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大雨(杨曼)
探子继续说道:“这一场大雨,可真的是把李渊的计划都打乱了。他本来想乘势一举攻下霍邑的,现下却不得不困在贾胡堡,而且一困就将近十天了。再加上我们的人刻意撒播谣言,军中上上下下的士气都大受影响。但麻烦还不止于此。叛军有三万人左右,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粮食。他们又自诩为‘义军’,不便到附近的村落劫掠百姓的物资,只好靠从太原运粮接济。叛军一路从太原到这里,又在贾胡堡空耗了这些时日,军中粮草已经不甚充足,五天前李渊就已经派人领着军中的老弱残兵,返回太原去押运一个月的粮草前来。但到了今天,不要说到突厥求援的刘文静,就连这押粮的队伍,也迟迟不到。”
洛姐姐道:“雨下成这样子,道路都给打烂了,运载粮食的车子那么重,只会陷进这泥泞的道路里去吧。”
“正是如此。所以粮草无法及时运抵,也全是因为这连日不断的大雨,其实也很正常。可是叛军本来就已经人心浮动,现在还要强化口粮配给,不能随心所欲地吃饱肚子,正所谓是‘屋漏更兼连夜雨’了。公主,你看我们要不要再加一条谣言,就说刘武周已经与突厥勾结起来进攻太原,把太原运过来的粮草都截劫了,所以这里的人就别指望能有粮食运来,就等着饿肚子吧。”
洛姐姐不由得向着他竖起了大拇指,道:“不错,不错!这条计谋很好,就这么办。”
我道:“其实现在是秋收的季节,虽说连日大雨使四周的农地都受了灾,但要说没有粮食,倒不至于。即使太原那边运不来粮草,叛军到四乡收购,应该还是能解决吃饭的侍獍伞!?
洛姐姐点点头,道:“还是小曼心思细密。这样看来,除了散播谣言之外,我们从京师带来的卫队也要配合作战。不妨到四乡埋伏,觑着叛军派人下乡购粮,就伏击他们。去买粮的队伍,人数不会太多,我们完全能够以众凌寡。就算他们人多,我们也可以等他们买下粮食返回的路上才出击,他们带着大批缁重,行动不灵便,那就很难对付我们的突袭。这样一来,他们钱也花了,粮食却还是到不了手,还损兵折将的,军心就一定更加恐慌……”洛姐姐说着,又是苦笑了一下,道:“这可又是从他那里学来的法子呢。当时他不就是使这一招,把突厥的哨探小队杀个干净,才使突厥大军更加混乱的吗?”
我暗暗叹了口气,心想:洛姐姐念念不忘的还是李世民,定什么计谋都还要想着是不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探子说:“可能这一招我们都不需要再用了。其实今天回来向公主报告,最主要的一件事还没说到哩。”
“什么事?”
“刚刚李渊就为着这粮食短缺,刘武周勾结突厥要攻打后方太原的谣言又满天飞的事情,把麾下佐将召集起来商量北返的打算。”
“真的?”洛姐姐惊喜交集,不由自主地站直了身子,“结果怎么样?”
