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谁在创新这个世界
3674500000009

第9章 IT第一人(8)

最终,乔布斯将他的目标放在了音乐领域。2001年,iTune面世,这款产品让用户可以直接从网络上下载音乐,并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同年,平面式的iMac面世。2002年,第二代使用了Touch wheel的触摸式感应操控方式的iPod播放器面世了。在乔布斯近乎苛刻的标准下,苹果之后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在当时都近乎完美,力图在满足用户体验上做到最好。而事实证明,乔布斯的坚持最终得到消费者的欢迎。2004年,乔布斯驱车行驶在纽约大街上,沿途几乎每个街区都能看到戴着苹果耳机的年轻人,这让他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知道,苹果已经重新流行起来了。在这之后,苹果又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更是产生了一大批铁杆的粉丝。所以2007年,苹果手机iPhone推出之际,全美各大销售门店前等待购买的人群排上了长长的队伍,人们都希望在第一时间使用到这款最新的手机。仅仅是在当年,苹果iPhone的零售额就已经达到10亿美元!这是其他任何产品都无法达到的增长速度。现如今,苹果公司的iPod、iPhone已经成了风靡全球的品牌,也成了全世界流行文化的象征,受到了亿万消费者的喜爱。

2004年,乔布斯因为胰腺癌接受了一次手术,在摆脱病魔之后,乔布斯对生命又有了新的认识,他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讲演中这样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切莫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各种各样的规矩束缚,否则你就只能生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要敢于遵从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它们可能已经知道你其实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2011年10月,乔布斯终因癌症离开了这个世界,前营运总裁蒂姆·库克接任他的职位,苹果的辉煌还在继续。这个企业巨子,用其短短57年的生命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成为无数人的偶像。

【跟创始人一起思考】

1·最初的命运并不代表什么,最关键的是用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乔布斯童年被父母抛弃,但是他的心中并没有因此留下阴影,相反,他自信、勤恳、敢拼敢闯,最终也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所以对任何人来说,出身背景并不是最终决定因素,勇气、信念和行动力是完全可以改变命运的。

2·暂时的挫败不代表什么,总有找到机会翻身的一天。一个成功者就是要有魄力,不心软,没有妇人之仁,抓住机会才能彻底翻身。

8·联想创始人——柳传志

从某种程度上说,柳传志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传奇故事,长在红旗下,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进过科学院,走过创业路……这一路走来,有坎坷、有汗水,也有欢笑、有收获。1984年,40岁的柳传志带领联想集团从零开始,逐渐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柳传志,1944年4月29日生于江苏镇江,1961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1967年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国防科委工作,1968年下放广东珠海白藤农场劳动锻炼,198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里,柳传志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如果不出意外,到60岁的时候光荣退休,拿着一份不菲的退休金安享晚年。但是在1984年,柳传志的命运被一个指令改写了。

起步:40岁创业,从上当受骗开始

1984年,时年40岁的柳传志已经在中科院研究了13年的磁记录电路,在这段时间里,他也因为出色的研究成绩拿过几个奖,但是这些成绩并没有让他觉得很满足,甚至觉得有些失落,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有什么用呢?单纯的研究不能与产品相结合,有什么意义呢?柳传志觉得很郁闷,他想要的是真实的成就感,而不是在办公室里研究这些“没用的东西”。直到1980年,柳传志开发的双密度磁带记录器被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采用,真正地发挥了效用,柳传志的心中这才有了一些欣慰。但是,很快柳传志就发现,其实和国外的技术比起来,自己做的产品还差得太远。他的心中涌起很深的挫败感,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单纯无趣又见不到成绩的研究生活呢?柳传志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

终于40岁的时候,柳传志等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1984年,中关村忽然一下子涌现出很多公司。当时柳传志的工资是每月105元,1个月的奖金只有30元,但是去给别人验收电脑一天就可以收入三四十元。在这种诱惑的冲击下,中科院计算所也有许多人走出去,有的是给别人打工,有的是自己出去办公司,当然,收益都比在中科院里强。当时柳传志的领导——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也心动了,他想抽些人出去办自己的公司,这样有了收益还可以上缴所里,所里有了钱,不但可以解决实际的困难,还能让大家的生活好过一点儿。创办公司,首先就要找一个合适的领头人,这时候曾茂朝就想起了柳传志——因为他有出色的组织能力。这时柳传志心中所想的也是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所以当曾茂朝找到他说了办公司的想法之后,柳传志一口答应了。

