但更可能应该是我不喜欢写简单的坏蛋(即使是这小说里的张妃、尹妃,我还是交代了她们的“坏”是有其起因的),因此我把元吉写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世民与元吉的母亲窦氏的骄傲与自尊,对世民的教育起了很正面的作用,对元吉无法培养起正常人格的后果却无疑起了很负面的作用。有读者在小说将完之时跟我说,这小说结尾的悲剧,追根溯源其实有一半是来自窦氏。我觉得这读者的总结是很有洞察性的。

关于元吉这一个人物的悲剧,在我目前已经设想好的剧情里,《凌烟阁》系列中的《李孝恭篇》还会再作描写,而已经发布出来的《相敬以德》(尉迟敬德篇)里也有所涉及。而类似的悲剧,还会在世民的长子李承乾身上延续——正如是母亲窦氏造成了元吉的悲剧,承乾的悲剧则是作为父亲的世民一手所致的——,《君心三集》(侯君集篇)里将会描写到。

三、一些遗憾

此前说到我是因为不满没有一部作品能把李世民这个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写得好。但我也要说,当这小说完成之后,我也意识到,我自己写的这部小说,也没能做到十全十美。杨曼的故事部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困难是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而即使排除这一点,也有别的因素造成了这部小说不能完全让我自己也感到满意。

其中一点是,如前所述,我是先写《千重苦夏》,而那部小说是第一人称视角的。由于这个做法在那部小说里十分成功,于是在写这部《李世民情史》时,我禁不住也沿用了这个做法。但我没有使用世民的视角,因为我本来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世民粉,这样很容易会出现过分花痴的效果(事实上《千重苦夏》里的第一人称视角也不是世民的视角)。可是跟《千重苦夏》是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两个主角不同,《李世民情史》里只有世民是严格意义上的主角,其余的女主角虽然地位都很重要,但不能贯穿整部小说,所以如果不用世民的视角,要用其余女角的视角,这视角就得不断地更换才行。

《李世民情史》确实就使用了这个不断更换视角的手法,开始时每一章是没有题目的,只是用该章的视角女性的名字为题目,于是每一章里的“我”是指不同的人,有时是指世民的三姐李瑛,有时是指长孙明(长孙皇后),有时是指杨洛(隋朝公主),有时是指杨曼(原李元吉的正妻),还曾经是指阴贞烈(阴妃)和韦珪(韦妃)。

这样做,一来是受《千重苦夏》的影响,二来我确实也见过有这样写的作品(不过不是关于世民的),三来也是贪好玩。但这样确实造成了一些不良的效果。最直接的,是一些不习惯的读者——尤其是不熟悉唐史的读者——看了会觉得晕头转向。这一点,有编辑已经向我指出过,我也觉得是一个问题。但当时已经写了不少,不好再换回来,只好将就了。

而后来,我发现这种写作方法还带来更麻烦的约束,就是因为限于女性视角,很多事情如果找不到女性视角,就只能间接或辗转地写,不能直接描写了。如武德年间的战争,全都没法写了。这小说里比较详尽的描写了雁门之战,而太原起兵后进军长安的战事则挑了雀鼠谷一段来详写,其余也就难以涉及。我其实比较喜欢、也比较擅长写战争以及打斗,所以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分(即开头一直到《长安陷落》那一卷结束)是比较精彩的,因为大量是在描写战争或打斗。而后半部分限于女性视角,不能再描写战争,我其实不喜欢写后宫女人的勾心斗角、争风喝醋,所以后半部分也不是写这类事情,虽然最后写出来的效果比我想象的好,但与前半部分相比,应该是弱了一些。

不过,这也可能对这部小说而言不算是个缺憾。现在我正写着的《凌烟阁》系列就有机会写到战争,也可以写得很尽情,很快意。《李世民情史》顾名思义是写“情史”,是专写世民与一众女子的感情的,如果掺进战争的描写,可能反而会使整部小说显得中心过于混乱,什么都想写,却什么都没写好吧。事实上,一些以李世民的一生为描写对象的传记式小说,就有这个问题。

女性视角的写作手法,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前面说到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民这主角的地位。这点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至于这小说最大的一点遗憾,就是杨曼的故事。在经过我痛苦的写作与修改之后,毕竟还是不能尽如人意,没有我最初所想象与期望的那样好。但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我确实已经尽力而为,并为此可以说是心力交瘁。诺诺劝说我以后可以抽空再改好些,但那种痛苦的煎熬让我望而却步,实在不想再作伤筋动骨的修改了。

四、致谢

每一部小说的总后记的最后,照例都是致谢。虽然小说是作者独自一人的创作,但如果没有读者从旁的支持与鼓励,孤独感足以吞噬一个作者持续地写作的动力,尤其创作的是长篇作品。

