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熟男的9根肋骨
3684600000007

第7章 缓解压力的能力(1)

赫本在一次演出前,听说美国总统将要到现场观看,他因之而感觉到特别紧张,以至于双脚都无法移动。他的老板看到这种情况后,机灵一动告诉他,总统因为临时有事而不能到场观看。当赫本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下变得轻松起来,演出非常出色,并因之而名声大振。

男人步入成人后,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就会纷至沓来,养家糊口、邻居高消费、同事提前晋升、事业上别人领先一步……无一不给自己一种无形的压力。

一个懂得生活、懂得如何缓解自己压力的人,不会让自己被压力压垮,更不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与不幸的泥沼中,而是会将压力视为人生拼搏的动力,利用压力去获取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每个人都会面对压力,所不同的只是如何面对压力。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

因此,一个人能否快乐地生活,不在于他受到多大的压力,而在于他怎样去对待压力。也就是说人们拥有怎样的生活,完全取决于他怎样对待生活。

客观地面对压力

工作和个人生活中的问题和压力客观存在,尤其是在今天动荡不定的商业环境中,人们更是如此。怎样去认识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和挫折,对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其中包括那些杰出优秀的成功者。

任何人,在特定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特定的问题。要想生活得幸福快乐,就必须认识这些问题,严肃地对待这些问题,并且尽力排除这些问题。尽管有些问题并不能一次性解决。

现实生活中遍布着困难和压力。有些困难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其中有些被解决,有些自然消失。但每天都会有一些事情发生,每天出现新可能与新压力也是事实。

压力不是今日才有的话题。早在19世纪,美国医师华尔德就已经有著作论述当代生活的压力。他形容压力足以让人“神经耗竭”。

美好的过去并非真的那么美好。事实上,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忧虑,类似于不知名无法治愈的疾病,或是天降饥荒,或是战乱之苦。至于我们这一代人,大家担忧的莫过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压力研究领域的先驱美国的塞利博士写道:“了解压力绝非为了逃避压力,逃避压力就跟逃避食物、运动或者爱情一样的不合理。”

认识压力的本质,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了解压力,它就不会那么可怕,也就比较容易将它排除。

美国的压力管理大师保罗·高柏瑞博士认为,“压力”是一种认知,是人们在某种情况下,超出了个人能力所能应付的范围。其关键点在于“认知”这两个字,我们常常认为压力是外来的,一旦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认为那是压力。其实,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来自于我们自己,是我们对压力源的反应。因此,我们认识压力就应该先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开始。

有位书生忽然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便决定去寺庙学习入定。可是每当入定不久,就感到有只大蜘蛛出来骚扰他。书生施尽所能也无法改变,只得请教老和尚。老和尚建议他下次入定时,拿支笔在手里,如果大蜘蛛再出来捣乱,就在它的肚皮上画个圈,看看是什么妖怪。

遵循老和尚的话,书生准备了一支笔。一次入定时,大蜘蛛果然又出现了。书生迅速拿起笔来在蜘蛛的肚皮上画了个圈圈。刚一画好,大蜘蛛就没了踪影。没有了骚扰,书生便安然入定,再无困扰。

书生出定一看,原来画在大蜘蛛肚皮上的那个圈记,赫然出现在自己的肚脐眼周围。书生明白了,入定时的那个破坏分子大蜘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发于自身思想上的心猿意马。

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某些事件可能直接导致压力。但是,我们的绝大部分压力来自于自己。自我产生的压力并非来自于工作等外部事件,而是通过你看待和理解那些事件的方式产生的。

压力存在于观看者的眼中,并非存在于事物本身。它是一个内在的东西,它在你的双耳之间--你的思维中产生。压力的真正原因在于你如何看待和思考事物。压力是你自我的产物! 你认为它有压力,它就是压力,认为它没有压力,它就不会成为压力。

辨别压力的来源

任何事情,不管是过去的一件事或是将来会发生的事,只要细致思考一下,你就能感觉到它的压力,仅仅是你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看法,就可能使你非常苦恼。这意味着任何一种思想都可能给你带来压力,我们经常遇到的压力一般来自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来源于对人对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期望是造成过度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倘若不断地对自己期望过高,我们就会过分费力地驱使自己,就会永远对结果失望。不切实际的自我期望,常常与上述的角色不明确和角色矛盾有关。因为不清楚别人对他的期望是什么,或因职业的一方面与另一方面经常冲突,人们常常会陷入“应该”做什么的感情困惑之中。

