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套问(杨洛)
停了一下,我又再问:“那你干嘛要窦琮做太原军队的马术教头?太原军队里,难道本来没有马术教头吗?”
“有是有,但你也见识过了,琮舅舅的马术确实是高明,他来教不是更好吗?”
“太原军队之内本来就没有什么马匹吧?骑兵数量这么有限,犯得着如此杀鸡用牛刀,找个这么好的马术教头吗?这岂非大材小用?上次比试,本来他以马术头名,按理是可以选拔进这次北巡的卫队之中的,但我看他人品太差,就没向父皇推荐他。你既然说他不过是要强好胜而已,并非坏人,那窦琮以后的前程就交给我吧。”
“琮舅舅的前程,不劳公主费心了。他现在跟我很要好,喜欢待在太原。而且,太原军队正是因为骑兵太弱,却又一直备受突厥的强大骑兵的压力,才需要找像他那样身手的人做马术教头,好好地训练起来。”
我联想起刚才从段志玄那里旁敲侧击打听而来的消息,心中不禁疑窦丛生,想:“只怕是你们父子在太原私下里扩张兵力,所以才会需要一个马术教头专门训练骑兵吧?否则太原本来就那么一丁点的马匹,像窦琮那种马术高超的人,在太原军队里不要说是大材小用,根本就是派不上用场!”但这只是我的猜想,也寻不着什么确凿的证据,于是我故意引他露出口风,道:“太原是抗击突厥的前线重镇,确实骑兵力量不足是一大弱点。这样吧,这次雁门的事了结后,我跟父皇提一下,让兵部给太原多配马匹,好好地发展一下骑兵才是。”
李世民淡淡的道:“太原只是个小棋子,皇上要考虑的可是整个国家的大局,怎能因小失大?中原之地本来就不好养马,总不能只为了一个太原就随便削减其它驻地的马匹吧?皇上日理万机,公主又何必拿这种琐事让皇上心烦?我父亲自会想方设法以精取胜,把现有的少量骑兵训练好,不用额外增加朝廷的负担,也能把太原守护周全。”
李世民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我从中完全套不出任何口风来。然而越是这样,我反而越发的疑云大起。如果他们李氏父子真的只是单纯地想守好太原、抗击突厥,听到我肯为他们在父皇面前说话,增加太原的马匹,应该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就答应才是。他却说着这样冠冕堂皇的话,推得干干净净,显然是想给我留下他们在太原并没有增加兵马数量的印象,又不欲父皇从我口中听说太原的情况……如此等等,无不让我越想越是不安。
可是这小子的嘴巴委实厉害,别看在武校场时他说话看似冲动胡闹,事后回想起来,基本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似经过深思熟虑。现在这一番追问下来,跟刚才我套段志玄的话一比,明显他的嘴巴就跟上了锁似的严密。但我也正如一个惯偷一样,越是看见锁得严密的门户,就越会怀疑里面收藏着什么稀世奇珍。尽管他不让我能确知真相,却无法打消我的疑心……不,简直就是让我更加的猜疑。
我心中转过千万个念头,想来想去只得到一个结论:对付李世民这种人,绕着圈子旁敲侧击肯定不是行得通的法子。大概只有对他发起正面攻击,直刺要害,可能反而会有些成效。于是,我改变战略,冷冷的道:“有一句话,其实我刚才一直就想问你了。你说你本来是从太原出发去长安,在汾水边捡到诏书,于是折返往北而来查探真相。那时你们才刚出太原,大概当时马上就回太原向你父亲禀报此事了吧?其他县郡的官长可能会因为你持有的诏书上的印信被泡得模糊不清而不会轻易相信你的话,可你和唐国公却是父子至亲,他怎么会不信?你父亲受封卫尉少卿,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本来就是有责任保卫此地,怎么他不尽发太原兵将前来勤王?他安的是什么心?难道是希望突厥围困父皇的奸计能够得逞?”
果然这一句质问刺到了李世民的要害,他霍然回头,紧紧地盯着我的眼睛。我也毫不退缩地迎着他的目光反看回去,心想:“小子,你最好能向我解释得清楚,否则你父亲见死不救、贻误战机、害死父皇的大罪,可就甭想逃得掉!”