在《千重苦夏》的总后记的最后,我尽可能地把每一个曾对该小说发表过善意的评论的读者都提及了。但与《千重苦夏》这类小众性质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的读者实在太多了,哪怕只是公开或私下发表过评论或意见的,都很难一一尽数列出。下面我只能是列举一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读者及其评论,肯定有挂一漏万之处,也只好敬请体谅了。

首先要感谢的自然是诺诺。她其实是个不喜欢看BG类作品的怪人,所以她并没有从头至尾看完这小说——虽然她承诺了如果这小说能实体化的话,她一定会买一本来看——,但每次我在写作中遇到困难之时,我都会向她求助。尤其是前面说过的杨曼的故事,虽然我没有把有关章节发给她看,但我感到的痛苦与困恼,都告诉了她。她鼓励我坚持下去,无疑是我最终克服了这段颈瓶的一大助力,虽然这克服远远算不上完美,我并不感到十分的满意,但这小说毕竟是完成了,而不是被弃坑,诺诺在其中是有很大的一份功劳的。

然后是小普与小S,她们是在我发布《千重苦夏》的时候成为我的读者的,顺而也成为了这部小说的死忠粉丝。这小说每一章的后面,都有她们的评论。这小说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后,她们是目睹了全程的读者。她们提出的一些意见,也使我获益良多,例如对《鏖战雁门》的那几卷里的一些描写的修改意见。

“淺藍銫dē嗳”从这小说很早期的时候开始就在追看,也很积极地或公开或私下地发表评论与感想。也许她不知道,她关于承乾与李恪的生年是在同一年的话,为我想出《天赐麟儿》一卷里的重要剧情提供了灵感。当这小说快发布结束时,我跟她说要写这篇《总后记》来多谢读者的支持,她则回以“也要多谢你写的好作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有三位读者分别在不同的其它网站上追看这部小说到这里来。一位是angelaleoozf,她认同我要把历史小说写得富有传奇色彩的意见,很喜欢这小说里的长孙明,写了一篇很长的评论,赞扬与意见并存,是个很有心的读者。一位是“灵隼”,几经周折才与她联系上,她那一句“我是很粉你的”让我心花怒放。还有一位是“不二婷”,原来她很早就在追看这小说,但一直潜水不语,到小说快结束、写到杨洛之死时才忍不住浮出水面,发出感慨“虽然一直喜欢杨洛,不过一直还是觉得大杨妃还是死了好吧”。

有一个读者,我已忘了她原来的ID是什么,但她现在的ID已经改成了“洛洛”,并一直保持着。可想而知她是个杨妃粉,也很喜欢这小说里的杨洛。她一直默默地看着小说,只有从来访者的图标上看到她在一篇不拉的追看。直到看到杨曼的一场舞蹈引起了世民对她的注意那一章时,她才忍不住跳出来抱怨世民的花心。呵呵,真是个很可爱的杨妃粉呢。

说到可爱,felica也是个很可爱的读者。她跟上述把ID改为“洛洛”的读者一样,也多是潜水看,只在来访者的图标上现身。她也是看到杨曼跳舞的那一章时认为世民太花心了。她还是个积极的读者,天天都在群里等着更新的通知,一天没有更新,就会问类似“什么时候才有更新?”的话。这小说快结束时,她问我可不可以继续写下去,把贞观年间的故事也写了。用她的话说,就是她想看“世民一生的情史”。我回答说,我对贞观年间的事情没有太大的兴趣。事实上说到世民的“情史”,贞观年间也没太多值得去写的,也就长孙皇后的死、武则天和徐惠妃二人的故事。长孙皇后的死我在《千重苦夏》里已经写过了,不打算再重复。而我对武则天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徐惠妃还好,但那时世民的心境已老,写起来总觉太悲凄了,类似的伤感之情有《千重苦夏》一部已经够了。

“飞翔”应该是个正在读书的学生,他也是那每篇之后的图标里都会出现的潜水读者之一。直到有一天晚上网络速度比较慢,他告诉我,他用的是教育网,在学校里晚上十一点后就会被强制停电,他仍是在时限将至之前的几分钟里苦苦地等待着小说新章的页面打开。

还有“smile”,虽然是个比较迟来的读者,但与我的沟通交流也非常的频繁,她是个执着得可爱的长孙粉。

……

这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可是这篇“总后记”已经太长了,就让我到此为止吧。

在《千重苦夏》的总后记的最后,我这样写到:“每一场欢宴终究都要散场,每一部小说终究都要结束……这才是永恒的悲剧吧。在这无限感伤的时刻,我能做的只是——鞠躬、谢幕!”

对于这部《李世民情史》或《大唐女儿红》,自然也无法例外。写完这部小说,在我胸臆之内充斥着的,有成就感,也有伤感。结束总是惆怅,但有了开始就最好还是有结束,这总比网上那些无数没填完就给丢弃的大坑要更让人感到欣慰吧。

最后在这里与各位读者说一声“再见”,希望结束的是小说,不会结束的是我们之间由这小说而结下的缘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