在中科院铆足了劲想要大干一场的柳传志立刻摩拳擦掌地上马了,他手里所有的,就是13名员工和20万元现金。但是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做什么事情都是万事开头难,在行动之前,我们总是踌躇满志地为将来勾画一些美好的前景,但是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却发现现实大多是荆棘遍布。柳传志联想事业的开始就是从上当受骗开始的。

在当时,20万元现金的确是一笔巨大的资金了,但是这时电脑的价格一台高达7万元,所以柳传志想要做电脑生意,这笔钱还不够买3台电脑,所以在当时,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资金的问题。资金从哪里来?最方便快捷的手段莫过于倒货了。1984年,国家经济正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很强烈,但是供给却跟不上,柳传志觉得从这方面下手,一定可以赚到钱。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有很多人正等着机会给他们这些急于通过倒货赚钱的人下套。

这一天,一位同事向柳传志汇报了这样一个消息:江西那边有条件弄到彩电,只要打14万元过去,就能买到这批彩电,转手倒卖就能赚一大笔。柳传志听了很激动,但是他也担心遇到骗子,于是便叮嘱同事,一定要亲眼看到彩电才能给钱。同事说他亲眼看到了彩电,错不了的,柳传志便答应汇钱过去。可是钱打过去了,彩电却不见了。柳传志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14万元,他们所有资产中的四分之三,就这么打了水漂。

如果说这次被人骗走的钱不算什么,那么接下来的事对柳传志造成的打击却几乎是致命的,他为此还落下了一个治不好的毛病。

煎熬:再次遭遇骗局,300万元不见了

20万元创业基金被骗走了14万元,这个打击让柳传志和他的同事们欲哭无泪,但是公司还要继续生存下去,大家也得吃饭养家,还是得做点儿什么把钱挣回来。所以,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柳传志和他的同事们只要能挣钱的事情都去做。为了挣钱,柳传志和同事们倒卖过旱冰鞋、裤衩、电子表,也倒卖过冰箱、电视机等大件物品。直到现在,住在他们附近的居民还记得当年的情景:三伏天,柳传志和王树和等人为了节省一点儿搬运的费用,几个人光着膀子把一台台冰箱抬上楼,忙得甚至顾不上擦一下身上的汗珠。除了倒卖货物,他们也会做些体面一点儿的工作,有时候中关村有人需要验电脑了,他们也会立马出动。验一台电脑就可以得到三四十元的收入,是个来钱很快的工作。

就这样,柳传志一帮人靠着这种劲头很快赚回了本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手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渐渐可以倒卖一些电脑了。最开始的时候,柳传志就是纯粹的倒卖,谁有电脑就买谁的,买进来倒手一卖就能赚一笔,但是很快柳传志就发现,如果有批文、有外汇,完全可以去深圳将人民币换成外汇直接到香港进货,这样运回来再出售,电脑的利润就可以翻一番。

想到就去做,柳传志决定直接从香港进货,他先去联系好了香港的一个卖家,那是一个名叫导远的IBM代理公司。事情谈成了,他们约好了,只要等4月底柳传志交给他们100万美元,导远就可以把500台电脑交给柳传志。谈好了买卖的柳传志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申请批文和准备外汇。后来,柳传志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潮州的老板,双方谈好了条件,柳传志可以拿钱买他的批文和外汇。柳传志相信了他,当时1美元可兑换人民币6块多,柳传志就到处借钱,筹备了300万元,签好支票让同事带给了潮州老板。可是当他隔天打电话给对方的时候,对方说还没办好,等办好了就会给他打电话,上过一次当的柳传志立刻觉得情况有些不对,他连忙让同事去那人的办公室找,同事去了一看才发现公司已经空无一人。原来这是一间皮包公司。

柳传志听到消息,立刻有种五雷轰顶的感觉,他连鞋都顾不上换了,慌慌张张地就去了机场,托人买好了机票很快去了深圳。到深圳的那几天,柳传志不停地到处打听,终于查清楚了那个潮州人的住址,因为不知道是哪间房子,他只能选择在楼下等,一连蹲了几天,那个潮州人都没有露面。这时候,那个潮州人估计是因为知道了柳传志在他家蹲点的事,就给他的同事打电话,表示自己并没有想要那笔钱,只不过是挪用了一下,等一周后就会把钱还给他们,因为当初给他们兑外汇的价钱太低了,根本没钱赚,所以才出此下策,至于兑换美元,他真办不了。后来柳传志终于拿回了钱,然后委托其他公司去办这件事,中间又经历了一些波折,这才把电脑买回来。