“我应该研究这个领域,也应该涉足那个领域”,“我应该能在自己角色的这个方面和那个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我应该能公正地对待A先生和B先生”。 这种不现实的结果就是对自己的表现永远不满意,永远不会从已经完成的工作中获得轻松之感。由于认识不到工作的局限性,因而缺乏准确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或努力,最终妨碍自己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种情况,来源于职员之间的上下级观念。如果与自己的上司关系不和,就可能造成心理压力。因为这些上司能够切实地影响到我们的物质生活,能够控制我们的职务和工作权限,并给予或撤消对我们的提升,对于我们能否成功地申请其他工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毫无疑问,一个没有同情心的老板可以主宰我们职业生活的许多方面。老板一贯不给予我们应有的赞誉,使我们感到被轻视,挫伤了对工作的热情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老板或不断找岔子批评人,或不能授权,习惯性地插手我们的工作,从不赋予我们作决定的权力,损伤了我们的创造性和热情,使我们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强迫我们接受大人管孩子的老规矩,让我们觉得自己永远也不能从“敌意“的监视中解脱出来。

第三种情况,来源于同事之间的相互竞争。大多数单位的同事之间存在冲突,为了地位、为了保护势力范围或增加更多的特权机会不遗余力地竞争。于是,本来可以在工作中求得许多一致的人,却日复一日地做着无谓的内耗。置身于一个充满了指责与反指责、否定与反否定的氛围中,极少有人能自认不如,最终使工作一落千丈。

第四种情况,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压力比其他任何压力都大,护士和医生们不得不眼看着自己依恋的病人死去;社会工作者不得不做出可能导致拆散家庭的令人痛苦的决定;或不得不努力对那些丧失同情心的人抱同情态度;教师不得不对所有的学生公平对待;经理不得不做出影响他人职业生涯与生活的决定。

第五种情况,来源于家庭生活。家庭压力与工作压力一样,同样造成人们的生活困难。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家庭压力,不仅因为它压制人性,而且还因为一个没有压力、充满支持的家庭生活对自己的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围绕着家庭生活,自己的伴侣、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经济问题等都可能给自己造成压力。来自伴侣和孩子的压力主要是性格或兴趣方面的冲突造成的(虽然伴侣或孩子的疾病和伤残也起一定作用)。由于家庭安排而带来的压力,常常与伴侣和孩子有关,通常是家庭琐事过多而时间又过少的结果。

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不被外界因素所困扰。

心平气和地对待压力

既然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逃避压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不妨选择和压力相处,做一个有心人,去克服和解决人生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杰吉今年32岁,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行销部主管。他结婚已有10年,育有两子。他常以“半个废人”形容自己,其实他根本没有任何不健康的问题,只是工作压力太大。

他每年夏天都与家人一起到乡间度假,因此,当他快被老板逼疯的时候,总是想起那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他这么想就试着这么做,他还曾认真地跟他的老婆商量,能否改变目前这种紧张的生活状态。在获得首肯后,他真的放弃了眼前的高薪工作,跑到乡下去当农夫。于是,他买下一个幽静的花园,准备从头学习育花。

开初他这个新科花农还做得有声有色,有模有样,但很快他就发现,这里真不是人住的地方。荒凉的景象,犹如到了西伯利亚;他的老婆根本不可能和这里的乡下人打成一片,小孩每天上下学也得辛苦地跑很远的路。

他知道打错算盘了,只是没料到结局会这么惨。当主管确实很累,不过当农民也轻松不到哪里去,搞不好还更累。

还有就是,他和他的老婆向来都是社交圈内的人,如今要找邻居抬杠都得跑到几里外的地方;而在这僻静的乡村,也不可能有什么电影院、KTV之类的娱乐。唯一的选择就是睡觉,因为他每天都感觉快要累死了。

一年之后,他们只好搬回城里。他自称“老了10岁”,改行不但没有找到快乐,连老本都砸了进去。更可笑的是,他当了20多年的上班族身体都很好,在乡下窝了一年后反而累出一身病来,这真是他始料未及之事。

每年总有数百万的人们基于退休或其他考虑,不得不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也想趁这个机会让自己“解脱”。这是好事,但问题是一般人往往只想到可以借此摆脱旧的包袱,却没想到该怎么去适应新的压力。

有些人面对压力都急于摆脱,但所换来的却只是一道道新的考验。更糟的是他们晓得怎么去处理老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新局面。

人们普遍有种倾向:要在压力下才能存活,不过必须是所熟悉的压力。当他们被炒鱿鱼时,身心马上就会出现不适的现象;而随着失业率的节节攀升,各大诊所都是人满为患。医师往往发现,这些人不管是哪里痛,其实都是“心病”所引起的,而不是因为经济压力。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377个被老板“炒鱿鱼”的人接受调查,他们在被“炒”之前身体状况一切正常,被“炒鱿鱼”还不到两周就浑身疼痛。在日日噩梦之后,有许多人竟然得了慢性病。到了调查接近尾声时,竟然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得了心脏病!