李世民盯视着我好一会儿,终于却又转回头去,仍是看着火焰,语气保持着此前的平淡,说:“我捡到诏书后没有回太原,直接到这里来的,我父亲到现在还以为我是在去长安的路上哩。”
我一怔,厉声道:“什么?你……你敢隐瞒如此重大的军情?你知道军法的吧?这是罪该万死的大过,你知道的吗?”
“我知道!但公主你又知不知道……”火堆旁的少年突然站了起来,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我,“……现在太原周边到处都是乱民反贼?你以为我们为什么只是去长安迎亲,都要随身带备伤药?我父亲在上任这山西河东抚慰大使的路上,行至龙门就已经遭遇名为毋端儿的草贼率数千人袭击。这一路上,随时都会发生战斗,有伤亡的危险!就在今年年初的二月,又有个叫魏刀儿的草贼在上谷自称历山飞,拥众达十余万,不断骚扰太原。公主大概也已经知道,皇上任命我父亲这个职务,就是要发河东兵马讨捕群盗。如果这个时候太原主力远赴雁门,被这些反贼有机可乘,那太原危矣!”
我心头一紧。其实天下民变蜂起,这种事情我并不是不知道,甚至一向表现得不肯相信这种事情的父皇,很可能也并非真的不知道,只是不愿相信就假装不信而已。但我仍硬着嘴巴,道:“那又怎么样?难道这样就可以置我父皇之安危于不顾了吗?如果雁门被破,父皇及一众皇兄皇弟、朝廷重臣尽数落入突厥手中,这中原江山也有倾覆于异族铁蹄之下之险,到时你父亲守着一个小小太原,难道就能幸免于难?到底是太原免于逆贼之手重要,还是这大隋天下免于突厥之手更重要?”
“你以为太原失守于那历山飞,就不会危及皇上吗?历山飞可不是个简单的草贼,他早就跟突厥人有勾结,否则他区区一个变民,怎么能坐拥十万兵马?没有突厥在背后的撑持,有那么容易吗?如果我父亲轻率引兵离开太原,救援雁门,只怕前脚才出太原,后脚那历山飞已在突厥的指示下进占太原。到时不要说太原军马,就连从全国赶来勤王的其他大军,也会落入北有雁门城外的突厥、南有太原城内的历山飞,夹在中间、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
说到这行军打仗之事,我毕竟经验远逊于李世民,他这一番对答,我完全是无法回应。听起来是很有道理,但他到底有没有把那什么历山飞的能耐夸大其词,我也无从考究,只能是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听,他要蒙骗胡混过去,那是轻而易举之极。
本章史实相关注释:
1、其实这时李渊未是太原留守,只是负责河东、山西的剿匪事宜,要到下一年的大业十二年才授封太原。小说这里就不作细分了。
2、本章李世民对历山飞的描述,如拥兵十万、与突厥勾结……等等,都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来写的。拥兵十万这点看起来很吓人,其实当时农民起义,是拖家带口地加入造反的,真正能上阵厮杀的青壮男丁,比例可能只有20%到30%(假设一家有三口到五口人),所以所谓的十万人可能真正能打仗的其实只是两、三万。当然,这个数字其实已经是很厉害的了。要知道,后来刘武周占领太原、陷落河东之际,李世民请求当时已经是皇帝的李渊让他前去抗击收复时,要求的也只是“精兵三万”而已。
至于历山飞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史书上记载有大业十二年(小说这里的时间是大业十一年)时,历山飞的一个将领甄翟儿曾率领二万部众在雀鼠谷与李渊率领的步骑兵五六千人发生激烈的遭遇战,李渊及其随从的数百精骑曾一度身陷重围,李世民率轻骑突围而进,凭着箭术精良而把父亲救出,后与步兵合兵返身再战而破之。这二万部众很可能就是历山飞的精兵主力,虽说是以近四倍于李渊军的兵力而能占据上风,但打仗取胜其实靠的决非人海战术,人数越多对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如果指挥官的能力不足,人多反而误事,更容易打败仗(杨广以数量惊人的百万之师征高丽,却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原因就是这一点)。而农民义军正是缺乏军事训练及马匹、武器装备的乌合之众,能与官军的精良步骑兵作战而一度使之陷于困境,可以说是相当难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