“据我们的人打听来的消息说,以那所谓的‘长史’裴寂为首,李渊的元谋心腹都纷纷表示赞同,都说突厥人从来就是不讲信义、反口覆舌之辈,此前虽然承诺过会支持他们攻入长安,但现在只怕真的会因为刘武周用金银珠宝收买了他们,又见他们进军不利,就背叛他们了。为今之计,慎重起见,还是返身救援太原,安定后方之后再作打算的好。”
洛姐姐冷笑道:“果然是一群缺乏远见、遇难就退的胆小鬼。这么看来,李渊叛军根本是不足为患的了。他那些心腹,跟当年的枭玄感相比,还远远不如啊。”
我点头道:“正是。当年枭玄感麾下有一个叫李密的,其实挺厉害的,曾向他建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夺取临渝(今山海关),阻断皇上东征高丽大军的归途;中策是直取长安,号令天下;下策是强攻固若金汤的东都洛阳。若当时枭玄感听取了他的上策,皇上圣命可就危矣。就算当时采纳的只是中策,我大隋京师要地竟落入叛贼之手,江山倾覆之势亦是极险。幸好枭玄感贪功冒进,又受制于其麾下大部分将领心腹的家属都在洛阳居住,为了讨好、安定他们之心,竟是取了下策,困于洛阳城下,进退失据,终于兵败身死。如今那李密,就是当时追捕枭玄感余孽之时逃脱了出去,投身瓦岗寨的,竟是把一群草贼训练成纵横天下、所向无敌的精兵,成为诸变民军中对我朝威胁最大的势力。”
洛姐姐沉吟道:“我们也不要过于小瞧了李渊。如今他取的,不正是当年李密向枭玄感提出的中策了么?现下我军主力没有去高丽东征,当年的上策也就没有了实施的条件,中策可就成了现在最好的上策了。倒是那李密,当年很懂得劝枭玄感不要强攻洛阳,现在轮到他手握瓦岗精锐,却是不顾长安,反倒屡屡攻略东都,与镇守东都的王世充缠斗不休。王世充那家伙,雁门之围时我才认识这个人的。他虽然是个善谀的佞臣,却竟绝非无能之辈,行军打仗还真有他一套。凭着洛阳坚城,倒是给他把李密的瓦岗贼军拖得毫无脾气,看来只要这样继续下去,李密迟早会给他拖垮。”
探子插口道:“说起李密,前些天我们也探听到消息,说他见李渊这边起兵,其实也颇为忌惮的,写了封信给李渊,恃着自己的瓦岗贼兵势强,竟是召唤李渊前去见他,要李渊推举他为反隋盟主。李渊也滑头得很,自然不肯亲身前往,只复了一信,把李密大大地吹捧了一番,说什么自己已经老了,也决不敢说什么反隋之类的大逆不道的话,还是李密年壮力盛,兵势强大,四海之内共推盟主,自然是非他莫属云云。居然这样说了几句甜言蜜语,就把李密给哄住了,既不坚持要李渊前去拜见,也不派兵来干扰李渊叛军进军长安之举。”
我笑道:“李密若也来打长安,对我们倒是大有好处,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嘛。李密以前明知应该先下长安,如今却放不下洛阳,其实也是处在当年枭玄感的位置之上。瓦岗贼军之中,大多数都是山东人,视洛阳为真正的天下之都,不攻下它,怎么能向天下立威?不像我们杨家与李渊他们的李家,同属关陇世家,心目中的天子之都当然只能是位居关中的长安,不下长安岂能号令天下?这就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在其位,就不知道在上者的难处。在上位者,容易被眼前利害所蒙蔽固然是原因之一,就算其实心里明白得很,很多时候也不是由得你随心所欲的啊。”
洛姐姐向我赞许地点头,道:“小曼这些年来是越发的长进了,对天下大势看得很是清楚。确实如此!就说现在李渊这档子事吧。看他太原起兵以来的种种行径,可知他并非庸碌之辈,不该是那种遇到一点点困难挫折就想着畏缩后退的懦弱无能之人。只是当此谣言乱军心之际,他的心腹元谋都不肯跟着他舍生忘死,他一个孤家寡人的,也是无可奈何啊。”
探子接口道:“李渊也不全是孤家寡人,其实商议是否北返之事时,他两个儿子倒是很清醒冷静,都反对撤军的……”
“什么?”洛姐姐霍然回头,打断了探子的话,“李世民是反对的么?”
“是的,他和他大哥李建成,都是反对的。”
本章史实相关注释:
这章中提到的“枭玄感”即杨玄感(杨素之子)。他兵败身死后,杨广为表对他的痛恨,将他改姓枭。这小说在《少年情怀》一卷中,曾借韦氏与李瑛的对话及思想,提到过杨玄感。当时她们是用“杨玄感”来称呼,不用枭玄感,皆因韦氏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因为追随杨玄感兵变而死,在韦氏的立±纯,肯定是同情杨玄感的,也就不可能用“枭玄感”这样的恶名来称呼他。上一卷无忌GG与长孙妹妹讨论到李渊的野心时,也提过“杨玄感”,也没有用“枭玄感”的恶称,因为他们虽然未必对杨玄感有好感,但也不至于恶杨广所恶,私下里说话时不会用如此侮辱死者的称呼。只有在这里,站在肯定是同情她父亲立场的杨公主,与下属对话时,才会使用这种“官方钦定”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