这当然不是在吓唬你说应该要“从一而终”,绝不可轻易尝试新的生活形态。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并不可取,而且也不是每个人的适应力都这么差。而是说生活中,确实因为这些事,可能会给你带来压力。

激励自我

毅力和决心,是驱除压力的有力武器,有了毅力和决心,不舒服和不安的感觉将只是一种短暂存在。

“成为不好不坏的二流人物,并非一件美妙的事。”你如果能记住这句话,那么焦虑、不安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舍弃使你平凡、忧郁或失望的生活状态,你可以更成功。你将要了解潜意识中,顽劣不拔、害怕改变的那些个性。

你的“自我”就像性格城堡的守护者,他所支配和守护的是你的“下意识”。他的职能就是监视你的行为,确保你一如既往地工作、生活。对他而言,不改变代表着一切安好。

你的守护者看护着你的思想行为,看你是否依照往年的习惯去做每一件事,除非他判定你的行为有章可循,否则他是不会允许你去做的。尽管你原有的生活使你可能落到失败的境地,他还是要求你继续过那种不成功的生活。

你的守护者可能会警告你,如果你改变,将会发生可怕的事情!

如果你提出异议,并向他抱怨你是失败者,而且受了很多苦却得不到快乐时,也许守护者会发出安慰之词:

尽管生活一直没有起色,你觉得不妥当、没有价值,但这些年来,你不是用这种方式活下来了吗?所以还是与往常一样过安全的日子吧,你可以知道现在的你,但不知道改变后会是什么样子,你去冒这种风险太危险了!

使你害怕、使你无法实现梦想的人,就是你下意识的守护者。他只会使你感到害怕,永远不要改变。所以,这种言论不要听,这种警告不要管。一旦你的守护者发现他无力阻止你改变,而你的新行为又已稳固了之后,他便会放弃,并加入到你的行列中。

当你抛弃没有价值和不适当的过去,开始接受赞赏时,你的自我意识可能又会使你害怕而回到失败者的群体中,你因为害怕而头痛、反胃、手心冒汗、脸红或是使身体各部分疼痛。

因此你要明白,当你刚步上胜利之途时,都可能产生这种生理上的短暂不舒服,这些都是你对害怕改变或对成功紧张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证明你有胆量对抗你的守护者,而朝胜利迈进。

当你展开行动,并使你的内心知道将有更多快乐来临时,对成功的压力便会消失,其他的生理症状也将一并消失。这时,你的自我意识也开始和你一起,朝成功、自由、愉快迈步了。

试图改变生活状态

你为何要固守这些“惧怕未知”的行为,而不到那奇妙的未知世界去漫游呢?也许认为那样确实能给你带来很多“好处”,这些“好处”是你固守这些行为的强大心理支撑点。

例如,由于你一直墨守成规,生活单调,你就永远不必独立思考。既然你已经有一个计划,那么遇事只要看看计划就行了,而不必动脑筋思考。回避未知也有“好处”,你是如此惧怕未知,那么你只要固守熟悉的事物,就不必担惊受怕,尽管这样会大大有碍于你的个人发展与成就。跟在人家的后面走路总是保险的。

然而,你可以想想哥伦布,当时,别人都告诉他,他的航海探险将彻底失败,然而他最后成功了。墨守成规总比冒险探索来得容易。毕竟,未知是一种挑战,未知隐藏着某些风险,挑战与风险总会构成某种威胁。

你可以说,你在推迟自己的快乐,并认为这样做是“成熟的行为”,从而固守熟悉事物并以此自慰。这样,似乎推迟快乐是“成熟”的“大人行为”,但实际上你固守自我、回避未知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你疑虑未知,惧怕未知。

你可以为自己做对了某件事而感到了不起。你一直是个好孩子。只要你以成败为衡量标准,总可以把做成某件事看作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并因此而自鸣得意。然而,在这里“做成了某件事”仅仅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而已。

努力选择并尝试一些新事物,即使你仍留恋着熟悉的事物。如尽力结识更多的新朋友,置身于一些新的环境,尝试一些新的工作,邀请一些观点不同、性格不同的人到家里来做客。多和你不大熟悉的客人交谈,少和你熟悉的朋友交谈,因为对老朋友之间已经了解得太多了。

不要再费心去为你做的每件事找借口。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或那样做时,你并不一定要说出可信的理由,以使别人满意。其实,你决定做任何事情的理由都很简单--因为你想这样做。