在那段时间里,柳传志和负责财务的李勤都睡不着觉,有的时候即使睡着了也会被吓醒,心跟着狂跳不止,噩梦不断。虽然钱追回来了,但这次经历却给柳传志和李勤留下了阴影。那段时间柳传志的妻子也被医院诊断为患了恶性病,那真是柳传志一生中最煎熬的一段日子,虽然后来柳传志在这笔生意中大大赚了一笔,他的事业也越做越大,但是这个睡不着觉以及经常做噩梦的毛病算是落下了。后来实在扛不过去的柳传志还是住进了医院,医生的诊断是神经系统紊乱,李勤也被查出有心房纤颤的毛病,他们都是被那300万元吓出了病。

成长:香港北京两地开花,联想之树开始结出了果实

1987年,中科院设计人员倪光南研究出了一种联想汉字系统,柳传志得知这个消息,意识到拿到这个汉字系统对公司进一步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大费周章邀请倪光南加入公司,然后开始想方设法筹钱将倪光南的发明成果制成汉卡推广出去。

靠着这个汉卡项目,柳传志为公司大大赚了一笔,联想汉卡的名气也随之打开。柳传志灵机一动,干脆将公司的名字改为北京联想。

有了钱的柳传志开始想办法为公司挣更多的钱,他想到了卖SATA电脑。但是按照当时的规定,海外订货至少会让中间商留下15%的利润,联想想要赚更多的钱,就要绕过中间商,直接在香港成立一家外贸公司。

对此,柳传志制订了一个专门的计划:

第一步,在香港成立一个贸易公司,以积累资金和经验。

第二步,将公司的业务渐渐从贸易转向生产,进入计算机的制造行业。

第三步,实现公司在香港上市。

柳传志估计,整个过程大约需要6年时间。而在此之后,柳传志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这个计划进行的。

想要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站稳脚跟并不容易,柳传志首先选择了两个重要的合伙人,一个是香港导远电脑系统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吕谭平,另一个则是中国新科技转让有限公司的柳谷书,后者也是柳传志的父亲。三方各自投入30万港币作为新公司的启动资金,就这样,香港联想在1988年6月23日正式成立了。

靠着柳谷书的人脉、吕谭平的技术、柳传志的勤劳和内地渠道,香港联想在成立的第一年就收获了500万港币的纯利润,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着。

在内地,联想的事业也结出了硕果。联想汉卡在全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万套,用户遍及全国各地,而且多是政府采购。

香港和内地的公司都有了成绩,但是柳传志并没有满足。在做完了一大笔电脑销售之后,柳传志决定靠着自己手上积累的资金执行他计划的第二步——开办工厂,生产联想自己的电脑。

在当时的市场情况下,大多数高科技企业所走的路就是一条先研发技术,再生产,最后进行销售的道路,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在柳传志那里发生了变化。在柳传志看来,想要摸清市场的需求,就要先从销售和服务开始,先去代理别人的产品,在代理的过程中学习,摸清了一切之后也积累了足够的资产,这时候再去研发生产,道路就稳了许多。联想所走的路,正是这样一条创新之路。

1989年,柳传志从一个香港人手中买下一间工厂,正式开始了电脑研发之路,同年,联想开发出的第一台联想286微机在联邦德国汉诺威国际博览会上首次参展并获得了好评,进入国内展览时又获得了北京国际博览会的金牌。与此同时,从北京联想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联想汉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11月,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合并,正式更名为“联想集团公司”。

1990年,联想286微机通过国家检验,并拿到了第一年的生产许可证。

柳传志盼望已久的联想电脑就要生产出来了。柳传志立刻在公司内开会宣布,公司以后侧重的经营方向不再是代理别人的电脑产品,而是生产、销售自己的联想电脑。也就是说,联想在销售自主研发生产的电脑的同时,少量代理别家的产品,主力已经转移了。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最稳妥的发展思路。

事实证明柳传志的决策是正确的,从1988年到1990年,联想的利润翻着跟斗往上涨,给国家缴纳的税款也在不断增加。这时候柳传志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将联想打造成一个“中国名牌”,但是他没有预料到接下来的1991年会是充满危机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